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zjize

那些为电影配乐的作曲家们(欧美篇----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4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06. 樱花恋(精选) 作曲:Franz Waxman 又一张再录音的精选,里面有他4部电影的组曲,由Elmer Bernstein指挥Rundfunk Symphony Orchestra Berlin 演奏录音而成。听这些录音都能明显感觉出来Franz Waxman的学院派作风,虽然其音乐非常接近现在的电影配乐风格,但骨子里他还是延续浪漫主义的音乐传统的伟大,他的配乐也显得更为接近古典音乐而非以弦律优美动听取胜。在他以后,Elmer Bernstein接过了这棒,但60年代后,这种配乐风格就逐渐式微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4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24. 哥伦.布雷高维克 Goran Bregovic 哥伦.布雷高维克(Goran Bregovic)是今日世界上最知名的巴尔乾音乐家。而让他的音乐可以远渡重洋、铭刻人心的,则是他为多部电影打造的迷人氛围:《流浪者之歌》、《玛歌皇后》、《地下社会》、《亚历桑纳梦游》中,吉普赛音乐与世界各地旋律的共舞或独舞。   布雷高维克一九五○年三月廿二日出生於赛拉耶佛,就像合作默契深厚的导演艾米尔.库斯杜力卡(Emir Kusturica)一样,出身也反映了南斯拉夫多种族的层次紊杂,布雷高维克的父亲是克罗埃西亚人,母亲来自塞尔维亚,妻子则是回教徒。   布雷高维克十六岁时,拉得一手好小提琴的他创立了「白钮扣」(Bijelo Dugme)摇滚乐团,做为乐队的领导人物,他负责作曲和弹奏吉他,他承认自己那时候非常热爱摇滚乐,摇滚乐在他生活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让我们可以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也是那时候唯一可以不用坐牢又可以抗击政权的方式。”在15年的时间里,他的乐队:The white Button成为了前南斯拉夫最出名的摇滚乐队,是许多年轻人的偶像,乐队发行了很多畅销专辑,参加了各种大型的演唱会,直到他后来因病和对自己的音乐方式厌倦,他才开始了他的另一段音乐生涯。他在这时认识了年轻的库斯杜力卡,又到庞克乐团担任贝斯手,在这些南斯拉夫年轻人心中,这是一波革命,并向西方文化开了一扇门。在一九八○年代中期,布雷高维克再度遇见库斯杜力卡,库斯杜力卡说服他一起拍电影,这次合作促成了一张重要的配乐《流浪者之歌》(Time of the Gypsies, 1989),并获得国际的成功。   布雷高维克的音乐带回斯拉夫民族与吉普赛文化的底蕴,混融了流行音乐和现代制作科技,具有全球性,却同时又有极高辨识度,很快奠定了这位配乐家的个人风格与知名度。他故意放弃繁覆的录音室技巧,而以粗糙、原始的巴尔乾半岛式的民谣音乐来表琭,和插入电影中的情节,而统果是情节和配乐高水準的密切统合,使得剧情更具张力与可看性。    1991/1992年,战争在南斯拉夫爆发,战火席卷他的家乡,Goran跑到巴黎,开始为很多欧洲电影作曲。他开始了对传统的巴尔乾民族音乐的改编工作,把东正教的宗教音乐与流行摇滚乐、现代流行节拍融合在一起,赋予了巴尔乾传统音乐以全新的韵味。在巴黎,他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合作者,就是南斯拉夫著名的导演Emir Kusturica,他为Kusturica的电影:《The Time of the Gypsies》《The Undergurand》《Black Cat White Cat》创作了电影音乐,受到了众多影迷和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就像他的血统和所处的国家一样,在那里东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三种文化互相影响,所以他接受到了各种音乐的熏陶,在Goran最著名的电影原声:The Time of the Gypsies里,他把巴洛克、爵士、探戈、斯拉夫民谣、土耳其曲调和保加利亚的人声、东正教神圣的咏唱以及现代节拍混合在一起,形成了多元素的音乐融合,成为真正的世界音乐专辑。   除了与Kusturica的合作,他还为《Arizona Dreams》、《玛戈皇后》、《 Temps Des Gitans Et Kuduz》 、《Temps Des Gitans Et Kuduz》等多部电影谱曲。除了创作电影音乐外,他还和东欧各地杰出的音乐家合作,发行了好些根据民间音乐改编的非常优秀的音乐专辑,1995年他还新组建了一个专门演唱婚礼和葬礼歌曲的弦乐团,由十个传统的塞尔维亚民间音乐家,50位歌手组成的唱诗班和贝尔格莱德的管弦乐团组成,演出中他们身着传统的民族服装,按照东正教的传统,演唱婚礼和葬礼中的歌曲,让人们欢笑、哭泣,并在歌声中远离悲伤。   为多部电影写了脍炙人口配乐后,布雷高维克开始在各地开演奏会,与他合作的是「婚礼与葬礼」(Weddings and Funerals)管弦乐团,有热爱音乐的合作成员和合唱团。一九九七年,布雷高维克在整个东欧巡演过后,他与乐团在瑞士蒙投(Montreux)音乐节与希腊帖萨罗尼亚(Thessalonique)岁末多媒体演奏会的表现,将其知名度与评价推上另一高峰,这组演出后来以《巴尔乾的沈默》之名结集发行。布雷高维克和整个团从一九九八春天,启程欧洲巡回,包括义大利、葡萄牙、英国、比利时和法国。   虽然他现在不再回到萨拉热窝,但常常在媒体的采访中流露出深深的思乡之情,他现今在贝尔格莱德和巴黎两地居住。尽管已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但还常常不明白人们为何会为他的音乐迷醉和疯狂,依然是一个非常谦逊的作曲家,并决定在以后的工作中减少电影音乐的创作,而潜下心来研究音乐,获得更多音乐体验是他认为更重要的,因此未来的Goran Bregovic将继续探索巴尔乾地区的民族音乐,并仍将在音乐中传颂巴尔乾人自由的心与狂野的灵魂。 (感谢茉莉提供介绍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01. 玛戈皇后 作曲:Goran Bregovic 在Bregovic的配乐电影中,我最熟悉的无疑是这部玛戈皇后,我的女神阿佳妮的传世之作。很奇怪这部电影没有找古典风格的配乐家配乐,那估计会是巴洛克风格的盛宴。但Bregovic的配乐,同样为电影增色不少,尤其是为电影的紧张、怪涎甚至变态的宫庭争斗及大屠杀的氛围增色太多了。 音乐单独出来听并不显得出色,甚至显得怪异,这种音乐要看电影时听,感觉就太棒了。但里面那首“Lullaby”,由吉它奏出的主题,迷得死人。

 十六世纪后半叶,法国处于“胡格诺战争”时期,天主教和新教残酷战争不断。而宫廷内部也奢华淫靡,腐败不堪。母后凯瑟琳是家族领袖,为了平息连年内战而将信奉天主教的玛尔戈许配给教徒的首领纳瓦尔国王亨利(Daniel Auteuil 丹尼尔·奥德耶 饰)。1572年8月24日,婚礼在巴黎隆重举行。正当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时。凯瑟琳皇后(Virna Lisi 饰)却下达命令,发动了一场针对新教徒的血腥大屠杀,即西方历史上著名的惨案——“圣巴托罗缪之夜”……   后来又经过数年战乱,玛格丽特的兄长们全都死于非命,而她的丈夫则意外地继承了法国王位,成为了波旁王朝的开国之君——亨利四世,玛格丽特也从法国公主变成了法国王后,史称玛格丽特王后。   影片改编自大仲马的名著,荣获1994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伊莎贝尔·阿佳妮)和评委会大奖,1995年凯撒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剧本和最佳服装设计等多项大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02. 流浪者之歌 作曲:Goran Bregovic 这是南斯拉夫导演库斯图里卡最著名的电影,虽然没有看过,但是一直在找!音乐采用了吉普赛特色音乐作基础,弦律简单却感动人。这部电影的音乐并不复杂,也不煽情,但给人的感觉却是返朴归真的感受。

转:巴尔干某城市边缘的茨冈村落里,小伙子贝汉与外婆一家四口生活在一起,嗜赌的舅舅梅尔桑每次输光后就开始怀念在德国的生活,妹妹的腿疾因无钱而得不到救治。贝汉与同村的阿兹娜相恋,但对方母亲嫌弃贝汉一家贫穷坚决回绝。长年在意大利赚钱的族长阿梅德回到村子,在赌桌上让梅尔桑输到丧失理智,毁掉了自家人的木屋。但外婆却用巫术救回了阿梅德的孩子,为表谢意,阿梅德答应带妹妹出国治病,并让身怀隔空移动小铁器特异功能的贝汉随行。贝汉很快发现阿梅德不过是利用儿童乞讨盗窃的团伙头子,但已无力摆脱只得随顺,不久阿梅德患病,将小团伙交予贝汉管理,贝汉摇身一变成为有钱人,遂回乡将阿兹娜接到米兰,但阿兹娜腹中的骨肉让贝汉大为光火,坚持要将孩子卖掉…… 影片配乐由作曲家布雷高维克担纲。在他的音乐里欢乐与悲伤常以浓烈的曲调表现出来,但即使在音乐繁华之处,也依然隐含着幽暗与哀伤,配合电影的画面,非常的完美和恰如其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03. 亚利桑那之梦 作曲:Goran Bregovic 这部电影又译为飞翔的鱼,看封面就是。在这张专辑中Bregovic终于拿起电吉它、键盘、贝斯、电子鼓,并开口唱了,不过他的唱法总让我想起恐怖海峡的主唱Mark Knopfler的风格,只是更低沉一些。能感受这张专辑和前面两部电影配乐的不一样,电子乐器Bregovic才是他的拿手好戏,写起歌来也很劲爆。第一首一开声,就让人想跟着起舞,心血澎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7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04. 精选集 作曲:Goran Bregovic 本来想推荐《地下》的原声的,但除了一首外,其它我都听不下去。因此改推荐精选,并选入Underground 的那首超怪的探戈。Bregovic的音乐总体并不动听,很现代的感觉。用论坛的某大侠的话来说,弦律不好听,音乐才会好。估计这就是典型,呵呵 所以好听、动听的音乐我要赞美音乐流畅动听,不好听不动听的要赞美音乐好,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25. 亚历山卓.迪斯普拉特 Alexandre Desplat 亚历山卓.迪斯普拉特(Alexandre Desplat)1961年8月23日生于法国巴黎。母亲为希腊人、父亲为法国人,两人相遇于加州柏克莱大学,后于旧金山完婚,定居于法国。迪斯普拉特五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后来改学小号与长笛。由于热爱音乐与电影,于是决定以电影配乐家为终身职志。1985年完成第一部作品《Ki Lo Sa?》,至2007年已经为100部电视及电影创作过配乐。 2000年迪斯普拉特以《路辛的棋局The Luzhin Defence》开始受到美国市场的瞩目,2003年以《戴珍珠耳环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获得金球奖的提名。之后,与好莱坞的合作更为紧密,作品包括:《灵异缘未了》(Birth,2004)、《爱你爱到快抓狂》(Upside of Anger,2005)、《终极人质》(Hostage,2005)、《情圣卡萨诺瓦》(Casanova,2005)、《谍对谍》(Syriana,2005,金球奖配乐提名)、《猜心》(或译《面纱》The Painted Veil,2006,第64届金球奖获得最佳原创音乐奖),以及广受好评的《黛妃与女皇》(The Queen,2006,金像奖配乐提名)。其他著名的作品还包括:《我心遗忘的节奏》(De battre mon cur s'est arrêté)。他为好莱坞带进不少欧洲配乐的创作思惟,并灌注深度与优雅的成份,配乐大师的地位已然奠立。 迪斯普拉特的配乐方式并非以点对点的方式来为画面搭配音乐,而是以冥想性的风格,铺陈影片的情绪。在最新的作品《色·戒》电影配乐中,精准掌握电影之悲剧氛围,将凄美却又略带悲壮的气氛,绵密铺陈。主题旋律在优雅中隐含着不安与不祥,主奏的大提琴紧紧牵系着爱欲与暗杀的情绪,而陪衬的乐器,无论是钢琴或是弦乐,都让无穷的余韵深切地拨动观影者心底的泪眼之阀。迪斯普拉特的音乐魅力,在电影中无言的片段尤其撼动人心。配乐隐然成了人物的对白,轻易地道出了每个角色心中无法言喻的多重欲念,与挥之不去的深沉感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01. 面纱 作曲:Alexandre Desplat 真正开始关注这位作曲家,是从《面纱》开始的。当初看电影时,就注意到里面的音乐,虽然轻柔,却即能和画面溶为一体却又能让你清晰的感受到。单独出来听的时候,也能让你眼前浮现出电影相应的场景。 虽然电影主要情节都发生在中国,但是讲的却是西方人的事,所以音乐主要以西化音乐为主也非常恰当。音乐的弦律性并不强,但却相当耐听,并富有诗情画意。作曲的手法也很和其它电影音乐的配乐家不一样,应该是很现代的手法。 后来就开始关注这家伙了,看了《女王》、《国王的讲演》、《生命之树》、《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都发现是这位作曲家作的曲。而这几部都是我认为配乐上值得大提特提的电影。可惜这几年我不太收电影音乐了(主要原因是回成都了),不然这家伙会是我见一张收一张的。

转:这部电影之所以让我无法忘记,那是因为它有一样东西甚至超越了电影本身的吸引力,而Alexandre的配乐无疑就是这样东西的制造者,从电影一开始,《面纱》主题音乐和吹动的金黄色的麦浪的交相辉映,浓密的鼓点,波涛起伏一般的钢琴声和背景中煽动的弦乐,它并没有把这段主题限定在这个固定的场景里,而是通过这段音乐的示意作用,暗示了故事将是平静之下酝酿着感情的起伏,这段主题无疑从一开始就抓住了观众的神经,并且指引着电影的情感走向,因为在这段音乐里,危机的意味也相当浓重,这也正应和了男女主人公在当时的心理动态,整部电影的配乐有很多场景都让人难以忘怀,并且在某些时候,音乐就像山水画一样生动,他在其中也运用了几种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而在原声碟里的对应对于我来说有Gnossienne n°1(当然这首不是他写的,呵呵),River Waltz,Kitty's Theme,Walter's Mission,The Water Wheel,Kitty's Journey...其实它并没有刻意的去渲染电影的悲剧宿命,但是却恰到好处的把握了情感的起伏,可以说去年看的所有电影里,只有对于《面纱》原声的印象挥之不去,而且并不是因为是朗朗弹的琴,也除了结尾那首莫名其妙的法语老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02.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作曲:Alerandre Desplat 总算听出来的,这是极简的作曲手法,和Philippe Class在《时时刻刻》的中乐曲有点神似。但愿我没有猜错,不然要被jdai大侠笑话了。我是不太会用文字表达音乐给我的感受的,文笔太臭。不过还是能明显感受出来音乐之美,充满了古典之味,温柔而浪漫。法国的几个配乐家写的音乐都充满了韵味,美得死人,我这个贴子里已谈到的Georges Delerue、Philippe Sarde还有我还没有提到的Lai和其它几位,都同样如此。 电影虽然很文艺,不过还不闷,尤其是听着如此美的音乐,看着画面中那位作曲家与女佣之间的非常感性的故事,很有乐趣。

转:“我要画我第一次见到你的样子,葛丽叶,仅仅只是你。”——维梅尔 “我逼迫自己直视他的眼睛,觉得自己燃烧了起来,一阵阵热流在我的体内扩散,虽然如此我依旧凝视着他,我的心脏跳得很快。他在画我了……”——葛丽叶 她是出身贫苦人家的少女,因为前往画家维梅尔的家中帮佣,在维梅尔家帮佣期间,葛里叶必须在好色画商、掌利权的老夫人、忌妒狐疑的少夫人、不懂人事的孩子间周旋,更重要的,她爱上了男主人。拥有极高艺术天份的葛丽叶,深深影响了维梅尔的创作,甚至成为画中的模特,但却因为身分地位的悬殊,而空余一场情恨…… 电影讲述了画家维美尔和家里的小女仆之间若有若无的情愫,女仆激发了画家的灵感;画家启迪了少女的心智,以及这幅不朽名作的创作过程(当然是瞎编的,通常认为画中女孩是维美尔的女儿) 这部电影摄影极讲究,画面非常精美,随便暂停都是一幅油画。而且剧中的场景以及人物的造型都严格仿照维美尔的画作设计,非常好地体现了17世纪荷兰小镇戴尔福特的风貌。电影中光线的应用也与维美尔的作品完全符合。实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是一幅充满了“寂静与光芒”的绘画作品。亚历桑德雷·德斯普拉通过给他的音乐灌输与影片同样的“寂静与光芒”来补充胶片的质感。德斯普拉是一名法国人,他曾为多部欧洲影片配乐,重要作品有《棋坛情史》,但他的名字对一般美国大众来说还是颇为陌生的。该片的配乐改变了这个局面。   德斯普拉的配乐合奏队伍非常小,它由长笛、喇叭、钢琴和金属键琴支配的独奏章节构成。在被一个又一个青铜器支配的动作配乐轮番轰炸后,欣赏一张由丰富的喇叭声组成的温暖旋律是一种不错的放松。“云中色彩”是碟片中的最佳曲目,低沉的弦乐柔缓地拉开了序幕,它铺陈出和弦前进的根基,并以金属键琴作为修饰。逐渐,大提琴和中提琴也都加入进来,组建了完整的和弦,最终由长笛承载的旋律驶向了喇叭。   在渐进的过程中揭示出配乐的特征,德斯普拉雕刻了一组简单抽象派的艺术配乐,在许多方面和迈克尔·纽曼的作品十分相似。小的重复的旋律被确立,随后在此基础上雕琢出动情的高潮。《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充斥了大量的细小触觉,使得它成为一次令人心旷神怡的听觉体验。德斯普拉这个名字今后还会更多出现在电影配乐大师旁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2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03. 国王的讲演 作曲:Alexandre Desplat 这部电影还是相当不错的一部,尤其是其中主演的演技,相当的传神。配乐和画面结合得浑然一体,单听起来也比较有味。电影中,每当国王(当时还不是)一开口,不稳定的音型就开始响起,预示着主人翁心理的紧张和不自信,和演员的表演结合在一起,让人心里立即也就跟着紧张了起来。 最后两首要好好听,听完之后如果觉得电影音乐不怎么样的请举手。然后请找豆腐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4-5-8 09:16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