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375|回复: 0

【转帖】我听音乐的几种态度(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20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种态度是把音乐作为“思”的渠道和场所。 首先,请朋友们原谅我的三点不足:一是业余得很的水平,二是谈得过于“玄学化”,三是书生气——不得不“抛抛书袋”。 学者葛兆光曾引历史学家、哲学家科林伍德(R.G.Collingwood)一语“把思想史看作唯一的历史”,对此不免过分的说法作了同情性的解释——当然是葛先生自己的借题发挥,认为历史的东西“真正绵延至今而且时时影响着今年内天的生活的,在我看来至少有两种东西”“一是几千年来不断增长的知识和技术”,“一是几千年来反复思索的问题以及由此形成的观念,多少代人苦苦追寻的宇宙和人生的意义,多少代人费尽心思寻找的有关宇宙、社会、人生问题的观念和方法,影响着今于的思路,使今天的人依然常常沿着这些思路思索这些难解的问题,正是这里,历史不断地重叠着历史。如果说前者属于技术史,那么后者只能属于思想史”(见葛兆光著《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引言)。我不知道葛先生对艺术史存在作何分划,也许艺术从存在形式上说是集技术与精神于一身,但从本质上说,它更倾向于与思想史的同步或更多地受制于思想。音乐无疑是属于这样的形态。 音乐作为“思”的艺术,它典型地属于精神性的,有着思想史的一切特征。对于爱好古典的朋友而言,其实不用多解除释为什么,因为音乐自然地告诉“听音乐的耳朵”音乐的内涵主题。音乐,尤其是任何的古典乐都是可以“思”的场所和对以“思”的心境对之。这方面我不想多举例子了我很难想象听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第十,可以纯背景音乐来对待,很难想象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勋伯格的《华沙的幸存者》也能视为背景音乐去接受。如果只按背景音乐的心境才能进入音乐的理解,那我以为会过于缓慢和容易变得零碎。不会以“思”的心态进入古典音乐的朋友,恐怕不可能真正理解到西方音乐,甚至全个艺术的特质与精彩,此点与中国传统音乐是很不相同。西方音乐是长于结构与乐思的运思精妙,逻辑性很强,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方法。 这第三种“思”的音乐态度,还附带有一种,就是不一定对具体的一首乐曲的思,也可以把它放在一个时期的音乐潮流中,思其特点。这是音乐史获得的途径。 第四种是感受信仰的音乐。由于西方历史的缘故,音乐与宗教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本世纪之前,几乎所有重要作曲家都写过宗教音乐。今天,我们作为异国的听者,不必要去跟其信仰的路线,但是要听懂一些伟大的音乐的灵魂之音,还是不能不有些宗教意识和感悟力。例如,我们不能不以信仰的心灵来理解《弥赛亚》《马太受难曲》《安魂曲》和《庄严的弥撒》。也不能不以理解基督教信仰根源的感受力来面对布鲁克纳和马勒,在此,信仰不一是纯教徒式的思维,恰好纯基督教徒式的态度和思想不可能理解这些,因为基督教会的禁欲式的清规戒律,使人的自由心灵受到限制,我说的是宗教家式的沉思、追问、诠释、感悟、哀求与呼告,有这样的气质,并让这种气质发挥出来,才可能感受到宗教音乐中的灵气与价值。在下这样说绝无提倡人去信教之意,只是就一种艺术的理解的可能性途径而有所说。 以上说是我听音乐(古典)的几种态度,这几种都是业余的、浪漫精神式的漫游。而且严重地带有主观性、偏面性。这是我这个业余爱好难于克服的了。也许谈得太“经学”了,不好懂,似是而非,请朋友们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4-5-19 07:52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