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034|回复: 8

知名电影原声配乐家和代表作-Zbigniew Preisner 普瑞斯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3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10457001_20532800.jpg

转) 普瑞斯纳(Zbigniew Preisner)1955年5月20日出生于波兰的Bielsko-Biaka,普瑞斯纳毕业于波兰的克拉科夫大学,主修历史与哲学,尤专注研读欧洲近代历史。普瑞斯纳未读过任何音乐学院,或跟随任何音乐家学习音乐,他的音乐钻研都是自学而成,年轻时不断购买唱片来聆听别人的音乐以取得灵感,并逐步开始作曲。 
  普瑞斯纳是一位学习能力相当强的人,他认为“每件事都可能被学习”。中学时代玩摇滚乐并在小酒馆驻唱,大学时代则决定要当作曲家,因此开始看着交响曲的总谱分析乐曲,并从室内乐创作开始着手。 
从《烈火情人》的暗潮汹涌、《爱丽莎的情人》的丰富多元、《十诫》的隐喻警世、《双面维若妮卡》的神秘精准、《秘密花园》的异国情调、《当男人爱上女人》的浪漫深情、《红白蓝三部曲》的高度艺术性、《去年九月》的矛盾冲突、到《亚伯丁》的心灵释放,普瑞斯纳有别于好莱坞电影配乐家的「唯物」手法,以「唯心真诚」掳获爱乐者的耳朵,彰显了纯粹地欣赏电影音乐的价值.
  自言钟情于浪漫乐曲的普瑞斯纳,强调音乐的旋律是一首乐曲中最重要的元素,反对不和谐与过于人工化。他的两位老师是音乐家帕格尼尼和西贝柳斯。 
  普瑞斯纳曾和众多导演合作过,包括路易·马勒的《爱情重伤》,路易·曼多奇的《当男人爱上女人》和查尔斯·史瑞奇的《看得到的童话》等。 
  他最重要的搭档是基耶斯洛夫斯基。两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相识,自此一拍即合,除了是合作无间的伙伴外,更是谈得来的知交。《双生花》(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蓝白红三部曲”以及电视剧集《十诫》都是他们的二人合作的得意之作,分别取得欧美电影或影评人组织的不同奖项,成绩斐然。 
他的第一部电影配乐是在1978年,由Antoni Krauze导演的《The Weather Forecast》。从此,普瑞斯纳与电影配乐结下不解之缘,尤其是与波兰大导演奇士劳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的合作,更让普瑞斯纳一跃而成国际知名配乐大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3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到Preisner就一定要谈到基耶斯洛夫斯基,这里有一篇纪念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转给大家看看:
(转自:http://goth917.spaces.live.com/?_c11_BlogPart_pagedir=Last&_c11_BlogPart_BlogPart=blogview&_c=BlogPart&partqs=cat%3D%25e9%2581%2587%25e5%2588%25b0%25e5%25b0%25b1%25e6%258b%25bf

十年白云士,一卷紫芝书
——基耶斯洛夫斯基逝世十年记



1996年3月13日,法籍波兰电影大师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在巴黎进行心脏手术,但他不幸地在手术台上辞世,终年五十四岁,以影像思索宿命的一代宗师也逃不出命运的安排。在波兰,这条消息占据了大小报刊的头版,波兰电视台决定于次日播放《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和《十诫》。整个世界影坛用“失色”一词来形容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英年早逝。而那一年,大多数如今的电影文青们并不知道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何许人也。
 


1997年,看VCD正在悄然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但片源的稀缺和价格的高昂让这个习惯多少有点尴尬。而在此前20年的波兰,基耶斯洛夫斯基也是刚刚从类似的尴尬中顿悟过来。因为在1977年之前,基氏都在拍摄记录片,他视记录片这个媒体可以忠实地描写人世,早年的《洛兹小城》、《工厂》、《迭句》、《工人71》以及后来的《X光》和《初恋》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在1977年以后,基耶斯洛夫斯基觉得“当摄影机接近人这个主体时,人就渐渐在镜头前消失了”。于是,他开始拍摄烙印自己风格的剧情片——一个属于迷离宿命和道德焦虑的影像时代真正的开始了。
 
1998年,VCD的货源中出现了《蓝白红》三部曲,一时间成了淘碟者口口相传的“圣物”。当年看这三部曲的人只隐约觉得电影在讲一群直觉、感性的性情中人,而最重要的事经常都发生在幕后,是你看不见摸不着的玄妙之物。“三色”系列成为了那一年小众影迷口中的一个传说,最常发生的对话就是两个影迷见面后互问到:看了没?或者争论先看哪部后看哪部,再或者扯一两句“思考生命”和“人生关怀”的泛泛感慨。
 


1999年,刘小枫解救了困惑中的我们,也普及了基耶斯洛夫斯基。他的这本《沉重的肉身》被影迷们当作电影书来看,至于“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的良苦用心则没有人去深究了。刘小枫在这本书里份量最重的两个人:米兰
昆德拉与基耶斯洛夫斯基——很不幸,他们后来都成了小资们必备的标签。刘小枫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讲到《十诫》,从《被背叛的遗嘱》讲到《红白蓝》,尽管晦涩,但其间的诚恳,一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让人感叹:美好的事,为何如此短暂。时至今日我依然认为《沉重的肉身》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知识的重,而是一种叙述真诚的轻。 


2000年,我认识了一个朋友,他有一个台湾同学给他寄了套《十诫》的原版VCD。在当时刻录一张碟需要15块钱的情况下,我依然赴汤蹈火的干了这件后来被朋友成为造福人类的“壮举”。我只记得,后来的一年内,我的人缘特好。看《十诫》的过程是十次醍醐灌顶的洗礼,是十次内心世界的挣扎。《十诫》是八十年代末期最重要的信仰反思之作,基耶斯洛夫斯基抽离了背景,在罪恶和神明之间架构了人类精神和信仰、宗教与道德的桥梁,当人们面对生活中的道德困境时,十诫却成为逃避抉择的借口。

2001年的夏天,我徘徊于上海书城,在台湾版书籍的书架前细细翻完了那本《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感叹不已。一是因为那本书很贵,二是剥离了这个波兰人过多地形式感和“深刻哲学”后,我看到了他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和他用滤光镜描画出的生活真相。这部书是他生前最完整的自叙,在他短暂的电影生涯里,他一直在思索人性的课题,唯一肯定的答案是人生的不确定性。这一年,我还看到了纪录片《基耶斯洛夫斯基如是说》,这是他在1995年接受副导演的一个访问,他在里面宣布退出影坛、不再拍片,那种嘎然而止的符号,一如他电影的某些收场,彷佛早有预感。他回答问题总是一针见血、不拖泥带水,透彻的人生观、外冷内热的性格在访谈中表露无遗。
 


2002年,随着DVD的大肆侵略,影迷队伍迅速的膨胀了起来。《蓝白红》被“洗”了一版又一版,最终换成了加长的珍藏版;《十诫》“洗”了一套又一套,最终也有了精装的套盒装;《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终于现身碟市,又迅速卖空,等待再次被“洗”的命运。很快的,基耶斯洛夫斯基不再是小众的秘密导师,而成了电影谈资的首块敲门砖,而那些碟都被放上了碟架,等待落上厚厚的灰尘。
 


2003年,《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终于在大陆出版,物有所值,买者云集。而这一年前后,随着普罗大众对网络的进一步认知,资讯开始爆炸在每一个角落,你可以轻易的获得关于基耶斯洛夫斯基和他电影的任何讯息,而我却不再看他的电影了,觉得一切邂逅和喜悲都是他一手操纵的,我们不过是和主角一样被时间玩弄。
 

2004年,DVD市场风云再起,基氏早期的作品《生命的烙印》、《影迷》、《机遇之歌》、《永无休止》都出现了。回想当年法国《解放报》访问基耶斯洛夫斯基为什么会走上电影这条路,没有人会记得说过他的回答。他说“因为我不会做别的事。”
 


2005年,我收获一张CD,叫做《安魂曲》,这是电影音乐家Zbigniew Preisner在基耶斯洛夫斯基死后悼念他的一张专辑。他几乎参与了所有基氏电影的音乐写作,这使得原本就相当悲凉的曲调听来分外感伤,听者皆知,这般美声再也无法和基氏的诗意影像合鸣了。
 



2006年,我打捞记忆的碎片,一切如同雾中风景。真不敢相信,基耶斯洛夫斯基已经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十年的时光,最好的时光。我们观影的经验从言语的谈论过渡到纸面的揣度,从文字的记忆到影像的收藏,从版本的考究再回到文字的丰满。一个了解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年,一个懂得基氏电影的十年,更是中国影迷思维成长和眼界拓展的十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3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s1445854.jpg

两生花(又名:维罗尼卡的双面生命)
说实话,艺术片却是让我又爱又恨,闷得很,大部分看不到结束。不过,两生花可能是我仔细看完而且还是比较喜欢的电影之一。里面的画面很美,而且音乐也很美。
(转)
  原声音乐“Van Den Budenmayer Concerto”。女高音咏叹调。正是Weronika在Kroków演出交响诗时所唱。 
   
  歌词来自但丁《神曲》Divine Comedy “天堂篇”中的“迈向天堂之歌”第二歌。 
   
  O voi che siete in piccioletta barca 
  desiderosi d'ascoltar,sguiti 
  Non vi mettete in pelago,che forse 
  perdento me,rimarreste smarriti. 
  L'acque ch'io prendo gia mai non si corse; 
  Minerva spira e conducemi Appollo 
  e nove Muse mi dimostran I'Orse 
   
  哦,你们坐着小木船 
  因渴求聆听我的歌声, 
  尾随我在歌唱中驶向彼岸的木筏; 
  请回到你们自己熟悉的故土, 
  不要随我冒险驶向茫茫大海,因万一失去我而迷失。 
  我要横渡的大洋从没有人走过; 
  但我有密列瓦女神吹送,阿波罗引航, 
  九位缪斯女神指示大熊星。 
   
  (歌词及翻译引自刘小枫《沉重的肉身》) 
   
  影片中,Weronika用尽生命力量演唱这首歌曲。在女中音和合唱队的铺垫下,她天籁般的歌声引领人们蜿蜒而上,渐近天堂。然而正是那些高耸入云的音符使她心力衰竭,猝死在舞台上。这首哀歌也在2:50秒处嘎然而止。当我们再次听到它,已是Véronique在巴黎观看那出芭蕾舞者木偶戏,对失去的另外一个自己若有所感,内心极度哀伤的时刻。 
   
  电影中Véronique上音乐课时,提到这一旋律为一位200年前的荷兰作曲家所作。实际上这位虚构出来的 Van den Budenmayer就是波兰作曲家Zbigniew Preisner。这是该片导演克日什托夫·奇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与老朋友Preisner之间的一个默契。在奇耶斯洛夫斯基的影象世界中这位Budenmayer就是Preisner的化身。电影里的角色常会提到这位作曲家。演唱他的歌曲,购买他的唱片或演奏他的作品。除了《薇若妮卡的双重生命》之外,他的名字还在电视电影《十诫之九:婚姻之匙》(Decalog 9hou shalt not covet thy neighbor's wife)以及《蓝》(Bleu)中出现。两位艺术家是生死之交。曾被评论为“永世知音”。 
   
  说实话,看第一遍,两个薇罗尼卡令我云里雾里。不知道哪个是哪个。非常喜欢她唱歌的样子,她天籁般的声音,雨淋在她脸上,如逢甘怡。喜欢她走路的样子,愉快、坚定、自信。在广场上,她蓦然撞见她,如撞见镜中的自己,惊诧之中,跟着就是一个大旋转镜头,公共汽车也转了一大圈,这一幕的确如同《情书》。生生世世,哪一生,哪一世。 
 
   
  《两生花》的原声,纯净 圣洁 悠远 清洌。听的时候,请像薇罗尼卡一样,仰起头,闭上眼,是不是,有阳光的飘洒,雨露的滋润,还有爱人的缠绵的抚摸和温柔的气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3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音乐是属于古典乐爱好者喜欢的曲子,柔美而有情调,那个喜欢啊。可惜电影却只看了一半就受不了了。
(转)


专辑介绍:


中文名称:蓝色情挑
英文名称:Trois Couleurs Bleu
资源类型:APE
发行时间:1993年12月07日
专辑歌手:原声大碟
地区:波兰
语言:波兰语

《蓝色情挑》是Kieslowski三色电影的首部曲,这三部电影将以蓝,白,红三色为意象,以法国大革命的口号自由,平等,博爱为命题,阐述人际关系的互动与性灵的觉醒,可以想见这会是不同凡响的创作,而一开场的《蓝色情挑》也确实树立了典范,虽然它有个最不知所云的中文译名,也是三部片子中最沉重的作品,不过感觉上也是最出色的作品,故事内容描写遭逢丧夫丧女之痛的音乐家遗孀,以自我封闭,隔离记忆,抗拒情感的方式,来逃避失去亲人的痛楚,后来在一连串生活,感情的探索省思中,渐渐走出阴霾感伤,终能找回面对过去的勇气,重拾感受与爱人的能力,故事中以过世音乐家Patrice一篇未完成的乐章为轴心,这篇乐章是Patrice接受委托,为欧洲联盟所谱写的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乐章的主题则是”爱”,当音乐家车祸身亡时这首作品仍未完成,而其遗孀Julie是唯一了解,并且有能力将残缺的作品完成的人,然而Julie没有办法面对承受过去的一切,而否认这篇作品的存在,直到Julie发现自己丈夫的外遇,并且一步步走出内心的障碍,Julie才有能力面对并完成这首作品,电影也在这首曲子大工告成时划下句点,音乐在这样一部电影中的重要性,相信已经不言可喻了.

在这部配乐中,配乐家Preisner一人”分饰”四角,车祸身亡的音乐家Patrice,Patrice的妻子Julie,Patrice的好友,同时也暗恋Julie已久的Olivier,当然,还有那位常常出现在Kieslowski电影中的虚拟作曲家Van Den Budenmayer.我想我还是先稍微说明一下Van Den Budenmayer这个人物,因为在一般电影音乐中并没有这种状况,这是Priesner与Kieslowski一种特有的默契,这个虚构的音乐家其实就是Preisner在Kieslowski电影中的化身,他在Kieslowski的电影中像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而且横跨了许多部Kieslowski的电影,包括十诫系列,三色电影以及《双面薇若妮卡》等,我们时常可以在Kieslowski的电影中,看到剧中的角色唱这位Van Den Budenmayer的歌,买他的唱片,演奏他的曲子等,甚至连原声带上也会将某些曲目标示成Van Den Budemayer的作品,不过别误会,其实并没有Van Den Budemayer这么一个人物,不过他仿佛真的存在于Kieslowski的电影世界中,无形的连串着Kieslowski所有电影间的脉络.

在《蓝色情挑》中,这位Van Den Budenmayer的作品是悼念音乐家Patrice的丧曲(Funeral Music),这个乐章一方面在电影中的葬礼场合有几段演出,有管乐(Track 2.),弦乐(Track 14.)与管风琴(Track 13.)等多种版本,同时也成为配乐中,一个象征Julie过去记忆的主题,非常沈痛的一个乐章,每当刻意回避过往一切的Julie一与记忆交会,这个乐章就会无情而悲怆的轰然而出,那是Julie再怎么逃避否认,也难以抵抗的悲痛记忆,Kieslowski有时甚至会将影像刹时隐没,陷入一片短暂沈痛的黑暗中,仿佛现实环境与人的知觉在瞬息间,被巨大的伤痛与不堪的记忆所吞没,而即使在电影外听这个乐章,那种强烈的悲怆仍然汹涌浮现,让人无力逼视,也无法抵抗.

Julie尽最大的力量要忘却所有的过去,隔离所有的感情,使用一种封闭情感,断绝感受的方法,来避免自己受记忆与悲伤的折磨,然而一个人无法真正的将自己和过去一刀两断,特别是在情感上.一开始,Julie将亡夫Patrice未完成的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丢弃,然而Julie在整理遗物时,还是发现了Patrice未完成的部份乐章,这个遗漏的乐章有八个小节,在Patrice的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中(Track 1.),这八个小节只在最后隐约浮现,并没有具体完成,而也只有Julie知道这八个小节的存在,只是甫逢巨变的Julie没有能力完成这个作品,甚至直接丢弃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的原稿,显示当时Julie根本没有完成全曲的打算,她只想把这首残缺的作品连同她的过去一起埋葬.只是,这个八个小节的乐章似乎一直保留在Julie心中,在Julie抗拒一切情感与记忆的同时,这个乐章也成为Julie心中,对过去记忆与内心情感的一点保留,就像Julie丢掉了所有的东西,回复本姓,更换住所,却不自觉的保留了一串旧的蓝色吊饰.观众很容易发现,每当Julie必须与人接触,必须面对新的感情与生活时,这个乐章就会在幽幽浮现,因此,这个乐章隐约代表了Julie心中,仍渴望着能有重新开始生活的机会,这个遗落的乐章有时甚至和悲伤的丧曲纠结一起(如Track 5.15.The Battle Of Carnival And Lent),形成一种思绪的对立与挣扎,显示Julie无法真正的抛开过去,也无法真正的重新开始,我有些觉得这个乐章就像一把打开心门的钥匙,只有当Julie能面对过去,将这个乐章与亡夫的遗作结合时,才能真正的找回生活下去的意义和理由.

Olivier是Julie必须面对的新感情,最初Julie对Olivier的态度其实十分冷漠,不过随着故事的进展,以及后来Olivier发现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的另一份备份,Julie的态度也渐渐有所改变,电影中一段满令人印象深刻的剧情,是Julie协助Oliver改写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The Europe未完成的部份(Track 18.19.20.Olivier's Theme),不过Julie在此刻仍然没有真正的对一切坦然以对,她并没有接手完成这首作品的打算,反而同意让Olivier接手这个音乐委托,而后来Olivier写出来的作品,风格和Patrice的原始构思有满大的差异,于是Julie及时介入,将Oliver激烈热情的情绪加以收敛,让它能比较接近Patrice的作品,但Julie仍然没有将Patrice未完成的八个小节呈现出来.

到故事最后,Julie终于又拾回感受与爱人的能力时,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才终于得以完成,和Patrice未完成的版本比较之下,Julie将遗落的八小节乐章重新接回这首曲子,并且延展成完整的结尾,Kieslowski以运转流畅的剪接,组合出故事中Julie所曾接触过的人事物,同时也让整首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完整的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是一首以希腊文演唱,以爱为主旨,充满力量与感怀的礼赞,而一路下来,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完成的过程,也是Julie由自我封闭到打开心门的历程,Julie悲伤冰冷的心灵也终于挣脱禁锢,获得自由.

《蓝色情挑》可以说是影音结合中相当极致表现之一,如此紧密的影音结合是电影艺术的高度成就,然而如果要将这些音乐独立在影像外,单就原声带的来考量时,不免就会遗失整体创作的艺术价值,比如,如果一个人对这部电影毫无概念,对于这张原声带的内容,大概就仅止于一首悲怆的丧曲,一首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以及许多以此发展而成的零散短篇乐章,许多音乐运用的手法和意象,似乎很难在这些音乐独立于故事和影像外时,还能完整的传递给听众,不过所幸的是,以《蓝色情挑》的原声带来说,虽然会让人觉得若有所失,独立的音乐欣赏性仍然颇高,特别是Song For The Unification,即是一首完整的声乐作品,而由遗落的八小节音乐铺陈成的Reprise,虚构音乐家Van Den Budenmayer的Funeral Music,后来并没有真正结合在Song For The Unification Of Europe中的Oliver's Theme,以及几首小品气质的笛子独奏也颇为动听,同时当中也收录了《红色情深》的波丽露舞曲(作为预告片的配乐),因此以一张原声带来说,它仍有出色的音乐独立价值,不过以我个人的感觉,它在电影之中,才真正能让人产生经典之作的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3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一部,就看看转的内容吧。
(转)基于电影的表现方式和性质,Preisner为《白色情迷》所作的音乐,在电影中并无法发挥出《蓝色情挑》这般深入的深刻性与层次感,而在原声带上也显得有些单调,不过仍是很称职的”配乐”。整体来说,这部配乐只有两样东西,一个气质阴郁的Love Theme,以及一个气质活泼戏谑的探戈主题。

thumb443222.jpg

《白色情迷》的Love Theme,在旋律特质上,仍保持Preisner惯有的留白手法以及使用半音阶的独特情调,形成一种平缓留伫,幽远茫然的沉郁气息,在音色上则以双簧管,单簧管等木管乐器独奏为主,形成一种深幽玄思的温和音质,是一个旋律性与情绪性都较为沈淀的主题,反之,Tango主题就较为活跃喜感,Preisner的Tango以小提琴为主奏,洋溢着醇美的欧风与活泼的律动,多半运用在男主角在家乡奋斗打拚的情节中,不过Tango舞曲原本就是一种既缠绵又对立的双人舞曲,采用这样的曲式作为配乐,倒也可以反映故事中男女情爱的种种对立与拉锯。

除了这两个主题之外,配乐中也选用了一小段在《蓝色情挑》中的乐章(Don Karol II,III),这个乐章原先是出现在《蓝色情挑》中,用来描写一个丢瓶子的老妇人,其实在三色电影中都可以发现这个老妇人,而且三个主角茱莉,卡洛与范伦提娜对老妇人的反应也各有不同,Kieslowski常常将自己的电影互相连系,如我们在《蓝色情挑》中其实就可以看到《白色情迷》的片段(就是蓝片的女主角Julie在法院中找寻丈夫的外遇对象时,正好碰上白片的男主Karol正在法庭上与法官争辩),因此担任配乐的Preisner也时常在不同的电影中使用一些相关的乐章,做为对导演创作理念的一种呼应。

整体来说,这是一张制作水准不错的原声带,不过音乐内容并不多,大多数的时候只是听两个主题旋律一再反复,幸亏两个主题旋律都有不错的作曲水准,不过Love Theme的质感其实是Preisner贯用的音乐风格和语法,而Tango主题虽然明媚优雅,很有韵味,但也很难说得上是Tango音乐的上乘作品,因此做为一张原声带来说,《白色情迷》不免少了一些特别与丰富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3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

thumb5444.jpg
《红色情深》是三色电影的总结,它脱离了《蓝色情挑》的沉重,《白色情迷》的嘲讽,以一份温柔和煦的情绪,为三色电影的人物,安排了一个有如重生般的结局.在音乐上,《红色情深》虽然无法像《蓝色情挑》做的那样淋漓尽致,但仍旧是导演与音乐家一次很出色的结合.我个人对《红色情深》的波丽露舞曲其实有特别的好感,也许是因为我个人过去一直就很喜欢拉威尔的波丽露,同时我也一向对略带异族色调的音乐颇为着迷,拉威尔的波丽露就是一首很有异国风的波丽露舞曲,而Preisner的作品采用了波丽露舞曲的典型节奏,在旋律上,也以其特有的半音阶手法,使这首作品反映出一份异国色调,同时Preisner的作品很唯美,旋律性相当优雅迷人,在三色电影中,不像《蓝色情挑》那么沈痛,也不像《白色情迷》那般轻浮,而是一首明亮热情的作品,尤其在加了人声的润饰后,感觉更加深邃飘逸,明媚动人.基本上,整部配乐就由这首波丽露舞曲延伸变化而成,有时以完整管弦乐章的形态来表现,有时则只是用几个简单的独奏乐器,淡淡的撩拨几个音符,来呈现电影中一些疏离,孤独的情境,我最喜欢的几段曲目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定的情节,只是终曲,序曲,以及运用在时装走秀中的音乐,喜欢它们的原因很单纯,因为它们听起来很”完整”,可以让我好好的欣赏这首曲子.这首波丽露其实在《蓝色情挑》的原声带中已有收录,用来做为《红色情深》预告片的配乐.

《红色情深》另一个音乐主题Do Not Take Another Man's Wife,并不是《红色情深》的原著音乐,而是Preisner为Kieslowski另一个系列《十诫》所写的音乐,这回Preisner与Kieslowski将音乐运用在这里,一方面表现了Kieslowski将自己的电影互相连系的特色,同时也有辅助故事的功能.这首优美的女高音咏叹调,分别出现在几个范伦堤娜,奥古斯特与老法官命运交会的场合中,一方面暗示年轻的法官奥古斯特和退休的老法官一样,都会面临感情被背叛的命运,同时这首曲子也隐约透露范伦堤娜与奥古斯特的关联,这对年轻男女毗邻而居,却从来不曾真正相遇过,包括他们在唱片行就相隔咫尺,听着同一首曲子,却依然擦身而过,当范伦堤娜在唱片行买Do Not Take Another Man's Wife时,最后一张刚好被奥古斯特买走,即使到了电影最后一刻,范伦堤娜与奥古斯特都成为船难仅存的七名生还者之一(另外五名则是《蓝色情挑》与《白色情迷》中的人物),我们仍然看不出来范伦堤娜与奥古斯特是否已经相识,是否会有发展,导演在重生喜悦与感慨中,也刻意留下了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留白.当范伦堤娜向店员询问这首曲子的作者Van Den Budenmayer时,也许会令许多乐迷不住会心一笑,连原声带上也注明Do Not Take Another Man's Wife是Van Den Budemayer的作品,但这位Van Den Budemayer其实就是Preisner在Kieslowski电影中化身,这个由Preisner虚构的音乐家,巧妙的连系贯串了所有Kieslowski的电影,包括十诫系列,三色电影以及《双面薇若尼卡》等,电影音乐家几乎没有人像Preisner这样,能以一个虚拟的身份存在于电影中,仔细听听唱片行中的另一段音乐,不也正是《白色情迷》的Tango乐章.

《红色情深》的原声带中,Do Not Take Another Man's Wife与波丽露主题,都有几段完整性较高的音乐演出,即使到了影像之外,仍有不错的音乐欣赏效果,只是像Preisner与Kieslowski这般独特,紧密,甚至是真实与虚拟牵扯难分的影音结合,其艺术价值与成就,其实是很难分开来讨论的,因为Preisner的音乐一旦脱离了Kieslowski的电影,部份作品固然还是能保有独立性,但总是让人觉得若有所失,毕竟这些音乐本身只是整个电影艺术构思中的一部份,脱离了电影,我们就会损失许多音乐在电影中运用手法上的巧思,很多电影配乐都有这种情形,而Preisner为Kieslowski写的作品特别明显,这当然是因为Preisner与Kieslowski的影音结合特别紧密,然而很现实的是,买原声带恐怕就的确只能买到这些音乐一部份的艺术价值,而另外一部份,则存在电影中,与电影观众的脑海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3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神秘花园
这部片片没有找到,音乐很受有人推崇。有点巴洛克、古典,却又很现代的配乐。里面有段钢琴很感伤。

调整大小 47989_a.jpg
(转) 片以流畅的手法讲述了两个失去母爱的孩子的故事。影片的前半部分,跟城堡里的气氛一样,阴暗潮湿,让人心情沉重。后半部分,随着春天的到来,加上孩子们执着努力的改变了他们生活的环境后,在他们天真活泼的话语笑声里,隐晦的心情也一扫而空。导演在影片里给我们展现了反差很大的前后两个情节和画面,仿佛是一种死和生的对比。这种相互对比的拍摄手法,让我们领会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情,一种死后重生的经历。经过这两种比较,才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亲情的重要。 

波兰女导演霍兰德,以女性特有的温柔和爱心,培育出这部令人感动的儿童电影。影片根据著名小说改编,霍兰德在前作《欧洲欧洲》中就善于将沉重与幽默、悲惨与欢娱巧妙的揉为一体,这部电影虽然是儿童题材,但仍然延续了这个特色。

春天到来,迪肯和玛莉把柯林房间里钉死的窗户用绳子系住,然后,迪肯骑在马上,把窗户拉了下来。玛莉把柯林带到窗边,在这一刻,柯林看到了从没有见过的屋外世界,影片也在这一刻达到了喜悦的高潮。 
莎拉 布莱曼和Linda Ronstadt唱过的Winter Light,这就是波兰当代最著名的作曲家Zbigniew Preisner的《秘密花园The Secret Garden》中的主题曲。王家卫的2046中曾大量引用《秘密花园The Secret Garden》中的音乐。里面的音乐季奇优美,是我最喜欢的原声配乐之一。《秘密花园The Secret Garden》是Preisner与波兰导演Agnieszka Holland合作的,Preisner确实传奇,他不是出身音乐世家,学音乐更加是20岁大学哲学系毕业后的事,他从没拜访名师,一切都是自学而来,众多的唱片就是他的老师。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但他的音乐触觉,除了被16世纪波兰浪漫乐曲深深影响外,大概在Paganini和Sibelius之间,他找到了音乐的源头及梦想的家乡。Preisner所编写的交响乐,被喻为充满神秘气氛,就像进入了秘密花园,坐上时光机,回到过去,思想从前,最后悲从中来。Preisner的乐章向来不是迪斯尼乐园(相关新闻 - 网站),反而,撕开每页乐谱,打开每个音阶,都滴出泪水——《两生花》的配乐,便是以音符蕴藏情绪的最佳演绎。因为Weronika在音乐厅引吭高歌,到高潮处,却突然倒下,场面震撼,我们会记得那一首代表两生花最后盛放的concerto。大概幕后代唱的女高音太像梵音,而经常在乐章中solo的flute又宛如天籁。《两生花》的配乐不是搭车去旅行伴在耳边的歌,是一种思考前世今生的哀愁的预感。《蓝》是Preisner最完整和成熟的作品,不知是否因为要代表音乐家遗孀的心情,所以不敢怠慢。Preisner跟奇斯洛夫斯基的合作,止于1996年,也是奇氏逝世之年。去年,Preisner推出了现场录音专辑Requiem For My Friend,一次过把《十诫》、「蓝白红三部曲」、《两生花》等乐章重头再演,向亡友奇斯洛夫斯基追思。Preisner曾跟不少导演合作,如路易马卢的《爱情重伤》(Damage)及波兰导演Agnieszka Holland的《秘密花园The Secret Garden》,也是声画合一的见证,配乐俱收录在另一张专辑Preisner's Music之内。以上提到的几张专辑,正是Preisner从事电影配乐25周年的结晶。
试听页面:http://play.9sky.com/b_47989/
这里有莎拉布曼演唱的Winter Light:http://bbs.musicool.cn/thread-172090-1-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3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十诫
这是我推荐的第二个十诫了,呵呵,只是内容相差较大,呵呵。

找不到介绍了,只好随便转一点:
(转) 拍电影并不是只有观众、影展、影评、访谈,而是必须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在湿冷的天候中背著沈重的器材出发。它是项折磨精神的工作,在你投入其中时,其他的事自然都得从第二顺位算起,包括你的家庭、情感、私生活……。数年后,法国《解放报》(Liberation)访问了包括我在内的几位导演,谈到我们为什么会走上电影这条路,我当时的回答是:「因为我不会做别的事。」 
    ──克里斯多夫·奇士劳斯基 
    
    东欧重量级导演克里斯多夫?奇士劳斯基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七日生于波兰华沙,早年他是在希特勒和史达林的形象下度过的。奇士劳斯基的童年相当颠沛流离,由于父亲罹患肺结核,使得全家必须在不同的疗养院间往返迁徙。奇士劳斯基十六岁时进入消防员训练学校就读,虽然为期颇短,却形成了他日后对制服和教条这类的约制相当憎恶的意念。为了逃避兵役,奇士劳斯基又回到学校当学生,随后进入华沙学院修习剧场技术。一九六五年奇士劳斯基终于如愿进入著名的洛兹电影学校(Lodz Film School)就读,之前该校已经拒绝过他好几次了,这所名校曾经培育出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安德烈·华依达(Andrzej Wadja)、杰齐·史柯里莫斯基(Jerzy Skolimowski)及克里斯多夫·扎努西(Krzysztof Zanussi)等人,数年后,奇士劳斯基也在这儿完成他的第一部剧情短片──《The Tram》。 
    
    一九六○至七○年代**统治时期波兰极度动汤,因此电影被视为关键性的传播管道,以兹宣扬社会意识,但必须相当谨慎地处理,尤其在描述与**理念背道而驰的部分,以免触怒电检员。当时,纪录片被视为具有极高的艺术性,且其商业价值和剧情片等同,因此奇士劳斯基转向纪录片的创作。一九六六年,奇士劳斯基完成了《The Office》,藉由记录一家国营保险公司的经业方式讽刺当局的官僚息气。一九六七年,奇士劳斯基拍摄了短片《Concert of Requests》,次年为波兰电视台拍摄了三十二分钟的纪录片《照片》。 
    
    一九六九年,奇士劳斯基在毕业前夕,决定专心朝纪录片方面发展,并著手拍摄了《洛兹小城》。奇士劳斯基早期的作品主要是由一系列单一场景组合而成,似剧场的呈现方式,剧情仅只是补助的部分,综观他七○年代的纪录片,包括有《我曾是个士兵》、《工厂》、《集合之前》、《叠句》等。一九七二年,奇士劳斯基受鲁宾铜矿场(Lubin Copper Mine)的委托,拍摄了两部该单位的宣传影片《洛克娄和锡隆纳葛拉之间》及《铜矿场内的安全及卫生原则》,接著又完成了《工人71》,记述一九七○年十二月的罢工事件及当时的波兰共党工联第一书记葛慕卡(Wladyslaw Gomulka)跨台事件的纪录片,企图让观众了解当时的事件真相,但该片后来仍在波兰电视台重新剪辑、不打出制作群名单、甚至连片名都更改的情况下才公诸于世。 
    
    一九七三年,奇士劳斯基完成了纪录片《砖匠》,同时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电视剧《人行地下道》。七四年,他又推出了《X光》各《初恋》这两部纪录片,及《履历》这部描述一名**党员在被胁迫开除党籍时所接受的一连串审讯的剧情式纪录片,在这部影片当中,共党控制委员会的部片是真实的,但该名党员的故事其实是虚构的,这种新的拍摄手法引来相当多「关切」的议论,许多波兰民众甚至因此认为奇士劳斯基对**的态度过于轻率、不敬,并企图在分化国家民族意识,因此虽然大多数人对他的作品相当推祟,但其他的人则认为他是个机会主义者、对自己和国家不忠的人。 
    
    虽然奇士劳斯基在自己的国土境内知名度已相当高,但对世界其他地方的人们来说仍是很陌生的,而奇士劳斯基也一直到一九七五年才拍了第一部电视剧《人员》,随后在七六年有纪录片《医院》和《石板》,并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剧情长片《疤》,不过奇士劳斯基自认这出剧情片处女作的剧本结构不够严谨,是部失败之作。在电视剧《宁静》之后紧接著是三部纪录片──《守夜者的观点》、《我不知道》和《七个不同年龄的女子》,于两年内完成。 
    
    一九七九年,《影迷》将奇士劳斯基推向国际影坛,这部描述一位沉迷于8釐米摄影机的工厂工人的作品为奇士劳斯基嬴得莫斯科国际影展(Moscow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大奖,奇士劳斯基也终于以导演的身分获得全世界的认可。 
    
    八○年代初期,波兰政局剧变。在一九八○年八月,奇士劳斯基推出了两部纪录片──《车站》及《谈话头》,此时波兰团结工联方才成立,接著便是一连串社会自由的实现,奇士劳斯基同时也完成了两部剧情片《盲打误撞》和《短暂的工作天》,均对共党的高压统治有所批评。一九八一年十二月,波兰公布了一项军事法,让电影工业不得不向**低头,即**不再供给电影工业的短期补助和硬体支援,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奇士劳斯基仍尝试承接一些案子,也得到了一些正面的回应。虽然在一九八二年这项法令暂缓实施,但由于波兰整个经济状况都已十分紧缩,因此在一九八四年的《无休无止》后,奇士劳斯基沉寂了四年,终于在一九八八年获准拍片,即为波兰电视台所拍摄的十段故事《十诫》。虽然奇士劳斯基已愈向剧情片靠拢,但他仍坚持以纪录片的制作原则为根基,因此他的作品是意念胜于表演,而这项做法在《十诫》中更彻底地落实了,这出无关政治、根据圣经十诫改编的系列影片,引带出一段段华沙当地租赁族群的生活描绘。这部野心勃勃的作品博得观众和影评一致赞许,当中的《爱情影片》和《杀人影片》后来又再被延伸成剧情长片并在国际正式放映,而《杀人影片》并嬴得八八年坎城影展评审团大奖。 
    
    随著共党在东欧势力的瓦解,波兰团结工联于一九八九年恢复咦鳎□ㄌm也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一个自由的国度,但因为整个国家的财政问题并没有因为解放后而获得解决,因此奇士劳斯基迁移到法国,并在九一年完成了另一部获得全球赞誉的《双面薇若妮卡》。九三年,根据法国国旗上的三色及其所代表的意义拍摄的三色三部曲问世,首部为阐释自由的《蓝色情挑》,甫推出即获得多项国际影展奖项的肯定;其后意指平等的《白色情迷》于同年问世,奇士劳斯基并因此获得柏林影展最佳导演的殊荣。九四年,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发掘博爱真义的《红色情深》让奇士劳斯基赢得满堂采,这部由《双面薇若妮卡》女主角伊莲·雅各布(Irene Jacob)主演的作品,票房、和评论界均一致称是,更难得地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但就在此时,奇士劳斯基选择远离聚光灯,并在《红色情深》即将完成之际宣告退隐,但据报导他其实正在盘算拍摄另一出关于天堂、地狱和炼狱的三部曲。九六年三月十三日,奇士劳斯基住院准备进行心脏手术,但不幸地,他在手术台上辞世,得年五十四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3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Preisner精选集
有了这张,基本就把Preisner重要的作品收到了。

(转)奇氏作品美声创造者──齐柏纽·普雷斯纳(Zbigniew Preisner) 
    
    曾经,我们为了诠译一出关于生命的剧作而聚心汇力:这场盛大、混杂著神秘的作品,似舞台剧又似歌剧,首映并安排在雅典卫城举行;奇士劳斯基自然是导演的第一人选,克里斯多夫·皮西维兹(Krzysztof Piesiewicz)担纲编剧,我则负责音乐。曾经,在我们的认知里,这会是一系列音乐剧的首部曲,而且将在往后几年于世界上一些有趣的景点中继续发展下去。但这件事还没开始就有个不一样的结束:奇士劳斯基于九六年三月十三日猝逝。兹以《安魂曲》的第一部分和他道别,并将这段音乐献给他。 
    ──齐柏纽·普雷斯纳 
    
    齐柏纽·普雷斯纳一九五五年生于波兰毕斯科-比亚拉(Bielsko-Biala),虽然为奇士劳斯基创作了多数作品配乐,但实际上他并没有接受过正规音乐教育,原本在克拉科(Cracow)的Jagiellonian大学主修历史的他是在课余自习音乐方面的相关智识,并和克拉科音乐学校的学生一同演奏自己所创作的曲目。 
    
    一九七八年,普雷斯纳开始在克拉科的知名小酒馆Piwnica pod Baranami与其他人共同演奏。他首次参与电影配乐制作的是安东尼·克劳兹(Antoni Krauze)的《Feather Forecast》(Prognoza pogody),但这部片一直被束之高阁,直到一九八一年波兰戒严令解除后才得以重见天日。自这部电影之后,普雷斯纳就开始为电影和电视电影编写配乐,至今已达数十部之谱。 
    
    是克劳兹把普雷斯纳引荐给奇士劳斯基的,他们合作的首部作品是《十诫》。普雷斯纳在配乐上的成就曾二度获美国奖项的肯定,一次是安格尼兹卡?贺兰(Agnieszka Holland)的《欧洲,欧洲》(Europa, Europa, 1991),另一次就是奇士劳斯基的《双面薇若妮卡》,而他为奇氏的《红色情深》所作的配乐更是获得了凯撒奖的殊荣。 
    
    许多人看奇士劳斯基作品的人都会问的问题之一是:谁是每次出现在奇士劳斯基电影演职员表中的那位荷兰作曲家范·丹·巴登梅尔(Van den Budenmayer)?实际上这位巴登梅尔是不存在的,其实是普雷斯纳的化名,因此可以肯定奇氏作品的音乐自《十诫》起都是普雷斯纳为其操刀。 
    
    奇士劳斯基死后,普雷斯纳出版了一张悼念他的纪念CD《亡友安魂曲》,原本已就相当悲凉的普氏曲调此时听来分外感伤,也许是因为听者皆知,这般美声再也无法和奇士劳斯基的诗意影像合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4-5-20 03:36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