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7966|回复: 39

纪念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诞生50周年(附Shaham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5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梁祝》定稿至今一个音符没动过

  1959年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诞生时,曲作者何占豪26岁、陈钢24岁,还都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鲜为人知的是,《梁祝》从最初定稿到现在,连一个音符都没有改动过。

  1958年初秋,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一年级小提琴专业的学生组建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他们当时选择的创作题材有三个——全民皆兵、大炼钢铁、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音调基础上创作。陈钢坦陈,第三个题材其实是凑数用的。不过,让他与何占豪意想不到的是,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最终选择了《梁祝》。

  “现在,很多人提到我时,都加了个名头‘著名作曲家’。但很少有人知道,我在创作《梁祝》时,根本不懂作曲。”何占豪1958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系。在此之前,他是浙江省越剧团的二胡演奏员。“由于我不会作曲,当时的曲子基本上就是根据越剧的旋律哼唱出来的。”

  陈钢负责《梁祝》整个曲子的配器,利用西洋古典音乐的曲式结构、和声配器方法完成了这一伟大作品。有意思的是,写出《梁祝》、《苗岭的早晨》、《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王昭君》等优秀小提琴作品的陈钢竟然不会拉小提琴,甚至连拉空弦都不会。“不是我对小提琴情有独钟,是小提琴缠着我不放。”

  俞丽拿是《梁祝》的第一位演奏者。当年,她18岁,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

  1959年5月27日,《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演。当最后一个醉人的旋律停止后,观众陷入沉默,紧接着是如雷掌声。谢幕,掌声没停;继续谢幕,掌声还在。俞丽拿只好返场又拉了一遍曲子。这是她这一辈子唯一一次演出中完整地拉两遍《梁祝》。“当时走下舞台后,我和陈钢都哭了。”

  “当年首演《梁祝》时,我还是学生,青春懵懂;现在我快70岁了,多的是生活阅历,这种通过生活的磨砺得到的人生体验有益于对乐曲的理解,也会贯通到手法技巧之中。”俞丽拿很期待与北京观众见面,她提笔书写道:《梁祝》50年了,我还活着,还在舞台上,真好!

  关于《梁祝》,陈钢还透露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当年周恩来总理非常喜欢《梁祝》,到国外出访时也会带着这部作品去。有一次,总理感觉这部作品时间有点长,让俞丽拿转告作者能不能改短点,俞丽拿却一直都没跟陈钢说。“总理的记忆力很好,第二次听的时候感觉出并没有改,但总理很开明,说就这样吧,尊重作者的意见。是俞丽拿保护了《梁祝》的完整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6-5 21:28:5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5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梁祝》的尴尬:国际化进程步履艰难

  《梁祝》的尴尬

  鉴于国际化进程的步履艰难,《梁祝》50周年庆典在很大程度上依旧只是华人社团的节日

  文/ 唐若甫

  有人说音乐最为无辜,因此也最容易被利用。历史上瓦格纳、肖斯塔科维奇、普菲茨钠和玛斯卡尼等人的音乐连同作曲家不无被贴上政治标签而被加以咀嚼。

  《梁祝》亦然。1958年,当上海音乐学院为建国10周年准备献礼之时,上报的三个选题有应景的大炼钢铁和全民皆兵,而时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长兼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的孟波却偏偏选中了“梁祝”作为创作内容。这“不应景”之选,偏偏选中“爱情”这一文艺创作中永不褪色的主题,其实孟波亦是响应时任中宣部副部长周扬“文艺活动要注意娱乐的一面”号召,当然也考虑了两位创作者的年轻资历和个人背景。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经俞丽拿首演后,获得出乎意料的巨大成功。

  而政治于艺术,也如一枚硬币的两面。

  2009年4月初,上海华山路人大培训中心所在地兴华宾馆的老干部活动中心,93岁高龄的孟波头发梳理得干干净净,耳挂垂颈,腰板笔直,步履坚挺。作为《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创作班子的直接领导人(另一位领导人丁善德先生早已故去),他至今保留着关于《梁祝》的所有历史资料。

  在孟波的书桌上,有一大厚本牛皮纸包装的书册,打开封面,乃是“文革”期间上海音乐学院的正式报纸《新上音》合订本。在1967年5月5日出版的第16期,夹有一面书签,翻开一看,报纸的左侧《工农兵批判大毒草<梁祝>》赫然入目,右侧《重新挑起一场被压下去的辩论》一文则是一篇系统对当时批判《梁祝》的社论。这些“文革”词汇和用语已显陌生和疏远,但却忠实地透露出《梁祝》及其牵连者所曾经面临的不寻常的遭遇。

  而50年间,《梁祝》命运的波折与尴尬,远不仅来自于政治的牵扯。

  国际化进程未雨绸缪

  时隔整整半个世纪,《梁祝》已被所有中国小提琴家演遍拉齐。从首演者俞丽拿到替补首演者沈榕,加之老、中、青三代的无数小提琴家诸如林克昌、盛中国、薛伟、吕思清、谢楠和王之炅等,一大批中国小提琴家以《梁祝》闻名遐迩。也许,没有孟波当年对“梁祝”的批示,中国也就不会诞生如此多的一流小提琴家。

  一部伟大的音乐作品,为世人传唱、演奏方显其伟大之处。像音乐史上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分别由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与柴可夫斯基创作,几乎是全球所有小提琴家必演曲目。纵观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演奏史,一方面,本国的乐团、指挥家和演奏家会力推本国作品,并藉由大师级音乐家拓展到世界各地;另一方面,音乐学家会研究其曲式技法、乐谱出版商发行校勘版和纯净版乐谱,经纪人则进行推销并征收作品版税,唱片商录制发行唱片在全球发行,所有环节构成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形成该作品的坚强后盾。

  遗憾的是,如上两方面对于《梁祝》均是未雨绸缪。

  较之以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为蓝本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梁祝》的国际化进程其实要早得多。

  1959年秋天,在苏联莫斯科音乐学院留学的指挥家曹鹏迎来毕业音乐会,便邀请苏联小提琴家格里希登出任《梁祝》独奏,自己指挥莫斯科交响乐团协奏。一部中国本土独立原创作品在杀青当年便能登上世界舞台,在今天看来亦是一个奇迹。

  然而对《梁祝》国际化之路起到决定性因素的非NAXOS唱片公司莫属。1978年,后来成为NAXOS唱片公司总裁的克劳斯·海曼为日本小提琴家西崎崇子灌录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由林克昌指挥日本名古屋爱乐乐团演奏,此成为《梁祝》唱片国际化的先驱者,也是NAXOS前身HK唱片公司发行的首款唱片。

  在克劳斯·海曼精明的商业炒作下,西崎崇子先后在NAXOS发行了数十款《梁祝》唱片,获得五个“金唱片”大奖和一张“白金唱片”大奖,赚得盆满钵满。

  克劳斯·海曼利用NAXOS覆盖全球的销售网络和后来建立的专门用于中国音乐的Marco Polo品牌将西崎崇子塑造成了《梁祝》代言人。这对“夫妻档”紧密团结,可又由于海曼对妻子的排他性推销,令其他小提琴家进入NAXOS发行《梁祝》唱片几乎不可能。只有两个例外,分别是徐惟聆和吕思清在副牌Marco Polo录制的此曲;另有一款从“中唱”授权发行的《光辉岁月》俞丽拿版唱片早已断档。

  海曼的“独家”策略使得西崎崇子成为NAXOS旗下的头号艺人,《梁祝》虽得益于西崎崇子和NAXOS推介,但唱片公司和演奏家才是这一商业活动的真正赢家。

  直到2007年,美籍犹太裔小提琴家吉尔·夏汉姆与新加坡交响乐团录制了一版《梁祝》,由水蓝指挥,名不见经传的独立厂牌Canary Classics发行。虽然此版录音被包括作曲家在内的音乐人士誉为迄今为止最好的《梁祝》版本,但夏汉姆和独立厂牌毕竟影响力有限,唱片全球发行不畅,作品推广不济。

  在现场演奏方面,最近除了吉尔·夏汉姆与新加坡交响乐团和杜梅在北京国际音乐节期间与中国爱乐乐团的演奏,很少有国外小提琴家或乐团演奏此曲的例子。而国内交响乐团和小提琴家出国巡演则出于商业和情面考虑大多选择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作曲家作品,较少触及《梁祝》。

  志同道不合的时代“悲剧”

  鉴于国际化进程的步履艰难,《梁祝》的50周年庆典,在很大程度上依旧只是华人社团的节日。

  为此,“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特邀请日本小提琴家诹访内晶子与上海交响乐团于4月28日音乐节开幕演奏《梁祝》,算是庆典最为浓重的一笔。

  国家大剧院将于5月27日以一台《罗密欧与朱丽叶》及《梁祝》小提琴及钢琴协奏曲作为献礼。隔街相望的人民大会堂也将于前一天呈献《梁祝》庆典。

  然而,以作品诞生50周年的庆典方式本身就与国际常理不合。音乐界通常的做法是纪念作曲家的诞辰与逝世,藉此纪念作曲家的音乐。譬如2006年莫扎特,2007年肖斯塔科维奇,2008年西贝柳斯和梅西安,2009年海顿、亨德尔、门德尔松、普塞尔和马蒂努,2010年肖邦和马勒等,都“以人为本”呈现。

  中国特色的《梁祝》纪念也反映出这部作品著作权方面的不和谐音,焦点则是两位作曲家。

  近年来,何占豪通过一系列媒体著文反复指出陈钢在接受采访时对作品创作过程中的若干“错误描述”,强调自己的旋律为先,配器为后,继而指出作品是“集体的智慧结晶”。陈钢则认为“作品不仅仅靠旋律就能写出”。两位作曲家曾经拾笔写的更多是文字而不是音符,更在音乐会和电视节目录制现场说得“气色绯红”,这都是集体创作惹的祸。

  作为集体创作的始作俑者,孟波在回忆当时建立创作班子时言简意赅地指出:“在上海音乐学院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我将《梁祝》创作交给小组。但由于小组中没有人学习作曲,便委派作曲系高材生陈钢加盟。何占豪当时是小组成员,小组其他成员后来退出创作。《梁祝》便是由陈钢、何占豪两人共同创作,缺一不可。”

  尽管在“文革”期间,何占豪加入“反右”思潮,批判《梁祝》,供认孟波“逼迫自己参与梁祝创作”,在法律上等于否认了自己对《梁祝》享有的著作权和版权,但时间逐渐宽容并忘却了那段不愉快的历史,还给了何占豪作为一个作曲家的尊严和地位。

  陈钢与何占豪,一个是“右派”兼大作曲家的儿子,50多年前的名门子弟,作曲系的高材生;一个是农民的孩子,坚定的“左派”,越剧院出身,创作《梁祝》时没有作曲经验。两人秉性、出身、信仰、背景和知识结构大相径庭,却因为时运之下对西洋乐器民族化共同的信念、在爱国情操和为国争光志向的撮合中,走到一起,在那个强调集体荣誉高于个人荣誉的特殊年代,合作创作出了一部惊世之作,也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分道扬镳的种子。

  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陈钢与何占豪日后的音乐创作再次证明了孟波当时圈点两人组团之高明。何占豪自《梁祝》之后再无创作出具有同等地位的管弦乐作品,只有若干小品流传,也逐渐被国际社会遗忘。陈钢虽有《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等小提琴小品佳作,却在尝试类似体裁创作时灵感不再。他最近的两首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和《红楼梦》均只是昙花一现般的成功。

  两人在《梁祝》之后的创作生涯其实也是过去50年整个中国古典音乐作曲界传世作品“不孕不育”的缩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梁祝》表面光鲜的阴影之下,志同道不合的陈钢与何占豪,既是时运的宠儿,也是时代的牺牲品。让我们学会欣赏《梁祝》的残缺美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5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协奏曲】何占豪、陈钢《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Gil Shaham 独奏
水蓝指挥 
新加坡交响乐团
Canary



2004年9月录制于新加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5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水蓝
  生于中国,1986年指挥北京中央乐团作为其职业首演,之后被任命为北京交响乐团指挥。1990年他指挥了洛杉矶爱乐乐团夏季音乐节演出,引起著名指挥家戴维?津曼的注意,津曼邀请他于1992年前往巴尔的摩交响乐团担任指挥。1994年至1997年,他在底特律交响乐团担任尼姆?雅尔韦的副指挥,同时在纽约爱乐乐团作为库特?马苏尔的助理;此外还在巴黎指挥克里夫兰管弦乐团,作为布莱兹的青年指挥家项目的组成部分。水蓝于1997年作为音乐总监加盟新加坡交响乐团。在他的指挥下,乐团开始为国际唱片品牌BIS录音;他带领乐团进行了数次成功巡演。出于对亚洲音乐创作的支持,水蓝充满热情地首演和委约亚洲和新加坡作曲家的作品。
  水蓝目前为BIS唱片公司录音。他指挥马尔默交响乐团的录音包括阿诺德、欣德米特、费恩斯特罗姆的作品。他与新加坡交响乐团合作录制的历史上首套齐尔品(亚历山大?切列普宁)交响曲全集广受瞩目。水蓝数度荣获国际性奖项,包括北京音乐节、纽约切列普宁协会和第37届法国贝桑松指挥大赛的奖项以及波士顿大学杰出校友奖。

Gil Shaham
  1971年2月19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香槟市。在7岁那年随父母移居以色列,从那时起,他开始同鲁宾音乐学院的山缪·伯恩斯坦学习小提琴,并获得由美国-以色列文化基金颁发的常年奖学金。1981年,在耶路撒冷拜师海恩·陶布期间,他分别同耶路撒冷交响乐团和以色列爱乐有了首次的合作。同年,他也开始了向名师多尔茜·迪蕾(迪蕾是当今众多著名小提琴家的老师)和其助理艾勒曼学习之路。1982年,在赢得了以色列克莱蒙特大赛第一大奖后,沙汉姆获颁到著名朱利亚音乐学院深造的奖学金,并在那里继续拜师迪蕾,以及姜康。沙汉姆也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深造。
  1990年,沙汉姆又荣获了极具威望的菲舍尔职业大奖。他使用的一把1699年的Countess Polignac史特拉第瓦里名琴。目前他同太太阿德烈与两名孩子居住于纽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5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梁祝,非常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6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用奏鸣曲式写成,结构如下图:




(一)呈示部

在轻柔的弦乐颤音背景上,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鸟鸣般的华彩旋律,接着,。。。。。(原创网络文章此处显示为乱码。)
主部,独奏小提琴从柔和朴素的A弦开始,在明朗的高音区富于韵味地奏出了诗意的爱情主题。 在音色浑厚的G弦上重复一次后,乐曲转入A微调,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中段)。后乐队全奏爱情主题,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及相互爱慕之情。

在独奏小提琴的自由华彩的连接乐段后,乐曲进入副部。这个由越剧过门变化来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变奏反复),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一插部为副部主题动机的变化发展,由木管与独奏小提琴信弦乐与独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

第二插部更轻松活泼,独奏小提琴用E徵调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 这段音乐以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生动地描绘了梁祝三载同窗。共读共玩、追逐嬉戏的情景。它与柔和抒情的爱情主题一起从不同角度上反映了梁祝友情与学习生活的两个侧面。

结束部,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来,抒情而徐缓(B徵调,2/4拍子) 现在已经是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而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的“梁”、“祝”对答,清淡的和声与配器,出色地描写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恋恋不舍的画面。真是“三载同窗情似海,山伯难舍祝英台”。

(二)展开部

突然,音乐转为低沉阴暗。阴森可怕的大锣与定音鼓,惊惶不安的小提琴,把我们带到这场悲剧性的斗争中。

抗婚 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沉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F徵调,4/4拍子) 独奏小提琴以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接着乐队以强烈的快板全奏,衬托小提琴果断的反抗音调。它成功地刻画了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其后,上面两种音调形成了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在不同的调性上不断出现,最后达到一个斗争高潮——强烈的抗婚场面。当乐队全奏的时候,似乎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现实给予的回答却是由铜管代表的强在封建势力的重压。

楼台会 B徵调、4/4拍子,缠绵悱恻的音调,如泣如诉;小提琴与大得琴的对答,时分时合,把梁祝相互倾述爱慕之情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哭灵控诉 音乐急转直下,弦乐的快速的切分节奏,激昂而果断,独奏的散板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这里加了板鼓,变化运用了京剧倒板与越剧嚣板(紧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这里,小提琴叭取了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和声、配器及整个处理上更多运用了戏曲的表现手法,将英台形象与悲伤的心情刻画得非常深刻.她时刻呼天嚎地,悲痛欲绝,时而低回婉转,泣不成声.当乐曲发展到改变节拍(由二拍子变为三拍子)时,英台以年轻的生命,向苍天作了最了最后的控诉.接着锣鼓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高潮.

(三)再现部

化蝶 长笛以美妙的华彩旋律,结合竖琴的级进滑奏,把人们带到了神仙的境界。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上,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先后加弱音器重新奏出了那使人难忘的爱情主题。然后,色彩性的钢片琴在高音区轻柔地演奏五声音阶的起伏的音型,并多次移调,仿佛梁祝在天上翩翩起舞,歌唱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彩虹万里百花开
花间彩蝶成双对
千年万代分不开
梁山伯与祝英台
(资料来自于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1&id=84451501&bid=28#replyTag

很巧,前两天还在醉心于梁祝,四处搜索一些资料和版本,希望看到一些论坛再次刮起梁祝风呢。能在此听到这个版本,真好!很感谢楼主的几篇文字介绍,让我又开眼界。

每次聆听梁祝,我都会找到人民网上的这篇文章阅读以帮助我理解,因此复制于此,如楼主感觉不妥,完全可以删除我的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6-6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搜索发现
呈示部的乱码原文是这样的
在轻柔的弦乐颤音背景上,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鸟鸣般的华彩旋律,接著,双簧管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题,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春光明媚、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


这个版算是好奇除了西崎崇子之外的外国人独奏的味道,我个人听过了以后还是觉得吕思清的版本好些,尤其独奏和乐团的细节处理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6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8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怎么说,就是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9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吕思清的版本:


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4-5-2 18:36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