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zjize

那些为电影配乐的作曲家们(欧美篇----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01. 海鹰 作曲:Korngold 我有这部电影的二个版本,偏偏没有这个。听了下,根本可以视为没有区别。 听这电影配乐是不能按听其它电影配乐方式听的,反而应该当作晚期浪漫主义的作品听而合适些。康古德只是把他写其它古典音乐的方式转移到电影上了而已,浪漫主义后期那种对场景的描述实在生动而形象。听着这配乐,几乎能感受到电影的情节了。 当然,也能听出后面的电影配乐所受到这些配乐方式的影响有多么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02. 骗局 作曲:Korngold 我有这个Naxos的双张,在Hifi系统上听录音超棒。当然,主打是《海鹰》的配乐,很不错的配乐,感觉流于外表。第二张CD是《海鹰》的一部分和《骗局》的部分配乐合在一起。其中《骗局》的配乐从现在的观念来讲就是不动听,除了最后这首大协外。但这首大协仍然不是以动听为主的,当然,符合某些大侠的审美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03. 江山美人/风流世家 作曲:Korngold 这两部电影的音乐都改成他的小协或交响作品过的。听着这音乐感觉给电影配乐显得考究了,得以听古典的方式听。但写成小协和交响音乐,抒情性和描述性过强,怪不得当时评价那么差。这些电影配乐和现在的比,动听性和易听性都不如,但是却更接近古典的气质而非流行音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jize 于 2015-4-9 12:39 编辑 29. Michael Nyman 迈克.纽曼 Michael Nyman:现代作曲家,1944年生于英国伦敦。1961-1963年师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Alan Bush学习作曲,几十年中创作过弦乐四重奏、清唱剧、歌剧(两部)、交响乐,应该说他是以古典音乐起家,乐曲创作充满了实验性与思考性,但真正让他大红大紫的却是在电影配乐的表现。 很多人都是从那部《The Piano》的配乐开始了解即而喜爱上了Michael Nyman,或者还是不知道Michael Nyman是何许人,但就是喜欢那张OST。但我以为《The Piano》并不是他创作的电影原声中最好的一张,或者说,不能代表他的音乐创作理念。巧的是,虽然这张OST在当年卖出了几百万张的天文数字,但却在争夺奥斯卡最佳配乐奖时输给了John Wiliams的《辛德勒的名单》,可以说是有得必有失的又一个例证。 说回Michael Nyman,《The Piano》中虽然也有弦乐,主角是钢琴,毕竟故事是以钢琴及其女主人公展开,弦乐方面相对弱了许多,但这也不是最主要的。因为以音乐的形态而言,《The End of The Affair》、《Gattaca》、《The Cook,the Thief,His Wife and Her Lover》更接近于Michael Nyman的极微主义(又称极简主义)理念。极微主义本来并不为一般的乐迷所熟悉,古典乐迷知道的更多些。简单说来,就是将简短的主题乐句以特定的节律,一再的进行反复,衍生,变化,轮回的效果,让情感的变化点点滴滴的浮现,拓展,渗透。用最简约的主题繁复的变动,当音乐以这种简约的观点做为强调与诉求时,能反应出不同于一般交响乐的格调与感受,最大的特色在于这种音乐的单纯与绵延,而且能以十分细腻的音乐语言带动情绪的转变与表达。当然,这并不是不是Michael Nyman的首创。 99年,Michael Nyman与Blur的主音歌手Damon Albarn联手打造了一张电影原声专辑《Ravenous》(贪婪)。电影本身好看与否暂且不论,但专辑确实是红了一把,而在配乐当中使用Banjo(一种非洲的乐器)或许就是Michael Nyman的主意,毕竟他在早年曾去罗马尼亚采过风,极擅长汲取各民族的民间音乐。专辑中有许多八十年代早期的老歌,经Michael Nyman重新编排后,一首首平淡无奇的乐曲再次听来会觉得有趣味许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01. 钢琴别恋 作曲:Nyman 如果说《时时刻刻》是格拉斯最知名的配乐作品,那么《钢琴别恋》就是纽曼最知名的配乐作品。里面的几段钢琴好听到爆!那种如歌如泣,动听而美妙,并富有古典的味,确实很吸引人。 但对一些大侠来说,也许不如他其它一些不知名作品的音乐高度。这部电影的很多段配乐是纽曼典型的风格(窃以为),所以也别错过了。 电影看了一半,好闷,即没有帅哥,也没有美女,就不看了。

转:精于细微实验乐风的英国音乐家Michael Nyman(迈克·尼曼)为影片配乐,在钢琴把两个相爱的人联系在一起,美妙的音符成为沟通两个人思想感情的媒介,钢琴做为影片唯一的主角时,Nyman就必须揣摩哑巴女主角与钢琴合而为一的情感表达,他指尖下碰触的琴键一点一滴溢出女主角内心流动的情感,急促时的激情愤怒,潺潺流动时那种悠然于天地间的潇洒恣情,钢琴乐曲完成后再加上弥漫着哀怨寂寥的欧式华丽风雅弦乐,犹如命运一般,无时无刻不在象征女主角的钢琴“声”边翩翩然的纠结缠绕,构成女主角/内心的情感/钢琴三个个体因孤独而相依的情怀。Nyman以素描心情画的风貌,取代戏剧性为传统的电影音乐手法,经由钢琴与弦乐所演绎的多样心情路径,与钢琴师的心灵邂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02. 安妮日记 作曲:Nyman 听了很久的这部电影的音乐,说实话,对这部以钢琴为主的配乐的喜欢要远远超过《钢琴别恋》的配乐(除了里面那两段外)。这部电影的配乐有一种精致的美,极简的风格能写出如此清心,并且听得喜欢而不会厌的音乐真不多(当然听多了一样会有点厌)。这部配乐的精彩的也远远多于《钢琴别恋》。里面First Kiss那段里的弦乐很美很感人,个人认为不亚于《钢琴别恋》那段。 对配乐中写得极美的音乐选了下,一段都舍不得删,全贴出来吧。 电影我看的是后面拍的,BBC电视台的重拍。看得让人动情想哭泣!强烈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03. 千钧一发 作曲:Nyman 出于对这部电影的喜欢,优先推荐这部而非那部《The Cook, the Thief, His Wife & Her Lover》。电影还有个奇葩的译名《变种异煞》,让人非常无语,为什么不译为《SB奋斗记》还更贴切些呢。电影整体给人感觉是冰冷的,反应的是未来,但映射的却是现实:科技的发展,带给我们的究竟是好是坏。强烈推荐的一部电影,虽然里面的场景道具、电脑特效跟没有一样,但看完后却能让人深思。 主题音乐是冰冷而不单调的弦律,尖尖的剌着人的耳朵,就如同电影中冰冷的现实:未来的人类如果长大后作什么都是由基因决定,那种社会也太悲凉了。这段弦律在电影中多次出现,非常真实的反映了现实,以及主人翁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却时时提防自己是劣质基因的真相即将被发现时的心理。后面“One Moment”则相对温暧些,如同电影中的希望,虽然微弱,但却还没有让人彻底绝望。爱情主题的“Arrival“和“Borrowed Ladder ”写得则是柔情似水,极为打动人。虽然简约派的音乐在写感情时不如弦律派那么强,但这段绝对是不亚于弦律派。能与之齐平的是《时时刻刻》开始的几段以及《钢琴别恋》中的那几段。 很容易听出来,现在好多电影配乐受简约派这种风格的影响很大, 经常能听到类似的配乐片段。甚至,Hans Zimmer的《石破天惊》中一开始的主题,听起来也有简约的影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04. 爱的尽头 作曲:Nyman 如此抒情而富有美感的配乐,让人心旷神怡而感动无比。真难相信简约主义的音乐也可以写得如此富有激情、美而动人心魄!由于对《时时刻刻》的喜欢,我对纽曼的印象始终要差于格拉斯。但《爱的尽头》这部电影完全推翻了这点!这部电影的配乐,绝对不亚于《时时刻刻》的配乐的。甚至比他的《钢琴别恋》还要棒得多。 强烈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9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jize 于 2015-4-9 12:39 编辑 30. 约翰·科里利亚诺 John Corigliano

约翰·科里利亚诺(John Corigliano,1938年2月16日-),意大利裔美国作曲家,[1]现为纽约市立大学雷曼分校音乐系的卓越教授。出身于音乐家庭,父亲老约翰·科里利亚诺曾在纽约爱乐担任首席达23年;母亲则是一位钢琴家及专业伴奏。他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及曼克顿音乐学院,并在伯恩斯坦担任纽约爱乐音乐总监期间,他曾协助乐团所举办的“年青人音乐会(Young People's Concerts)”中担任制作人。 科里利亚诺现时所创作的乐曲超过一百首,其中以交响作品较为著名。他的成名作是创作于1980至83年,暂时唯一的歌剧《凡尔赛的幽灵》,是为大都会歌剧院100周年而作的委约作品,另外,1991年完成的《第1号交响曲》,题裁则取自当时才开始受重视爱滋病,当中的四个乐章,分别纪念他的四位因受爱滋病感染而离世的音乐家朋友,而本曲亦为他赢得“葛洛麦尔作曲大奖”(Grawemeyer Award)。2001年,他再凭为弦乐团而作的《第2号交响曲》赢得“普立兹音乐奖”(Pulitzer Prize for Music)。而于2003年为女高音及乐团而写成的联篇歌集《铃鼓先生》(Mr. Tambourine Man)令他于6年后首度获得“格林美奖”。 除了交响音乐外,科里利亚诺亦对电影音乐相当投入。代表作有《变形博士》(Altered States,1980);《怒火山河》(Revolution,或译作《革命》,1985)及《红提琴》(The Red Violin,1997-98)。其中《红提琴》中的部份选段后来更选用在《小提琴协奏曲》(2003)中,成为不少一流小提琴家的演奏曲目之一。 整体而言,科里利亚诺的音乐风格独特,不落窠臼,充满现代性的同时也有浪漫主义音乐的感人力量,是美国当代古典音乐创作的旗手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4-4-27 07:39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