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638|回复: 2

从古至近的小提琴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17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科雷利,阿尔坎杰洛(Arangelo Corelli)

 

阿尔坎杰洛·科雷利于1653年生于米兰近郊富西尼亚诺;1713年卒于罗马。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他出身名门望族,家族中有诗人、律师、医生等,人才辈出。后来他之所以受到主教们的青睐,除了本人杰出的音乐才能外,其门第出身亦是因素之一。他最初的音乐教育是师从邻近城市番扎的一位神父,13岁时去波洛尼亚学习,当时这里是一个著名的音乐中心,培养出不少音乐家,包括像维塔利和托雷利等。

科雷利大约在1675年到罗马,起初以小提琴家的身份出现,参加乐队工作。在罗马度过了他一生中最长的岁月,建立了光辉的音乐业迹。他迷人的、有力的、富有新意的音乐使人倾倒,他的名声传遍西欧,直至英国。作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器乐作曲家,像是一个音乐巨人,矗立在巴罗克音乐的顶峰。因为在科雷利以前,纯器乐作品是难以与有着光辉传统的声乐作品抗衡的。

科雷利的保护人之一是奥托博尼。科雷利是罗马最年轻的红衣主教奥托博尼的乐长和首席提琴,奥托博尼宫廷里的星期一音乐会声闻遐迩,极一时之盛。终其一生,科雷利写的作品并不多,不像当时其他作曲家,为了生活,必须为他们的雇主大量创作。奥托博尼红衣主教是教皇亚历山大八世的侄儿,极为富有,科雷利有丰厚的待遇,不需要为生活奔波,一生只写了48首三重奏鸣曲、12首小提琴奏鸣曲和12首协奏曲。

科雷利虽然是以创作奏鸣曲与三重奏鸣曲奠定了他作为作曲家的声誉,但他的最大的成就是在协奏曲。有人认为他是巴罗克时代盛极一时的大协奏曲的创始人,虽然我们在前言里提到过在声乐和器乐曲中有利用对比的原则,但是以三重奏鸣曲为基础,增加乐队作为协奏部,创作出形式恒定,经久不衰,并给后人以巨大影响,使之成为一种体裁而能与当时其他体裁的音乐形式并驾齐驱的是科雷利,因此说他是大协奏曲这一体裁的鼻祖并不过份。当时偏远地区如英国伦敦,从1776至1792年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一个音乐团体将科雷利的协奏曲上演达97次。德国作曲家穆法特(1653—1704年)记载了他在罗马听科雷利150人的大乐队为克里斯蒂娜女皇演奏他的协奏曲,在当时科雷利还主持一个庞大的乐队为奥托博尼主教或其他宗教节日在教堂演奏。

科雷利的12首协奏曲前8首为“教堂协奏曲”(cancertida chiesa),即快乐章用赋格手法,较为庄重;4首“室内协奏曲”(concerti da camera),用舞曲节奏的乐章,风格较为轻快。但两者实际上差别不大。这12首协奏曲出版于1714年,那时他已去世,这些乐曲究竟创作于哪一年已不可考,但穆法特在罗马听科雷利演奏他的协奏曲是在1632年,因此估计在80年代科雷利就不断创作协奏曲了。

12首协奏曲中最著名的便是这首《圣诞协奏曲》,现在音乐会中还能听到这首乐曲。它正式的名称应是“圣诞夜协奏曲”(fatto per la notte d:Nafaleer,这是原作上意大利语的副标题),作于哪一年已不知道,但大约是从1682年(此时科雷利开始为奥托博尼红衣主教演奏自己创作的协奏曲)到1711年间(此时有记载他正在为出版这12首协奏曲而对这些乐曲作最后的润色)。

这些协奏曲的编制分为两个演奏群体:主奏部一般为2把小提琴,1把大提琴,1架羽管键琴;协奏部为分成2个声部的小提琴以及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和羽管键琴。协奏部有自己的低音声部,在演奏场地许可和有人员的情况下,有可能加用另一架羽管键琴或小型管风琴、竖琴、低音琉特琴甚至大管,也可自由组合,以加强协奏部的低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7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维奥蒂(Giovanni Battista Viotti,1755-1824)

法国古典小提琴学派的创始人乔万尼·巴蒂斯塔·维奥蒂不是法国人,而是意大利人。欧洲各国的歌剧艺术最初都是由意大利人带去的,与这个情况相仿,小提琴艺术的种子也大多由意大利人播撒。现在一般的音乐爱好者对维奥蒂这个名字比较陌生,只有很热爱小提琴艺术或是学过一些小提琴的人们才知道维奥蒂,他的第二十二小提琴协奏曲是小提琴学生必修的曲目。如今第二十二协奏曲演出的机会不是很多了,但也还会出现在音乐会的节目单上,CD唱片的版本则很少见,近年来可见的只有帕尔曼录制的一张集锦唱片,收入了这首曲子,这是一张专为学琴的孩子们录制的唱片。
  
   维奥蒂生于1753年,卒于1824年,离我们的时代相距约两个世纪,他是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也是作曲家,写有约二百部作品,其中大多数是小提琴作品。在小提琴音乐史上维奥蒂代表着一个时代,有人形容他“是古典主义音乐世界崇山峻岭中的顶峰”。 维奥蒂的几位学生后来都成了小提琴史上的显赫人物,他们是罗德、巴伊约、克勒采,他们几位合 编的教科书里有一段文字可以帮我们找到维奥蒂在小提琴艺术史中的位置:“这件自然造化的乐器在音乐会上为主宰一切而听命于天才的需要,大师们的摆布给它涂上极其不同的色彩和情调。它在科莱利手指起落下纯朴而悦耳; 经塔尔蒂尼运弓发出的声音谐和、温柔、十分优雅;加维涅把它打扮得可爱而纯洁;普尼亚尼令它气度宏伟而庄严;至于到了维奥蒂手里,它简直变得无比的热情,无比的勇猛、悲壮而伟大。”维奥蒂的演奏风格里有一种崇高雄浑的力量,感情奔放、精神饱满,散发着高尚、刚毅的英雄气概。他对小提琴艺术的贡献不在于技术的探索而在于风格的建立。在维奥蒂的世界里,音乐代表着人类社会一切光明与正义,绝对不容轻慢。他在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也像他在音乐中表现的那样高傲凛然,有一次,法国皇后邀请维奥蒂在凡尔赛宫开音乐会,演奏刚刚开始,便有仆人扯足了嗓门报告某某伯爵大人驾到,接着就是一片忙乱,然而伯爵还没落座,维奥蒂已经拿着琴拂袖而去,把皇室贵族们晾在那里。
  
   在维奥蒂的作品中最有价值的要算小提琴协奏曲,有29首之多。维奥蒂的时代古典主义已发展到全盛,浪漫主义因素正在出现,音乐的规模和内容都比巴罗克时期发展了许多,所以这29部协奏曲已经是很可观的数量了,在他身后再也没有人写过这么多部小提琴协奏曲。在整个十九世纪,不知有多少小提琴演奏者演奏过维奥蒂的协奏曲,直到现在,这29首协奏曲中的若干首仍是小提琴学生的必修课。作曲家们把这些小提琴协奏曲当做这类乐曲的经典文献加以研究,贝多芬在写他那部伟大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时把维奥蒂的第二十小提琴协奏曲当做创作的典范加以研究。
  
   第二十二协奏曲完全遵循古典传统,写成规矩的三个乐章,采取快、慢、快的对比性布局原则。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维奥蒂按照古典协奏曲的模式采用双呈示部,即由乐队先奏出乐章的呈示部,独奏小提琴进来再奏第二个呈示部,所以听这部协奏曲会发现小提琴发言很晚,要等乐队奏上整整三分钟,把乐章的基本轮廓勾勒一遍,小提琴才精神饱满地参加进来,奏出第一主题,这个主题昂扬奋进,富于英雄气概。这个乐章照例为独奏小提琴留下了大段的华彩,现在通行的版本是德国小提琴家费迪南·大卫编订的。大卫是门德尔松的好朋友,门德尔松的那首著名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就是为他写的。在第一乐章里不仅可以体验到热情奔放的感情,还可以在磊落刚正之余得到一些意外的喜悦,维奥蒂写了一些奇绝的走句,在出乎意料的地方令人为之振奋。
  
   第二乐章柔板,歌唱性主题有丰富的感情表现,内心体验细致而不乏激情。这个乐章有费迪南·大卫的修编版,他的学生约阿纪姆在上面又做过几处改动。约阿纪姆和勃拉姆斯是这部协奏曲热情的崇拜者,把它奉为小提琴文献中的精品。结尾的第三乐章是十分激动的快板,小提琴奏出的正主题坚毅果决,在几个插部的烘染下激起了沸腾的热情,涌向结尾的高潮。
  
   维奥蒂秉承意大利小提琴学派传统,融合法国音乐风格,又吸收维也纳交响乐经验,创立了法国古典小提琴乐派,他的29部小提琴协奏曲有一多半是在伦敦写的,但人们仍称这些协奏曲为“法兰西协奏曲”,以示风格的认定。建立一种风格,并且广开风气,使之在全欧洲具有广泛的影响,这使维奥蒂在生前身后享有很高声誉。
  
   令许多音乐爱好者不解的是《牛津简明音乐辞典》为什么要把维奥蒂说成是一个酒商,有人甚至为此而愤愤不平,认为是英国人故意轻慢维奥蒂,给他个霉头触触,以表示对法国文化的不敬。这个看法也许失之不察,维奥蒂在英国的声誉并不低于在法国,从1792年到1798年,在伦敦举办的著名的萨洛蒙音乐会上,他几乎每场都参加演出,所以他与海顿有不少交往,海顿在伦敦每有新交响曲首演,同台演出的经常是维奥蒂。海顿在伦敦写的十二部交响曲被称做“伦敦交响曲”, 维奥蒂的小提琴协奏曲有一半写于伦敦,也被称做“伦敦协奏曲”。
  
   维奥蒂有关经营活动的经历一生中有过好几次,每次都不幸以失败告终。他曾经在巴黎和伦敦三次担当皇家剧院的院长或经理,每次不是遇上爆发革命就是惹上政治案件,再不就是在他经营的剧院里发生了严重的政治谋杀案,三次的结局都是狼狈不堪地逃之夭夭。剧院经营的失败与维奥蒂的管理没有什么关系,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社会动荡使之然也。维奥蒂真正的也是唯一的一次投资活动是在1801年,听了朋友的指点,他投资做酒生意,不出一年,便赔了个一蹋糊涂,宣布破产,还欠下了一笔巨债,一辈子也没还上。他那时做酒生意,实在是因为巴黎视他为保皇党,法国去不成了;英国又把他当做革命党,一度禁止他演出,衣食无着,才去做了那个倒霉透顶的酒生意,这就是他“1801年又返伦敦,成为酒商”的来由。
  
   维奥蒂一生中最成功的组织活动是在伦敦参与创建了爱乐乐团,这个乐团在1912年被授予“皇家爱乐乐团”称号,至今已有近两个世纪历史,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乐团之一。
  
   维奥蒂的《第二十二小提琴协奏曲》是音乐学院小提琴学生的教学曲目,在中央音乐学院校外水平考试中列入第八级曲目,《第二十小提琴协奏曲》也被采纳,列第六级,此外经常用做教学曲目的还有第二十三首。维奥蒂的这几首协奏曲是流传最广,产生影响最深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7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萨拉萨蒂

说到浪漫主义的滥畅,南部欧洲人的血液里更具有这种特质。早期浪漫主义可以在德奥这样的土壤中伸展其绵密的根系,但是,真正到了枝理繁茂时,她就要变得满树蓓蕾绽开引得蜂吵蝶闹 ,还需法国与西班牙式的激情,甚至还要加上些吉普赛人的伤感,才算是地道的浪漫主义。
  到了19世纪末,应该说浪漫主义的小提琴音乐是最令人眼花缭乱的时期。这时炫技表演最主要代表是萨拉萨蒂,而且甚至有人称他为19世纪末的帕格尼尼。他比文尼叶夫斯基小9岁。1844年生于西班牙的纳瓦理省潘普娄纳,他父亲是个炮兵的乐队长,5岁时就教他拉提琴。后来跟当地的老师学习。8岁时在拉-卡路纳举行第一次音乐会。由于热心听众的帮助和有钱赞助人支持,他的父母可以带他去马德里寻师求教。不久萨拉萨蒂就有幸在皇宫里为依沙贝尔二世女皇演出。当他12岁时,他的母亲决定带他到巴黎,寻找名师求教。于是母子二人就登上去巴黎的火车。但是,一过边境,母亲的心脏病突然发作,不幸去世。这时萨拉萨蒂也染上霍乱。正巧在此地有西班牙领事,于是把他带回家让他一直住到康复,而且这位领事还资助小萨拉萨蒂来到巴黎,让著名提琴教育家阿拉尔听了萨拉萨蒂的演奏,阿拉尔当下就认定这个西班牙孩子确是具有音乐天分,就收下了他。据说萨拉萨蒂用了9个月就拿下了全部在音乐院应修的课程,还得了金奖。但是他谨慎的老师却让他继续在音乐院中进修,这样又学了6年。到17岁,老师才同意让他参加令人羡慕的杰出表演奖的竞争比赛,结果轻易夺魁,有了这项音乐学院的最高奖,为他今后的演奏家的生涯提供了保证。
  离开巴黎音乐院后,萨拉萨蒂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首先去的是北美和南美(大概因为是西班牙语地区),而且在墨西哥他遇到了一位富商帮他组织音乐会并担任伴奏,后来就成了他的演出经纪人。美洲之行让萨拉萨蒂挣了一大笔钱,他可以无忧无虑发展自己了。于是就回到欧洲,他走到哪里,就在那里卷起一阵旋风。
  当他开始自己独立的演奏活动以后,不久就创作了著名的《卡门幻想曲》。这是一部相当炫技的作品。
  萨拉萨蒂就天然条件来说不是很好,他个子较小,而且他的手也较小,但是他的技法非常灵活,提琴上的触感极佳。他拉出来的琴声非常优美甜润,一下子就抓住了人,这个特点似乎来自法比学派的影响。但是也有观众觉得,这种甜甜的声色刚听到会被吸引住,但是以后就老是这样就有点提不起兴致了。作为炫技表演家,他所走的路线和约阿西姆这样的德国学派是完全不同的,在作品的解释和处理方式差异很大。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萨拉萨第是西班牙人,有南欧人的浪漫热情的气质,在乐曲处理上不像德国提琴家的那样,力求结构严整、表达准确、节拍力度一丝不苟、音色坚实。现在文字资料上对于萨拉萨第的记载则是“演奏轻盈飘逸,细致精美,音色甜润纯净,有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但是,有得就会有失,萨拉萨第擅长于浪漫主义作品,因此在诠释贝多芬和巴赫的等古典主义作品时,相对于约阿希姆等人来说就是弱项,虽然他本人在这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在技巧上几乎无可挑剔,但是,在非技术的层面上,在音乐的内在气质的传达上,比起德国学派的大师来说有些差强人意。
  虽然萨拉萨第的风格和德国学派差异很大,但是,约阿希姆和奥尔对他还是非常另眼相看。比如,奥尔就说自己几乎每天都要苦练始终不敢间断,否则就会退步,然而萨拉萨第就不这样用功,但是只要演出时举起琴弓子一拉,就自然而然地倾泻出完美的旋律来。对于萨拉萨第的这种天生资质奥尔是自叹弗如。
  在萨拉萨第的有生之年中,欧洲音乐的浪漫主义逐渐臻至成熟,晚期浪漫主义的迹象逐渐显现。浪漫主义的小提琴音乐的滥畅几乎和萨拉萨第有不可分的联系。就像法国的浪漫主义晚期作曲家圣桑就把自己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献给了他,特别是圣桑最令人神魂颠倒的作品《引子和回旋随想曲》和《哈瓦奈兹》也是献给萨拉萨第的。此外,还有西班牙裔的法国作曲家拉罗把自己的《F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以及那首极为有名的《西班牙交响乐》提献给萨拉萨第。德国作曲家布鲁赫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以及《苏格兰幻想曲》,文尼叶夫斯基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德沃夏克的《马祖卡舞曲》,约阿希姆的《变奏曲》都是献给萨拉萨第的。
  如果我们在以上小提琴曲目的名单的基础上再加上萨拉萨第本人的《西班牙幻想曲》、《流浪者之歌》、《卡门主题幻想曲》、《引子和塔兰泰拉舞曲》等等,这就几乎囊括浪漫主义由盛期到晚期的小提琴代表作。
  萨拉萨蒂一直独身,把一生的精力全都献给了小提琴,他还是个古物收藏者,去世后将遗产约300万法郎捐给了巴黎和马德里的音乐院。他而且还是第一个将演奏灌录成唱片的小提琴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4-5-4 10:28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