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641|回复: 9

感受希望——读《大眼睛的希望》(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3-6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眼睛的希望

(摄于1991年4月)   不仅是摄影界,社会上很多人都知道一位专拍希望工程的摄影家叫解海龙。有人说,解海龙是一位感动了整个国家的摄影师,他用照相机推动了一场撼天动地的运动。   海龙是个充满情节的人,他的心里装着讲不完的故事,每一段都让人潸然泪下;关于他的故事也被演绎成无数的版本,每一篇都动人心魄,但迄今没有一本正式出版的专著。   前几天,北京的一场大雪过后,李全把这册《大眼睛的希望》的原稿交给我看。周日午后,沏好香茶,倚着明晃晃的窗口,就着残雪摆着小资的样子悠然翻看这书稿。几页读下来,我已是正襟危坐,香茶,阳光,残雪早已全然不顾。这股措不及防的震撼让我始料不及。我与海龙交情笃深,关于苦孩子的故事已听他讲过千百次,不但是耳熟能详,甚至某些段落都可倒背如流。不曾想,这些对于我来讲的老故事,历经多次聆听之后,竟再次被作者的描述结结实实地感动。   真实与善良是永恒的感动。   ——解海龙发现船的角落里躲着一个又瘦又小的姑娘,最多只有七八岁,一件小花袄紧巴巴地裹在身上,两只大眼睛深深隐在阴影里,一路上默默无语。她在躲避解海龙的目光,觉得那眼光在她的手上徘徊,在她的肩膀上徘徊,在她的脸上徘徊,最后落到了脚上,她下意识地赶紧把脚藏在拎着的书包下面,小脸微微地泛起了红晕。   解海龙乐了,“你叫什么名字?”   小女孩就是不说话,只是低着头,搓着衣角。   “你能听得懂我说话吗?会写不会写呀?”解海龙伸出了自己的手。   小女孩终于用细弱的声音说:“会写。”小手从书包里掏出一支笔来,在解海龙的大手上一笔一画地写,特别认真,特别用力,写了三个字“苏明娟”。   ——跟往常一样,解海龙的目光在教室里满处转悠,寻找好的形象和瞬间。瞄着瞄着,他看见了正在那儿低头写字的苏明娟,脑子里刚刚反应过来:“哟,这不就是刚才在船上碰见的那孩子吗?”正巧苏明娟一抬头,瞬息间就把解海龙的心神牢牢地抓住了,他这才发现原来这孩子的眼睛特别大,一张脸上好像一半都是眼睛,瞳孔里似乎有好多窗户反光的亮斑。假如没有这一对眼睛,她虽然长得很匀称秀气,可也就显不出有什么特别引人注意的地方了。而恰恰是这一双眼睛使她全身都灵动起来,那眼神有着很强的穿透性,能够进入到人们的心灵里,使人立刻被牢牢地吸引住。见过也拍过许许多多眼睛的解海龙,眼光历来十分挑剔,然而此刻却只有被征服、被震撼的感觉。   苏明娟坐在第二排,解海龙要费劲地从前排两个孩子肩膀的空档中掏过去拍摄,教室窗户透进来上午的光线,在她头发上雕刻出鲜明的轮廓,也照亮了女孩的小脸。解海龙迅速地换上了80—200mm变焦镜头,稳稳地端住尼康FM2相机,蹲在教室前面等待着,等待着。当她握着铅笔再次抬起眼睛向前凝视时,解海龙果断地摁下了快门。这一刹那,他只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创作的快感:结构画面的快感,抓取瞬间的快感,把握光线的快感。贯穿他整个创作过程的环节其实非常简单——前后只拍了两张底片,一横一竖,那幅竖画面就成了永恒。   ——苏明娟成了希望工程的形象大使。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把“大眼睛”作为宣传标识,注册了专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94年,这张照片为报刊采用、印成招贴画等累计已达1亿张(次)之多,几乎成了20世纪发行量最大的印刷品。在全国范围内的《建国50年摄影在我们记忆中》的调查中,希望工程的“大眼睛”名列榜首,50年来最震撼人们心灵的一张照片就是“大眼睛”。   ——还是那次在中国青年报45周年报庆活动上,不善言辞的苏明娟大声说,“我想提一个要求”,热闹的会场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她对解海龙说:“不知道您同意不同意,我想在这里管解叔叔叫一声干爸!”解海龙没什么准备,猝不及防地红了眼眶,会场上风暴一样响起了掌声。   且不说这些真实的叙述,就是每每面对这幅再熟悉不过的“大眼睛”,也会生出不竭的感慨。作者在《敬畏眼神》(代序)中感言:仔细盯着她看,会敬畏她的眼神。也许在你贫瘠的记忆里,流失了那么多人的眼睛,可她的眼睛你一看就不会遗忘。它怯怯灵灵地默默凝睇,真真切切略带哀愁,善良的人几乎没有勇气跟她对视;它对心灵有着一种无可抗拒的威慑力,它召唤你却不轻许你,它震撼你又不惊动你,它让你在她渴求的眼神中沐浴,悄悄地拨动着你心坎上某根早已荒疏的弦。   海龙和李全,两位同龄的五十出头的汉子,以他们深沉的情感联袂演奏了一曲朴实的希望之歌,在跌宕起伏的旋律里,我们第一次完整真实地听到海龙耗十年精力,风餐露宿、辗转跋涉两万多公里,奔波26个省,128个县,接触了100多所学校的上万名孩子,拍摄了近万张照片的经历。滴血带泪的音符昂扬着永不泯灭的希望。   “希望工程”拯救了无数辍学的孩子,改写了无数苦孩子的人生;“希望工程”慷慨的捐助者,也坚定了善良与道义的升腾;“希望工程”更成就了一位摄影家,镜头的指向不再犹豫,风花雪月的柔绵早被铿锵的心跳掩埋;庸碌的生命也因此变得精彩。   感谢海龙,为我们描摹希望;感谢作者,为人们歌颂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3-6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工程摄影纪实》是摄影家解海龙历时三年,走遍中国的贫困县,用自己的心创作拍摄的珍贵资料。 1994年4月,安徽省临泉县城关镇刘老家村11岁的刘小环为了能上学,每天去给一家窑厂背砖坯,她每次背16块,重40公斤,走140米,只得3分3厘工钱。

1991年4月,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查畈村。我国每年有100万聪明可爱的孩子因贫困而失学,“我想上学”是他们共同的愿望。

1991年4月,河南省新县八里畈乡王里河小学,生活十分艰苦,读书却很认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3-6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1991年9月,陕西省佳县王家岩村小学,这里没有桌凳,只有石头和书。

1991年12月,河北省滦平县拉海沟乡,雪地里早读的孩子们。

1992年3月 山西省静乐县神屿沟乡南岩头村全校师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3-6 23:25:0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3-6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1991年4月,河南省商城县苏仙石乡琉璃河村,十四岁的姐姐杨永香把得到的救助款让给了十一岁的妹妹扬永贵,妹妹激动地哭了。

1992年3月,山西省静乐县赤泥洼乡羊丈村学校,扛着板凳去上学。

1993年11月,云南省红河县浪堤乡浪堤村,旁听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3-6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1991年9月,陕西省佳县贺家岩村小学,遇到阴天,教室里便很昏暗,学生们就在室外上课。

1992年2月,青海省共和县倒淌河乡哈乙海村,由于交通不便,牧区的孩子根本无法上学。

1993年10月,贵州省水城县保华乡东升村,十二岁的小姑娘李成妹没有上过一天学,无论刮风下雨她总要去山里砍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3-6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1992年2月,四川省望苍县大两乡中心学校寄宿孩子们的午餐。

1993年10月 云南省红河县暇哩桎玛小学校舍年久失修,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学生们只好露天上课 。

1993年10月 贵州省水城县花嘎乡天星村是一个条件极差的民办教学点,孩子每天要走10多里的山路才能来上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3-6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1992年3月 山西省静乐县李辛庄小学的体育课。

1991年5月 山东省平邑县西点小学 村民集资翻盖了教室,但再也无力为孩子们购置课桌了

1991年4月 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平镇周七家小学一场春雨过后, 教室一片泥泞 ,可孩子们仍然在这“湖心”小学上课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3-6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1993年11月 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周七家小学 加拿大华人王华瑞先生见到“湖心”小学的报道后捐资42万港币建了一所希望小学, 这里的孩子高兴得合不上嘴 。

1987年4月 广西融水县安太乡寨怀村小学 贫困地区的教师为贫穷土地的下一代不再失学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戴红英教师的丈夫在中学教书,为了工作,她只好背着孩子上课。

1993年10月 贵州省水城县南开乡泡泡小学开始了新的一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3-6 23:24:1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3-8 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珍贵的照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3-8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唉。。。我无言以对。我无法面对这样的场景。 他们需要什么?需要感叹?需要纪念?需要眼泪? 我们又能给他们什么?教室?钱?。。。 以前我总是看〈南方周末〉,现在不看了。因为我不能做什么,惟有一次次被刺痛,窒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4-5-3 16:23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