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0347|回复: 31

我对贝多芬的一点浅显感受,请指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26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听了很多年的古典音乐,最喜欢的音乐家是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想简单说一下听贝多芬的感受,如果能对大家有点帮助的话,那么我将非常欣喜,但我只把这些我将要写的话作为和朋友们的交流,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希望大家本着友好仁爱之心批评指正,不要谩骂,我们都是贝多芬的崇拜者,看在他老人家的面子上,如果有不同意见的人请止住自己吐出脏话的舌头,不胜感激。

       众所周知,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最后一位大师,师从海顿,接触于莫扎特,那么这位大师有什么和古典乐派其他大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下面写一下自己听贝多芬音乐的感受,顺便回答这两个问题。

       贝多芬不是旋律性的作曲家,他有天才型的一些旋律,但是如果从悦耳以及愉悦人感官的角度来讲,他比不上很多音乐家,比如比不上莫扎特、柴可夫斯基、拉赫马尼诺夫等等,那么是什么使其在音乐史上具有这样崇高的地位?诚然,很多人以缺乏旋律等等因素来贬低贝多芬,这类人应该属于非常感性的听众,一首世界名曲给他们带来的享受和吃个苹果、洗个热水澡等带给他们的享受应该差不多。可是贝多芬的音乐,他的大部分音乐却很难让满足他们的这种感官娱乐,因此在这里对这些人我不想多加评论。

       我们评价贝多芬的音乐,首先把悦耳等感官因素放在一边,首先考察贝多芬作品的音乐结构,这是比较理性的一面,然后我们由此推出这样的作品结构会带来什么样的感性因素,这样对贝多芬就比较公允了。

       贝多芬最不同于其他作曲家的地方首先是他是个动机型的作曲家,主题发展的作曲技术是他最擅长的、最拿手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她的很多作品中都能够体会到,比如熟知的英雄、命运等等,即使是在晚期一系列的作品中也没有背离这条主线。我们看英雄,一个简单的旋律是主题,要说这条旋律有什么非常悦耳的地方,谁也不会相信,除非耳朵出了问题,因为这条旋律根本不是为了此目的,而是整个第一乐章的最简单的建筑素材,可以说整个第一乐章都是建筑在这条旋律上的,再看命运,干巴巴的四次敲击,只能形成一个节奏,但是它却成为整部交响曲的原始素材。由此出发,他的音乐就和大多数音乐家非常不一样。主题动机在呈示部出现之后,经过最初的显现,它需要发展、需要展开,否则就是死亡,就是消失,没有什么生命力,因为它既不是美妙的旋律,可以以自身展现自己,也不是美妙的和声,可以夺人的耳朵,由此我们就知道了贝多芬音乐那激动人心的地方----展开部,贝多芬作品的展开部大大不同于他的两位先师海顿和莫扎特,因为他的展开部是由动机本身所决定的,所以展开部大大扩展了,转调的技术也更复杂,很容易让人迷失在里面,不注意结构的听众很容易在听觉上形成一片混沌,比如英雄交响曲以及第七交响曲,是这种发展的极致,当主题发展自己回到再现部的时候,它就像从展开部获得了力量回到了自身一样,显得那么与众不同,当我们听第七交响曲主题经过展开部的发展,由木管吹出主题再现的时候,我们应该能体味到这种感觉,最后到了尾声,那是非常不同寻常的,贝多芬把尾声发展成为第二展开部,这在莫扎特海顿那里极少见到,这也是出于主题构造整个乐章的必由之路,经过尾声,真正的主题才算完成了自己,这一点依然在我们最熟悉的英雄、命运里面表露无遗。

       那么这样的音乐给人造成什么样的感受?
       第一、力度感。这样基于基本主题构造音乐的形式给人一种压倒性的气势,乐曲方佛沿着逻辑必然性的轨迹一步一步坚定往前,直到完成自己为止,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音乐感觉到雄壮激动的原因。

       第二、历史感。主题一步一步展开发展就是自己完成的一部历史,离开了哪一个环节就不能成为自己,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你可以截出来一部分听,依然可以得到享受,比如旋律性的作曲家,你可以单单截出来一部分旋律来听,不影响什么。而贝多芬的音乐就不行,你把命运交响曲截出来一段来听,那么它失去了生命。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往往赋予贝多芬的音乐那么多人文内涵,其实很多都是子虚乌有、捏造出来的。这样整部作品自身就是主题的发展史,当主题完全展现自身的时候,这部作品结束了,达到了自身展现自身的顶点,牵强附会地说,它胜利了。这也是贝多芬的作品最容易让人误会的地方了。

       这就是贝多芬最不同于其他作曲家的地方,我还可以举出实例,比如晚期的贝多芬也没有背离这条主线。就拿他最著名的第九交响曲和钢琴奏鸣曲OP.111来说,第一乐章依然是这条主线,主题的发展,奏鸣曲式,在后一个乐章虽然都是用的变奏曲式,但是依然是这条主线,OP.111第二乐章虽然表面的听觉是宁静的,但从结构分析还是主题的发展,一个节奏的渐强就把我们引向超脱的梦境,匪夷所思。

       我只想说明这样一个意思,贝多芬作品的风格是外在的表象,谁要是总为这种风格所迷惑,那么离贝多芬越来越远,这也是很多人说贝多芬只会呐喊发泄的原因,风格是被内部巨大的结构所决定的,一当你体验到贝多芬作品的结构美,那么这样的风格一点也不奇怪的,此外我还想说明的一个问题就是,这样的作品招致人们赋予它人文内涵,这是多余的,没有什么必要的。仅凭音乐本身,贝多芬即是不朽的,不需要他为人类大同而欢呼。到此,我想我也回答了开始的两个问题。同时我想我也会到了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贝多芬的音乐听起来那么不自然、不流畅?这个问题不用再详细加以解说了,我等待大家批评指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8 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学习并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8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我留下了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贝多芬的音乐听起来那么不自然、不流畅? 甚至和很多音乐家比起来(比如莫扎特)有点斧凿的痕迹,人为地方面比较多?这都是很多首先从听觉出发贬低贝多芬音乐的理由,而且这类听众是不在少数的,他们认为听着顺耳、圆润顺滑的音乐才是好音乐,并且习惯性地把这样的音乐称之为“客观的音乐”,于是便把这样的音乐推广到整个自然宇宙,认为这样的平衡结构的音乐和宇宙自然的规律相呼应,最后有人竟然得到结论宇宙本身形成完美的旋律与和声,这在神化巴赫和莫扎特的过程中是屡见不鲜的,基于这样的观点,这类人很容易把那种听觉上比较情绪化的音乐斥之为毫无客观性的自我的发泄,于是贝多芬首当其冲地得到攻击,因为他们认为贝多芬是这类音乐的始作俑者,而后辈音乐家只不过是把贝多芬的错误发展到不可救药的程度而已,因而他们认为可怜的勋伯格是这类艺术的终点了。对这类人的意见我就不多加以评价了。

    关于上面的这个问题,可以解释如下:
    古典的音乐形式(比如交响曲)可以说成是一种转调的艺术,经过很多先辈的探索,调性的关系形成了一套规则,但是问题是转调有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是不是始终要坚持古典时期的四五度近关系转调等手法,那样才算是所谓客观的音乐?那样音乐的流畅感自然显现出来,但是贝多芬的很多作品,转调都很突然,或者是远距离上的,或者是在人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从明亮的大调突然转向阴暗的小调,再现部和尾声有时甚至不受基本转调关系的限制,听觉上很僵硬的地方比比皆是,有一些地方给人非常刺耳的感觉,是不是贝多芬在那里瞎写?还是有什么其他原因?如果是他瞎写,为什么后来那么多音乐家、演奏家还照着看谱、演奏?为什么自己不把贝多芬的谱子改一改?如果改了之后效果更好的话,我想这不是对贝多芬的不尊重,相反他会很满意的。 

    因此我们今天听贝多芬的很多作品都是棱角分明的,听起来很不自然的,和巴赫、莫扎特等人完全不一样,因为他侧重在主题的发展,他的主题一般都很精简,有很多时候主题都构不成一条简短的旋律,一般的调性关系非常有限地满足主题的展开需要,如果不打破一般的调性关系的话,很难使主题贯彻下去,到达理想的效果,所以他的音乐很多时候就显得让人莫名其妙,就连早期的小提琴奏鸣曲里面也有很多体现,要分析贝多芬的音乐,还是从主题入手分析比较合适,这一点和莫扎特不一样,莫扎特擅长歌剧,其音乐的主题基本上是旋律性质的,转调的时候很轻松,听起来很自然,不会给人突兀奇怪的感觉,布伦德尔说莫扎特写音乐就像堆积木一样那样自然轻松,因为他的基本素材契合度都非常好,一般都符合调性的基本关系,所以结构非常匀称。但即使是莫扎特有的时候也一反常态,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他献给海顿四重奏中不协和那一首,很多人都想修改这部作品,调性的关系和和声都超出一般古典的规则,甚至当初维也纳听众都觉得莫扎特的音乐有点僵硬。贝多芬更是把莫扎特的偶尔之作当成家常便饭,也难怪无数人攻击了。贝多芬很大一部分音乐基本主题的精简已经到了古典的很多法则不足以发展主题的地步,只能另辟蹊径,要分析贝多芬的转调技术,只能从主题开始入手,分析出于主题发展的什么需要才出现很多听起来很僵硬的转调,如果仅仅从听觉上来考察贝多芬,那么会错失很多东西。 

    我虽然很喜欢贝多芬,但是不经常听,巴赫和莫扎特却是经常听的,因为听贝多芬的音乐太吃力,跟不上乐思的发展,很多时候被弄的莫名其妙,所以现在一般只是隔一小段时间听一首,仔细分析,但还是获得很多益处,有的时候感叹贝多芬的神来之笔。即便是有的时候听不明白,没感觉,我也是放下来再说,不敢生一点厌恶和傲慢的感觉,因为我知道没准有一天我的这种感觉有可能就是自己愚蠢的标志。比如晚期那首著名的大赋格,显然是需要认真分析才行的,近年来才有了一点真正的感受,对贝多芬的音乐,没有耐心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文章要多看、多读、仔细读!

偶没有上升上这种高度去理解贝多芬!所以说,偶喜欢的音乐更多的是从耳朵的角度上出发,因此贝多芬经常在偶那里很惨的下场,哈哈

非常佩服楼主的层次与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 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贝多芬的音乐听起来那么不自然、不流畅?

贝多芬是这样一位音乐家,不出众的外表,他不与常人亲近,穷困潦倒的生活等一些生活经历,造就了他特有的性格与那属于他的思想和音乐方式,同时也被公认为乐圣之称。

回想起他的音乐,悠扬,深情,充满着忧郁气息的色彩,有轻快,舒展的,像《田园》;有深情,浓郁的,像《命运》;有悠扬,振奋的,像《英雄》……每当听起这些蕴寓深长的交响乐曲,都感叹起贝多芬那超乎常人的思维,与独特的理解,才缔造出那么发人深省的旷世音乐。

这位在音乐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音乐大师,却在那鲜为人知的过去中,所磨练,创造出来的。说起贝多芬的身世,可真让人惊讶,他的童年是悲惨的,生命的历程是坎坷的,以至于后来在音乐的创作时,无人问津,正在这种情况下,谱写出华彩的乐章。在创作这些名曲时,他几乎都是独自在小阁楼中谱写的,内心的孤独,生命的苦楚,这些都成了他创作的来源,历经风雨沧桑,才得其所愿,这都是其他音乐人士所无法比拟的。

贝多芬一生写过九首交响曲,首首各有特色,有人拿他与当时的音乐天才莫扎特做比较,两人在各自领域的音乐成就有目共睹,莫扎特成名甚早,名曰“音乐神童”,他生下来就在皇宫之中,华丽的乐律似乎是他音乐的主调,而贝多芬则反之,他并没有莫扎特天生聪质,他甚至早年右耳失聪,加上生活的痛苦,在如此痛不欲生的艰苦条件下,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全身心投入创作之中,才有了后来一系列辉煌作品。这两位音乐人才,仿佛各自站在不同的两个领域:欢乐与痛苦。这是他们各自生活的特点,似乎看来贝多芬是不幸的,但他却能用自己一生的痛苦,换来了最后的欢乐,人们之所以认为他比莫扎特代表性,在整个音乐史上,是因为贝多芬特有的生命历程,经历过残疾,痛苦,才换来最后的音乐,这远比在早有的幸福中创作出来的更有意义。

深邃的眼神,蓬乱的头发,短小的身材,是贝多芬外表的写照,但在他深远的内心世界之中,这不算什么,也只是给后人的映象罢了,真正热爱古典音乐的人,不能仅凭旋律入耳来欣赏。但是贝多芬的旋律也不是难涩生硬的啊?

在生命中挣扎,在痛楚中创作,谱写着非同于凡人的命运,讴歌着痛苦换来的欢乐,不会听贝多芬的音乐那么不自然、不流畅吧?

那么马勒的音乐呢?布鲁克纳的音乐?旋律不是比贝多芬更难以接受吗?可是为什么世上有那么多的马勒迷呢?所以个人觉得正是被人们认为旋律不入耳的音乐,听进去了方觉得耐听。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 17:56:4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赫和莫扎特的音乐里,是单纯的光明,基本上没有黑暗,也没有斗争.贝多芬的音乐里,是光明战胜黑暗,有黑暗,也有斗争.到了勃拉姆斯那里,黑暗和光明就显得势均力敌了.我自己感觉巴赫和莫扎特随时都可以听,贝多芬则要在适当的情绪和状态下听才好.不过贝多芬的音乐给人心灵的震撼要大于巴赫和莫扎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解很透彻,学习并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5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次学习Ing! 还需要多多听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5 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比起贝多芬的曲子,我更喜欢肖邦的夜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5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并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4-5-4 22:43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