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zjize

那些为电影配乐的作曲家们(欧美篇----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1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08. Beloved 作曲:Rachel Portman 要想听另类的Rachel Portman,这张应该算是。Rachel Portman放弃了她擅长的感性、流畅、优美的管弦音乐,而采取了带有黑人音乐特色的人声呤唱、鼓点和电子乐的方式,算是她的另类尝试。整张碟听下来,发现完全没有她以前配乐那样,几个好听的主题加变奏完成,而是一曲接一曲,每曲之间都有前后联系而无法分开听(至少前几段是如此),虽然不那么的优美动听,却更感人!怪不得以前朋友总是极推崇她这部配乐。 转:这是一幕惊世骇俗的悲剧交响诗,改编自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 南北战争结束后的几年(1873年),曾经的黑奴、沉默寡言的Sethe,与她向往外界生活的女儿Denver住在辛辛那提附近。一天,她在肯塔基 Sweet Home种植园的黑奴朋友Paul D搬来与母女二人同住,此后发生一系列神秘的事情。包括Sethe记起了她死去的大女儿以及她被丈夫儿子抛弃的痛苦回忆。更奇怪的是一个自称 “Beloved”,与Denver年龄相仿的女孩的到来。她言行幼稚,口吃不清,起居由Denver照料。随着Sethe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从前所遭受的许多不堪回首的往事重现眼前,一个神秘的问题涌上众人心头:这位奇怪的“Beloved”会不会就是Sethe死去的大女儿?Sethe为往事所困扰是否与Paul D和“Beloved”的到来有关?…… 黑奴塞丝怀着身孕只身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奴隶主追踪而至。为了不使儿女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毅然杀死了自己刚刚会爬的幼女宠儿,十八年后,奴隶制早已废除,而被她杀死的女婴还魂归来,和塞丝、塞丝的女儿丹芙以及塞丝的情人保罗生活在同一幢房子里。她以自己的出现日夜惩罚母亲当年的行为,不但加陪地向母亲索取着爱,甚至纠缠和引诱包罗,不择手段地扰乱和摧毁母亲刚刚回暖的生活。 往事的梦魇一刻也不曾停止过对塞丝的纠缠…… 全书充满苦涩的诗意和紧张的悬念。 关于配乐:值得一提的还有本片的配乐,担纲配乐重任的是史上唯一一位获得奥斯卡的女性配乐家蕾切尔波曼Rachel Portman ,她的作品还包括《爱吗》《苹果酒屋的法则》《巧克力》等。在《宠儿》的配乐中,蕾切尔并没有使用压抑阴暗凄惨的基调,她以轻柔舒缓的女声吟唱淡淡的诉说着这场深重的悲剧。在传统的非洲乐器和民谣中,又辅以新世纪音乐的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1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09. 雪花秘扇 作曲:Rachel Portman 好几年没有怎么收电影原声,只是在看电影时才会注意配乐和配乐者,这部电影不是我的菜,没有看,当然也就把配乐拉下了。电影的评价很低,豆瓣上的评价两极化得很厉害。当然,有机会还是会找来看看。 Rachel Portman的配乐就太赞了,一个英国人能配出如此中化的音乐来,确实很让人吃惊,这让中国的诸多为电影配过乐的人脸往哪里搁。(如果是中国人配的,我就得说,这样的音乐是西化了的。人不同,要求不同,呵呵) 音乐用了很多中国的元素,比如中国乐器二胡的使用,同时又保留了Rachel Portman音乐的流畅、优美的特点,确实非常的美和动听,有机会一定要找CD了。 转:十九世纪的中国,女人必须裹足,生活与外界几乎完全隔绝。湖南一个偏远地区的妇女,发展出她们独特的沟通密码:女书。有些少女结为“老同”(指同年出生,且长相脾气相近的女孩一生相互照顾,相互爱惜),如同精神上的婚配,情谊可延续一生。百合和雪花的关系,起始于一把扇子上的邀约。她们年仅七岁便结为“老同”。随着时光转移,经历饥荒与叛乱,她们一同省思媒妁之言的婚姻、寂寞、以及为人母亲的欢喜和悲伤。两个女人在彼此身上找寻慰藉,延续成一种支持彼此生存的情感连结。然而一场误解的产生,让她们终生的友谊遭到崩解的威胁。 一个平行的故事发生在当代的上海。老同的后裔,尼娜和索菲亚,在面对职业生涯的发展,复杂的爱情关系,和一个无情冷漠、高速发展的上海的同时,努力保持她们年少时的亲密关系。借鉴过去的教训,这两个现代女性必须理解她们祖先的联系——那隐藏在古色古香的白色绢扇后的故事,否则她们或将永远失去彼此。 【配乐作曲家】 瑞秋•波特曼(Rachel Portman)曾因《爱玛》(Emma)获得奥斯卡奖,并以《浓情巧克力》(Chocolate)和《总是骄阳》(The Cider House Rules)赢得奥斯卡提名奖。她曾非常幸运地与罗曼•波兰斯基导演(《雾都孤儿》导演)、诺曼•杰维森(《只有你》导演)、乔纳森•戴米(《满洲候选人》导演)、罗伯特•雷德福(《重返荣耀》导演),迈克•李(《生活是甜蜜的》导演)以及很多导演合作。她为很多电影配乐,包括《别让我走》、《雪花密扇》、《灰色花园》(HBO)、《公爵夫人》、《声名狼藉》、《触不到的恋人》、《哈特战争》、《人性的污点》、《马文的房间》、《邦尼和琼》、《喜福会》、《烟》、《尼古拉斯•尼克贝》和《伦敦落雾》等。她还写了音乐剧《草原小屋》,为休斯敦歌剧院写了修伯特的《小王子》歌剧,并受BBC逍遥音乐会(BBC Proms)委约写了合唱交响作品《The Water Diviner》。2011年,瑞秋荣获英帝国勋章(OBE)。 瑞秋擅长在小提琴与沉稳的木琴中跳跃着风格强烈的铜管音符,并适时抹上一些民族色彩,勾勒出浪漫动人的气氛感受。她此次在配乐中使用了二胡、琵琶、长笛等中国传统乐器,同时也融合西方的电子器乐、大提琴、手风琴和钢琴。这部具有柔美画质感的女性电影在配乐音乐的烘托下,讲述着两个关于爱,希望和友谊的永恒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1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20. 菲利普.莎德 Philippe Sarde 以下为本人亲自转译,译得不好、不通不准叫,本人英文水平和东方快车差不多,并宣布本译文版本归杰长老所有。

菲利普.莎德出生于1943年10月16日,作为一个多才多艺且才华横溢的电影配乐家,已经有超过200部的配乐作品的菲利普.莎德很不幸在他故士之外却只有一点名气。受他歌唱家的母亲的鼓励,他三岁就对音乐产生了兴趣。4岁时他就在巴黎歌剧院指挥了卡门的片段。5岁他就开始录音实验,并在他还少年时代制作他的首部短电影。作为一个充满热情的影迷,莎德无法决定是成为一个电影制作人或音乐家,直到有一天他把他的短片给他的朋友们看却获得对其中音乐的衷心赞美。他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在那里他师从Noel Gallon. 在为Regine写了一些歌后,莎德在1969年为Claude Sautedt的电影Les Choses de la Vie(法语,不会译)提供配乐。开始了他们长达25年共11部电影的合作。莎德也和一些导演如Bertrand Tavernier, Pierre Granier-Deferre, Georges Lauthner, Andre Techine和Jacques Doillon进行过合作。作曲家另外最要的配乐包括The Tenant和获得奥斯卡提名的《苔丝》(都是罗曼.波兰斯基的导演),Bertrand Biler's Beau-Pere., Alain Corneau's Fort Saganne及Marshall Brickman's Lovesick, The Manhattan Project和Sister Mary Explains it all. 导演Georges Lautner说他是经常地让人惊奇的作曲家,能找到一个独一无二接近每一部电影内容的配乐、大师级的和非常精彩的配器,莎德的许多配乐是世界级的如Chet Baker, Stan Getz, Stehpane Grappelli和Maurice Vander, Yuri German, Rov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01. 苔丝 极富有诗意的配乐,里面的苔丝的主题是如此的感伤而充满了对苔丝悲惨遭遇的同情,让人感伤又美到极致的音乐,单独听完全可以当一部音乐作品听(编排可能要作些调整)。拼死以求的一张碟。

转:  《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创作的代表作之一,一百多年过去了,女主人公苔丝也早已树立在世界文学《苔丝》画廊之中,这不仅仅因为人们对传统美德有所超越,更因为作品主人公所拥有的人性与灵魂深处的巨大魄力使之成为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哈代以小说女主人公苔丝的悲惨命运替西方悲剧作了一个形象的阐释:苔丝本是一位纯洁美丽又非常勤劳的农村姑娘,她向往人生的真和善,但又时时遭到伪和恶的打击。苔丝的悲剧始于为了全家人生计去远亲家打工,却因年幼无知而被亚雷骗去了处女的贞操,成了一个“堕落”的女人,受到社会舆论的非议,把她看成不贞洁的罪人;苔丝后来与青年克莱相爱,又因为新婚之夜坦诚有污点的过去而被丈夫遗弃,而与近在眼前的幸福失之交臂;出于高度的家庭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苔丝为换取家人的生存而再次违愿沦为亚雷的情妇;最后因为丈夫的回心转意使得绝望的苔丝愤而举起了复仇的利刃,终于成了一个杀人犯,最后不得不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导致“象游丝一样敏感,象雪一样洁白”的苔丝最后终被完全毁灭。这一切悲性遭遇全由于无情命运所精心谋划和设计,安排世事的宇宙主宰通过命运的巨网毫无怜悯地将人伦道德意义上的好人、善良人笼罩于进退维谷的苦难陷阱。   《苔丝》里的女主人公苔丝是被哈代理想化了的现代女性。在哈代的理想世界中,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代表着威塞克斯人的一切优秀的方面:美丽、纯洁、善良、质朴、仁爱和容忍。她敢于自我牺牲,勇于自我反抗和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愿望。她所特有的感情就是对人的爱和信任,女性的温柔和勇敢在她身上融成了一体。她有美丽的女人气质,坚强的意志和热烈的感情,同时也有威塞克斯人的正直忠实和自然纯朴。她没有借助婚姻来实现追求虚荣的愿望,而是立足于自尊去追求自由。在她到冒牌本家亚雷“德伯那儿寻求帮助的时候,她的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解决家庭的困难。她一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就坚决离开了亚雷”德伯。苔丝的灵魂是纯洁的,道德是高尚的,但是在资产阶级的道德面前,她却被看成伤风败俗的典型,奉为警戒淫荡的榜样,是侵犯了清白领域的“罪恶化身”。哈代的观点和社会偏见尖锐对立,他通过苔丝这个形象对当时虚伪的道德标准严加抨击。哈代坚持道德的纯洁在于心灵的纯洁,不在于一时的过错,因此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社会则坚持传统的习俗,认为一时的过错就是不可挽救的堕落,苔丝是一个犯了奸淫罪的罪人。哈代认为世界上没有完人。人的完美体现在对人生的理解、对生活的热爱、感情的丰富和忠实的爱情之中,只有从这样的完美中才能产生出纯洁来。哈代严厉批评了克莱代表的资产阶级的伦理道德,指出它已经成为人们精神上的枷锁。然而正是这种民族风俗习惯结晶的伦理道德,它具有神圣的性质,是不成文的法律,被认作永远正当的东西。苔丝就是这种世俗谬见的牺牲品。哈代通过苔丝的悲惨遭遇无情结揭示出这种伦理道德的伪善及其劣根性,把它的残酷内容暴露出来。   评论家称哈代的小说为命运悲剧,悲剧在于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苔丝的毁灭是命运的悲剧,更是一个男权社会压迫的结果。哈代的小说给人的是一种印象,而不是一篇辩论,作者要表现的真理就蕴藏在那些活生生的细节和语言当中。作者没有明确提出自己的主见,读者可以读出一千个苔丝来。哈代给我们描述的就是十九世纪末一个善良的女子如何被社会所毁灭的情景。莎士比亚说:“可怜你这受了伤的名字!我的胸膛就是一张床,要给你将养。”苔丝,这个被毁灭的女子的名字,正是千百年来女性悲惨命运的再一次回响。可怜的苔丝,这个社会是如此无情,连爱人都将她抛弃!不,她没有真正的爱人,她遇到的不是残暴的恶棍,就是虚伪的君子。在恶棍面前,她还能武装自己去反抗;在伪君子面前,她却敞开胸膛,让对方的利剑刺入心中最柔软、最纯洁的地方,逼得自己走上绝路。安吉尔,这似乎是天使的代名词,实际上却是一个刽子手,他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先把苔丝看作心中的“圣女”,也不检讨一下自己是否足够纯洁配得上“圣女”。他向苔丝坦诚了自己原来也找过情妇,苔丝原谅了他,可是当苔丝承认自己失去了贞洁时,他却认为苔丝好像犯了十恶不赦的大罪,配不上他所谓“纯洁”的爱。就连莫里哀喜剧《伪君子》中的达尔杜弗都比他高尚,至少他从不掩饰自己最为骗子的本性和目的,只是手段比较低下,而像安吉尔这类人,本质也是一个伪君子,却自以为是一个圣人。更悲惨的是,无论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中,都偏偏是这类人获得了纯洁女子的爱情,却往往辜负了这份爱情。   导演以典雅的手法忠实地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文化,浪漫之余弥漫着宿命的无奈。获得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等多项奥斯卡奖。   法国作曲家菲利普·萨德(Philippe Sarde)担任过《苔丝》配乐,他是一位神童式的作曲家,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一生创作有200多部电影配乐,可惜的是在法国之外,他的知名度非常低。萨尔德为《苔丝》所作的配乐除了保持一种忧伤的基调之外,还特意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英国民歌《绿袖子》融入到影片之中,既切合了影片故事发生在英国的背景,又巧妙地借用了《绿袖子》纯朴的民歌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下内容由 zjize 于 2014-1-26 23:56 补充 还有一个封面,这才是我最喜欢的。如此感伤的音乐,居然无论如何听不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02. Music Box 音乐盒 作曲:Philippe Sarde 我所拥有的少数几张Sarde的电影原声之一,也是我最喜欢的电影原声之一。里面的弦律实在太美了,人声一响起那个魂就掉了,觉得世界就瞬间安静得只剩下如此美的音乐了。 欧洲的电影原声作曲家的古典基础都极佳,作出来的曲子极美又耐听,却又一点不俗气,甚至可以感觉后面电影配乐家们就走他们的路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03. 烽火一世情 作曲:Philippe Sarde 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也无法点评了。但配乐单独出来听都一点不差,尤其是第一首那实在是一首协奏曲的一个乐章,却仅仅作为一部电影的配乐,确实可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5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04. 未班车 作曲:Philippe Sarde 这是我少有的几张Sarde之一,里面那个Anna的主题写得非常美,后面的主题也同样优美而流畅。用吉它弹出的变奏让人感觉温暧而浪漫。 这套Philippe Sarde只找到过这张,他最好的苔丝就寻不到,这即是淘YLJ的好处,也是坏处,人品重要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30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05. 贪官之死 作曲:Philippe Sarde 一个作古典的作曲家写的JAZZ,却味道能正宗到这种程度,这让人汗颜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30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06. 精选集 作曲:Philippe Sarde 在这张精选中,懒散的JAZZ配乐和古典风格的配乐居然能交融而不觉得突兀。第一首那个是相当现代的感觉的音乐,仅管所用的音乐语言并不现代。中间那段JAZZ仅管节奏是JAZZ风格,可弦律倒没有JAZZ音乐中的无弦律,而是有相当动听的弦律的。中间有首非常柔情的情歌,我也选进来了。这专集听着,居然不会感觉怪,也只有Philippe Sarde的配乐才这样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30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jize 于 2014-9-30 10:18 编辑 21. Michael Kamen 迈克.纽曼 (转)1948年4月15日,Michael Kamen在纽约出生,2003年的11月18日,他因为血管硬化在英国伦敦去世,终年55岁。称Michael Kamen是一名电影音乐家,或许反而将Kamen的音乐领域给狭隘了,毕竟早在为电影谱写音乐之前,Kamen早已凭着过人的音乐才华与丰富多元的音乐面貌,在音乐界闯出一片天地,他的作品型态囊括了摇滚乐,音乐剧和芭蕾舞剧,合作的对象从Pavarotti,Leonard Bernstein,David Bowie,Bob Dylan到Pink Floyd,演出的舞台从流行演唱会到英国皇家音乐剧院,也进一步的,从小银幕到大银幕,他纵横古典与流行乐坛,成为备受瞩目的音乐新秀,Pink Floyd的经典专辑《The Wall》里的管弦乐全部是他编写的,1990年柏林的The Wall演唱会的指挥也是他,就是墙倒下来的那场,还有Queen在白金汉宫的演唱会,还有The Cranberries的不插电演唱会,还有Metallica的交响与重金属演唱会……而成为一名电影音乐家,则进一步的将他原来已经十分多彩多姿的音乐事业带向了另一个颠峰。 Michael Kamen-Kamen的家庭 出生在一个地道的音乐家庭,他的父母以及周围的亲友几乎都是活跃的音乐人,同时Kamen也是一个标准的纽约人,他最初就在纽约著名的音乐学府Juilliard音乐学院完成了音乐教育,随后他的音乐事业也崛起在纽约。Kamen在Juilliard音乐学院主修双簧管,并且擅长钢琴,吉他与法国号等多项乐器,他所涉猎的音乐型态也同样的多样化,在求学期间Kamen就组织了融合摇滚与古典音乐风格的音乐团体New York Rock And Roll Ensemble,并陆续录制了很多张专辑作品,这些结合了古典与流行音乐风格的创作,获得了著名作曲家与指挥家Leonard Bernstein的赏识,并在伯恩斯坦的引荐下与纽约爱乐乐团合作,并且为交响乐团编曲,这也成为Kamen谱写交响音乐作品的开端。New York Rock And Roll Ensemble乐队在1973年解散,但Kamen仍继续在音乐上开发新的创造力与表现,他开始创作芭蕾舞剧,日后Kamen陆续创作了十多部芭蕾舞剧作品,作品中仍然展现了古典与流行结合的个人风格,同时这些舞剧作品也获得了纽约音乐界与文艺界的认同与赞赏,包括David Bowie、摇滚音乐界的Bob Ezrin、Dick Wagner、吉他手Earl Slick与萨克斯手David Sanborn都先后与他合作,不论是在古典音乐殿堂还是流行音乐舞台,Kamen都成为音乐界令人瞩目的新星。 Michael Kamen-Kamen电影之缘 1974年Kamen为电视纪录片《Christina's World》配乐,这是Kamen最早尝试配乐工作的作品,而他最早受到关注的电影配乐作品则是1985年的《Brazil》,之后Kamen的配乐工作不断,成为炙手可热的新生代电影音乐家,早期的知名作品包括了《Die Hard》与《Lethal Weapon》等系列。坦白说,Kamen早期的配乐作品虽架势十足,但偶尔却会有一些令人吃惊的表现,Kamen对原有音乐作品的运用始终有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感觉,但他至少在原著音乐的水准上有一定程度的表现。除了这些知名的动作电影配乐作品外,Michael Kamen写起感情深刻的作品来也相当出色,比如《Mr. Holland's Opus》、《The Winter Guest》和《What Dreams May Come Composer》,都展现了优美动人的抒情魅力。因为Kamen在音乐界中的广阔交游,许多知名的流行音乐巨星Eric Clapton、David Sanborn、George Harrison还有Queen等等纷纷在他的提议下参与电影音乐的表演与创作,Kamen也进一步的将他们的作品交响化或古典化,比如Queen在《Highlander》中的《Who Want to Live Forever》就是非常出色的例子,而与Kamen合作过的摇滚明星中,最被乐迷所熟悉的自然非Bryan Adams莫属了,Kamen与Bryan Adams合作的作品包括了《Robin Hoodrince of Thieves》的《Everything I do,I do it for you》、《The Three Musketeers》的《All For Love》,以及《Don Juan DeMarco》的《Have You Ever Really Love A Women》、《Lethal Weapon 3》的《It's Probably Me》,这些作品不仅是流行音乐排行榜上的冠军,获得葛莱美音乐奖的多项肯定,同时《Everything I do,I do it for you》和《Have You Ever Really Love A Women》也入围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著歌曲奖,而且这两部电影配乐在器乐作曲的表现上,也有相当出色的水准。 1996年Kamen为电影《Mr.Holland's Opus》配乐,不论是对原有音乐的选用还是原著音乐的创作,Kamen都展现了纯熟的音乐技巧与丰沛的情感,成功的刻划出电影的主题,可以说和男主角Richard Dreyfuss一起成为这部音乐电影的灵魂人物,之后Kamen与Richard Dreyfuss,以及该片导演Steven Herek成立了Mr.Holland's Opus基金会,这个基金会到现在已经捐助了超过几千件乐器给需要的孩子与学校,让音乐教育能普及到更多的地方。1997年Kamen荣获南加州大学音乐系的Magnum Opus奖,并且该校也设立了以Michael Kamen命名的奖学金。到他去世之前,Michale Kamen不仅是一名出色的流行音乐人和电影音乐家,同时也在音乐教育的推广上做出了杰出而且实质的贡献。 2001年,由Tom Hanks和Steven Spielberg监制的《Band of Brothers》是一部相当精彩的电视剧,而且刚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过,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它不同于以往叙事节奏很快的战争电影,由于是电视剧,《Band of Brothers》比一般的战争电影有更多的时间来描述探讨战争之下的人性与感情,而且由于篇幅的增加,《Band of Brothers》还让更多的角色站出来说故事,于是从连队长到医务兵,从士官长到役兵,整部电视剧彷啡枚战中的欧洲鲜明了起来,观众也通过101空降师E连的生活看到了大时代下的无名英雄。而为这部《Band of Brothers》作曲的音乐家就是Michael Kamen,他用丰富的音乐创作让整部电视剧产生了强大的活力与生命。 Kamen为《Band of Brothers》写的主题音乐,最能让所有人耳熟能详的当属《Main Titles》,这首音乐就是每一集播放之前的片头音乐,可以说它是近年来给人印象最深刻的配乐音乐作品,《Main Titles》一开始用温柔婉转的弦乐带起来,伴随着人声的吟唱,在第二次重复旋律时管弦乐与合唱层层交叠,渐渐雄壮,在停顿片刻之后又渐趋柔和,这样的主题音乐只能以“令人心碎”来形容,完美的表达出了《Band of Brothers》的主题——一群离乡背景的年轻人,在战乱之中相互依靠的友情。 同样的主题在《Band of Brothers》的原声带中不断出现,大部分都是在激昂的音乐过后,结尾回复到这段温柔的主题中,而在片尾曲中这段主题再次出现,开场由女声的吟唱带出,一开始相当的哀伤,但是接着当《Band of Brothers》主题出现之后,彷吩诟嫠吖壑冢即使在这样的战乱之下还是可以看到人性光明的一面,友情与善良,坚毅与勇敢。《Band Of Brothers Suite Two》是整张原声带中惟一一首快节奏的音乐, 在改变主要旋律之后,大量的弦乐加上长笛以及少量的鼓号,将《Band of Brothers》表达的英气焕发却又不失优美,最后弦乐再次出现,让整首曲子在温情中结束。 由于Kamen的音乐风格个性独立,因此在整部电视剧当中,弦乐占了绝大部分,管乐即使在出现的时候也并不飞扬跋扈,整张原声带几乎是一张能在夜半时分聆听欣赏而不会感觉嘈杂的专辑,Michael Kamen虽然已经去世,但他所留下来的音乐依旧能够感动和鼓舞人心,《Band of Brothers》也算是他留给世间人们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礼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4-5-7 21:32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