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776|回复: 12

版本比较----勃拉姆斯 第一交响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9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3a7d933c895d1439f89682c73f082025baf07c5.jpg
他的c小调第一交响曲被世人称为“第十号交响曲”。所谓“第十号”乃是指本曲续接于贝多芬“不朽的九大交响曲”之后,成为第十首著名交响曲之意。乐曲中充满了斗争、烦恼、苦闷、失意、喜悦等人间七情六欲的交织,是遍历人世沧桑者最伟大的精神安慰,也是勃拉姆斯留给世人的精神至宝。有趣的是,这部交响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中某个主题与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曲调极为相似,不负其“第十号交响曲”之美名。
c小调第一交响曲的作曲一共花了21年的时间(1855~1876),完成时,勃拉姆斯已经43岁。此曲的写作之所以耗时长久,并不是因为作曲者忙于其他作曲工作,而是其态度十分慎重。勃拉姆斯本来就很严谨,在交响曲创作方面更是如此。他立志:要写便写出能和“不朽的九大交响曲”并驾齐驱的作品,以不辱前人风范。所以他不惜半生的推敲、琢磨,才写出了这首能和贝多芬交响曲相提并论的,登峰造极、光芒万丈的巨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9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jize 于 2014-10-9 23:38 编辑

01. 卡拉杨 柏林爱乐  DG  1964

这个版本是我比较熟悉的勃拉姆斯第一,也一直被我视为这首交响曲的参考版本。录音时间如下:
Cover_副本.jpg

第一乐章:13‘51“;第二乐章:9’17”;第三乐章:4‘55“;第四乐章:18’03”;总时间:46‘06“

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虽然是他中年时期的作品,然而作品中透出的沧桑早已超过其实际年龄了,甚至已经能听出他对生命的感悟了。开始的定音鼓还能听出中年人的干劲,但后面的主题却让人唏嘘感慨。作品的成熟也让这部作品不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卡爷这个版本演绎得相当凝重,但乐队并不像柏林爱乐某些录音中的那种厚重,而更倾向于透明的织体。这也让这个录音的音乐细节相当丰富。而且,卡爷在抒情第二乐章中也没有流于抒情,而相当的收敛,带来的效果反而是让人感动。确实,柏林爱乐对于德奥系作曲家作品的演绎非常的到位。
第三乐章中,伯拉姆斯用了更为透明的音色,较为感伤的弦律,虽然是快板,却一样能听出作者对生活的伤感。
未乐章虽然很有贝多芬味,但勃拉姆斯的音乐特色却使其没有陷入模仿之中。乐曲越发展伟壮,却也没有像贝九那样让人欢快。整曲和前三乐章浑然一体,听完后让人陷入深深的回味中,长久不能言。
录音清晰、声场真实、细节丰富,这时的卡爷应该是他指挥风格最成熟的时候,柏林也没有后期的厚重,对这首不需要厚重的曲子无凝是最佳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10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南柯E梦 于 2014-10-10 15:04 编辑

   【转自百度
    第一乐章,近似如歌的行板,快板,奏鸣曲式,c小调,6/8拍子。该乐章情绪的增长和减退都很明显,使用一些主题的对比、交织和变化,以揭示这出独特戏剧的矛盾内容和深刻而多方面的内心体验。乐章一开始,一段引子缓慢地展示出悲剧性的曲调,预示了整首交响曲的内容。我们看到,定音鼓、低音大管和低音提琴均匀奏出了一系列八分音符的进行,这使用的是乐队最低的低音乐器,音响沉闷;演奏的八分音符均匀进行,使人捉摸不到节奏的变化规律及音高的变化,造成一种无处可依的心理,从而创造出一种阴暗而不祥的背景,这种效果有人认为它是受了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的命运敲门声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上,同时出现了两条向相反方向进行的旋津,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上行旋律,木管乐器和中提琴演奏下行旋律:这个音阶式的上行旋律,像是对于希望的寄托,由于打破了6/8 节拍的节奏规律,音乐连绵不断,情感表达极为细腻,这是在整个乐章中起作用的基本主题。就是在这样一个不太长的引子中,为满足整个戏剧构思的要求,采用有时在高声部、有时在低声部、有时以复调的形貌出现的旋律处理。在这段引子中还出现过两个动机:第一个是宽音程的大跳,它不同于”级进上行的希望音阶”,平静中的大跳仿佛是一种失落感、后来在乐章中就用它来表现一种绝望的心情;第二个动机是弦乐器齐奏的和弦分解音型,充满了热情,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这段引子,旋律只是漂在低沉的背景上,总体色彩效果是一种凶兆的、阴暗的、叹息的、呻吟的和尖声叫喊的感觉。引子渐渐平息,音乐情绪一下出现了转折,一曲悲剧的宏伟序幕刚刚揭开,剧情的发展却将听众引向另一个极端。
    呈示部开始,第一小提琴率先奏出第一主题,这个主题由大小调交替组成,它简明朴实,活泼的快板中还采用了大跳进行,音乐情绪充满了一种激奋的热情,青春的活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个从低沉中脱颖而出的主题,它的出现是爆发性的,旋律发展进行中有万马奔腾的气势,有叫啸和跳跃,也有挑战和鼓动,还有命令,像一幅史诗般战斗场面的画面。过了一会,整个情绪慢慢转向平缓,戏剧性激烈斗争的形象被第二主题所代替,一个短暂的宁静出现了。
    这个乐章的展开部是紧凑的,引子中的动机在这里出现了一下,音乐显得有点呆滞,不同于原来的是它却有圣咏的气质,力求柔言絮语般的庄严,而呈示部结尾段那个“铺路架桥”的主题又闯进来了,它似乎成为主人翁。一些对比性形象在这里相互对照,一步步推向强劲的力度,音乐到达高潮,原先在乐章开始时奏出的那个“阴暗而不祥的背景”的因素也来到这里,法国号和小号结合进去演奏,使这一高潮更有气势,它同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主要主题和《英雄》交响曲中的一个展开部的高潮有点相象。
    再现部的音乐基本上是依照原呈示部的素材使用顺序而作成,尾声中再次浮现出引子的动机,在温柔起伏的音乐浪潮中,第一主题最后一次露面,但不完整,它的进行被猝然中断,表示无休无止的斗争并没有结束,没有解决什么问题。弦乐器组最后一个拨弦音把第一乐章带入寂静,音乐结束在悄然之中。
    第二乐章,持续的行板,E大调,3/4拍子,带有类似第一乐章的寂寥阴暗的悲剧色彩。但它并不流于感伤,反而给人以高雅、与众不同的脱俗之感。它相当于一首抒情诗,听起来格外温暖和诚挚,使人想到平静的大自然景色,赏心悦目的风景画,悠然的休息,明净的回忆、然而有些伤感,创作感受可能直接来自对“光明之谷”——克拉拉的别墅环境的体验以及受当时一些令人伤感的事发生的影响,当然,听过音乐,会使人想到贝多芬对生活的体验,一种静观中产生的梦幻和沉思的心境:不管是痛苦还是甜蜜,是悲伤还是喜悦,是安宁还是兴奋、都渗透了一种失意和抑郁的成分。这些与第一乐章浪潮起伏的发展有鲜明的对比。
    音乐一开始,就由小提琴奏出第一主题:旋律极其接近抒情诗朗诵,由于结构不是连绵不断的大篇幅的进行,而是两小节一停,并且停在弱拍,这样很具有语调特点,听起来很是含蓄,好似透过泪珠的笑容,这是一支美妙的旋律。
    在第一主题抒情结束后,双簧管便接着孤独地奏出乐章的第二主题:这支旋律的大部分,有三短一长(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主题特点)的节奏连续反复,显然与命运题材有关,但进行是音阶式的,而且老是在三四个音内环绕,造成一种美丽可亲但同样悲切感人的效果,这是勃拉姆斯在诉说一个受折磨的心灵的深沉悲叹。
    为了突出“孤独”的情调,勃拉姆斯在处理抒情性主题时. 总是让某件乐器在没有其它伴奏背景的情况下演奏,这在传统配器中少见,但这样可以很好地突出个别乐器的纯净音色。第二主题开始的陈述是这样,后来再现时虽然结合了一支法国号和独奏小提琴,但也有类似的效果。这一乐章中,弦乐器和木管乐器用得较多,它们时而相互支持和渲染,时而用作音色的对比,表现酸甜苦辣的滋味交互混合,如痴如醉,心情极端繁复。当然,也出现过热情的乐句和流畅的新主题片段,弦乐器的跳跃乐句造成音乐推向前进的动力,似乎提醒主人赶快脱离梦境,双簧管还演奏起较为直观的呼唤式旋律,即一个长音加紧接着的急促进行,这是第三乐章的基本主题的预示。
    第三乐章,温雅而略快的快板,降A大调,2/4拍子。根据贝多芬以来的传统,一般交响曲的第三乐章都是活泼的诙谐曲,而勃拉姆斯却不采用此种手法,并且避免袭用古老而传统的小步舞曲,自创新风格写成了典雅的乐曲。在本乐章中,可以深深体会到勃拉姆斯那淳朴心灵的寄托所在,然而旋律间同样荡漾着淡逸的寂寞感。
    本乐章用复三段的形式写成,这已经是较大的曲式结构了,但还是它相当于一首小型的间奏曲。这一乐章仍然采用类似前一乐章的抒情性手法,音乐有清淡、忧郁之情,而偶尔也有接近幽默的曲调。
    单簧管在去掉了低音大管和定音鼓的情况下,清新透明地奏出第一主题,这里充分发挥单簧管音色柔美的特点,使音乐进行秀丽、典雅,充满着维也纳生活气息,具有舞蹈音乐风格。作曲家对这一主题作了反复陈述的处理,在主题反复之间、有一段诙谐性的穿插,很接近匈牙利民间音乐的特点,这一穿插段虽然不算长,但它对音乐的节奏和样式的变换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
    乐章当中有一段以木管乐器同弦乐器欢快的对答的进行受贝多芬的影响较大,具体表现在木管乐器演奏的旋律线条上,开始进行明显有贝多芬的“命运”主题的痕迹,而接在后面的旋律在线条上又有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主题的影子。不过这段进行给人是一种轻松的感觉。
最后,开头一段的音乐再次出现,但那段接近匈牙利民间音乐特点的穿插段被省略了,这是为了使作品简炼而采用的作曲手段,它有利于突出对主要主题的回顾。
    第四乐章,不快而灿烂的快板,奏鸣曲式,C大调,4/4拍子。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乐章。一方面,由于前两个乐章远离慌乱、不安和斗争的形象,只是一种安静、平和的诉说,特别需要在它们的后面有一个强烈的对比;另一方面,它需要重提第一乐章的事情,作为发展,它必须超过第一乐章的分量;还有,它作为终曲要对整首交响曲有一个彻底的总结,这个总结必须尽可能的精彩。所以,从长度来看,这个乐章几乎占了全曲的二分之一,它就是整首交响曲最有力和戏剧性的中心。作曲家在对这首终曲的处理时,继承和发展了贝多芬交响曲创作的传统,一些音乐构思和形象的形成,或多或少地以贝多芬的“从黑暗到光明”的发展原则为依据。
    乐章开始,手法类似第一乐章,也从一段引子开始,这段引子似有山穷水尽的感觉,绝望产生了,乐队在恸哭,先是低低的、遥远的,然后一步步明晰,一步步扩大,一步步靠近,全部弦乐组一阵神秘的拨奏,定音鼓轰轰作响尤于波涛起伏。接着,一支法国号在小提琴的颤音背景上和蔼地奏出一个动人的旋律,好一派田园景象,随后长笛立即重复演奏,赋予大地一片冰冷的银色世界。据说这是勃拉姆斯在阿尔卑斯山听来的曲调,难怪听了它会感到春意盎然,这是光明出现的信息,像胜利的曙光。接下来,大管和长号奏出一个圣咏旋律,使音乐总的情绪一时变成更加平静、安宁。这样的引子为进入乐章主要部分那种辉煌的发展做好了准备。
    弦乐器终于“歌唱”起了第一主题,这个主题在C 大调中显得十分纯朴,没有一个变化音,节奏平和,好一首道地的阿尔卑斯山曲调!简直让人感到心醉。它在句法结构上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那首“自由的颂歌”;它堂皇、雄伟,语调适中,不像贝多芬那首“颂歌”那样接近于呐喊,不过,我们还是能从音乐中感受到贝多芬巨人般的步伐:勃拉姆斯为什么在这首交响曲中大量运用了类似贝多芬所用过的东西呢?如果单从受到贝多芬的影响这方面看是不足取的,应该看到,勃拉姆斯有意识地在旋律、节奏与和声等方面都接近于贝多芬,目的在于象征意义,在于表现人类友爱和光明战胜黑暗。从发展的眼光看,这支令人感到温暖的阳光和鼓舞的力量的旋律,正好与引子形成对比,它彻底洗刷了引子中的绝望和不安,然而,是通过暴风雨般的斗争来完成这一使命的!
    第一主题加快了戏剧性的发展,在它几次反复后,音乐又对引子的法国号略微回顾,接着还是用小提琴乐器声部,它轻盈地演奏出了第二主题。然而,这优美的第二主题却受到另一个低音旋律的不断推进,这个低音旋律是动机反复形成的,组成动机的是四个下行的音,一拍一个,像是前进的步伐,也是一种内在的力量。
    呈示部两个主题的使命完成后,音乐却不像传统那样进入展开部,而是直接到了再现部,展开部被省略了,所以展开部的手法统统被留到了再现部使用。
    再现部,一首宏伟的欢乐颂歌奏响了,开始,弦乐器以火一般的热情,奏出了“阿尔卑斯山曲调”。在音乐发展过程中,这个主题被作了多方的变化,勃拉姆斯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条理性,驾驭着这匹音乐战马一步步冲向高潮,当音乐到达结尾时,乐队中的铜管英勇地冒出头来,顿时,雄浑嘹亮的音响充实了全部乐队,戏剧发展到了极端!最后,这部C 小调的交响曲使用了C 大调强有力的主和弦作为结束,大三和弦那光明的音响,表现了胜利和凯旋的气氛。生活,得到了大喜若狂的赞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0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补充!只不过,对于结尾,大喜若狂恐怕算不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1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jize 于 2014-10-11 00:37 编辑

02. 卡拉杨  柏林爱乐  1988  Testament

这个现场版让我觉得很吃惊,原来卡爷死前一年还有回来指挥他的老部下么。版本的时间如下:
第一乐章:13‘42“;第二乐章:8’59”;第三乐章:5‘02“;第四乐章:18’05”   总计:45‘48“
1_副本.jpg

这个现场版虽然时间和64版差不多,但感觉卡爷在他生命的未期,从勃一中领悟了更多,全曲更为沧桑了,似乎他也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勃一和勃四都不是年青人能领会全部精髓的,只有经历过人生,回顾自己人生时再听这二部交响曲,才能更深刻体会这两部交响曲的味。
第一二乐章显得更为冷,也更富含感情。第三乐章更是一开始就感动了我,那里面的回顾自己年青时的欢乐的感受让我也不仅回想起自己年青时的各种遗憾。
第四乐章是全曲的总结,虽然似有欢乐的结尾,但那不过是强作欢笑罢了。卡爷把这部交响曲中的那种深刻的感觉表现得非常彻底,乐队进行得并不慢,但给人感觉就是很沧桑。
录音可以接受,细节不是特别充分,声场也不够好,但都不影响聆听。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3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03. 约胡姆  伯林爱乐  1954  DG

这是一个单声道的版本,时间如下:
第一乐章13‘44“;第二乐章:9’36”;第三乐章:4‘50“;第四乐章:17’05”   总计:45‘15“

Cover_副本.jpg

这个版本没有细看,一听才发现是单声道。就演绎来说,中规中矩,即无突出的地方,也无过大的问题。关键是录音,单薄、有刺,而且也太过平淡,以至不想多评什么。

勃一这种曲子还真不适合听太多,一遍就管饱很久了,再吃就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13 21:5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勃一我还是很喜欢的,长老介绍的第一张老卡的非常好。另外,阿巴多和桑德林的勃交全集是我最喜欢的全集版本,其实老卡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勃交全集也是很值得收藏。里卡多夏伊在Decca的勃一也非常有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4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lqdxy 发表于 2014-10-13 21:57
勃一我还是很喜欢的,长老介绍的第一张老卡的非常好。另外,阿巴多和桑德林的勃交全集是我最喜欢的全集版本 ...

谢谢推荐!
不过我觉得听勃一好累,跟马二差不多,比较这些曲子真的只能慢慢来。我看我要同时开4-5部作品的版本比较才行,这样下去高密度的听同一首交响曲,又偏偏是这样的累人的或超大块头的,吃不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8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04. 瓦尔特 哥伦比亚  sony  1960

Folder.jpg
这个版本的时间:第一乐章:14‘09“;第二乐章:8’32”;第三乐章:4‘48“;第四乐章:17’00  总计:44‘29;

瓦尔特的这个系列好象从未让人失望过,头一乐章开始的速度不快不慢,稳重的速度开始后,后面的乐句不像卡爷的版本那样沧桑,而是温暖而抒情,乐队也有相当的厚度,比柏林爱乐更像柏林的音色了。
第二乐章温暧而感人,速度并不算慢,但就是相当抒情而不煽情,弦乐也透出淡淡的温暧,非常感人的演绎。
第三乐章开始部分稍微有点平淡,但主题开始后就迅速激动而吸引人了,后面也不如卡爷那么让人感伤,而稍温暧。
第四乐章开始部分也有点平淡,看样子是瓦尔特故意这样处理,主题一进入,乐曲立即激动人心而且让人沉浸于乐曲中了。副题和贝九真的是太相似了,虽然后面的发展不一样。乐曲一直到观乐的终章,那是真的欢乐的结束!
听完之后,感叹不已!真是激动人心的版本。
录音温暧,平衡,动态细节均佳,乐场真实。
强烈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0 12: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与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中“欢乐颂”的曲调极为相似”的某个主题,我听着似乎是舒伯特第九【伟大】!第四乐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4-4-27 08:07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