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vanness

西方古典音乐入门2(古典情怀)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3-3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查德·施特劳斯 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近代德国杰出的作曲家及指挥家。五岁开始作曲,十岁前就写了《节日进行曲》和《木管小夜曲》。后入慕尼黑大学学习,中途辍学,去曼宁根乐队担任著名指挥家比罗的副指挥,后任正指挥。在乐队里,他受第二小提琴手、音乐哲学家里特的影响,要求“以李斯特、柏辽兹及瓦格纳的作品为榜样来表达音乐”。从此,专注于交响诗的写作,作有《唐璜》、《堂·吉诃德》、《死与变形》、《英雄生涯》以及《家庭交响曲》等九部交响诗及其他管弦乐曲。1900年后专心于歌剧创作,写了《莎乐美》、《埃列克特拉》、《玫瑰骑士》等十四部歌剧。他的创作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手法新颖而著称。他还是世界上最卓越的歌剧和交响乐指挥之一,先后担任过慕尼黑歌剧院、柏林爱乐乐团、柏林皇家歌剧院、维也纳歌剧院等著名音乐团体的指挥,并且是瓦格纳作品的权威注释者。 一、早期教育 理查德·施特劳斯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虽然他的一生长达八十五年,但他最重要的作品都是在50岁以前写的。施特劳斯生于1864年,在古老的德国城市慕尼黑,他的父亲是宫廷乐队的圆号手。像早期的许多伟大的音乐家一样,年少的理查德是一个神童。理查德·施特劳斯在四岁时就开始学习弹钢琴,六岁时曾写过一支波尔卡舞曲,八岁时开始学小提琴。当他进中学时,上的是作曲和乐器学的特别课,即交响乐中乐器的运用。十六岁时,理查德为一出古老的希腊戏剧写了一个合唱曲,又写了一个节日序曲,使他的老师和同班同学很惊奇。当一个著名的指挥演出理查德的第一交响曲,使他在音乐界扬名时,他才十八岁。起初,理查德只关心较老的古典音乐形式,只把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和勃拉姆斯作为自己的模范。后来他同一个仿效浪漫派音乐的音乐家交上了朋友,通过他,理查德开始懂得和热爱李斯特,他运用音乐家们从来也没敢使用的方法,利用一些音乐主题和一个巨大的管弦乐团的所有乐器写了一些浪漫派音乐和音诗。除了作为一个作曲家之外,理查德·施特劳斯还是一个大指挥家。从二十二岁起,到二十六岁止,他领导了慕尼黑宫廷剧院的管弦乐队,然后,他又被委任为魏玛的指挥。在这个被巴赫、歌德、李斯特的灵魂所萦绕着的古老市镇里,理查德创作了他那些伟大的交响诗。他象李斯特曾做过的那样,在音乐中表达了各种思想和诗。然后理查德更进一步,甚至于用交响诗把故事变成音乐。 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交响诗 起初,人们并不知道对理查德·施特劳斯音乐中的故事和他运用管弦乐队描写各种人物和冒险活动的方法应当怎样看。但是当那种陌生感和新鲜感逐渐消失以后,他们就能看到:这里有真正伟大的音乐。虽然理查德·施特劳斯写过歌剧和许多可爱的歌曲,但他最著名的作品几乎都是交响诗。在交响诗《梯尔,猫头鹰的镜子》中,理查德用两个离奇古怪的主题描写梯尔,仿佛说:“这就是一个狡猾的、滑稽可笑的淘气鬼,总是善于出其不意地捉弄人。你永远不知道他将在哪儿,或他将要做什么事,因为他能穿上七里靴跨过全国,或者藏在一个老鼠洞里。” 三、维妙维肖的描写能力 理查德·施特劳斯热衷于用音乐来描写生活现象。他在《堂·吉诃德》幻想变奏曲(作品35)中描写了风车和羊叫;在《家庭交响曲》(作品53)中描写了孩子的洗澡;在《阿尔卑斯交响曲》(作品64)中描写了小溪、瀑布、冰河和迷路者。他对这些“成就”还感到不足,屡次表示要提高表现技巧,使音乐具有维妙维肖的描写能力。据维也纳音乐会经理古特曼说,当演完《家庭交响曲》,正在晚餐时,理查德把一副刀叉轻轻放在桌上,说:“要表现出这样微小的声音,而使听者毫无疑问地知道是什么东西所发的声音,是需要很高的技巧的。但愿我能把技巧提高到这样的地步。”有一次在美国波士顿午餐时,美国作曲家雷夫勒(1861—1935)在座,理查德预言音乐的描写能力总有一天会发展到描写一把叉(说着捡起一把叉来),而使音乐会的听众可以辨认出来。奥地利指挥家莫特尔(1856—1911)说:“施特劳斯有一次问我:‘你有没有注意到交响诗《唐璜》(作品20)中女人的头发是红的?’我回答说,‘我常常指挥这个作品,但从来没有梦想到,被唐璜蹂躏的妇女中,有一个人的头发是红的。’‘那末,我失败了!’他说:‘我想象这是人人可以辨认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3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 (1873-1943) 俄国作曲家、钢琴家,曾就学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他的创作深受柴科夫斯基的影响,有深厚的民族音乐基础,旋律丰富,擅长史诗式壮阔的音乐风格。作有《第二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二十四首《前奏曲》、《音画练习曲》,歌剧《阿莱科》、《利米尼的法兰契斯卡》和《第二交响曲》、管弦乐《死之岛》、《钟》以及浪漫曲等著名作品。后从事指挥,介绍了不少俄罗斯作曲家的作品。1918年移居美国后,创作上充满了不协和与悲剧性,成为二十世纪上半叶重要的钢琴演奏家。 [ 向往革命的作曲家 ] 拉赫玛尼诺夫出生于富贵家庭,二十岁就一举成名。在音乐史上,像他这样顺利的音乐家是 少见的。但是,拉赫玛尼诺夫在政治上并不是守旧派,同当时的很多俄罗斯知识分子一样, 他对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俄国社会现实是不满的。从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出这种倾向:《升c小调前奏曲》和他的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有着阴森的背景、沉重的低音,是一种彷徨、苦闷心情的写照;《春潮》则充满青春气息,活泼向上,表现出对即将到来的“春天”的渴望。1905年,俄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最终遭到失败,但其影响是深远的。此后一直到1918年“二月革命”,这一时期成为拉赫玛尼诺夫创作力最为旺盛的阶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3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 美妙的“纯音乐” ] 一、朴素的自然流露 在本世纪,有人做过这样一项实验:把数十位古今音乐名家的作品的录音,放给美洲的印第安土著们欣赏。结果发现,在最受欢迎的乐曲中,大多为莫扎特的作品。由此可见,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反映出人类对美的最原始、最朴素的追求,无怪乎后来的很多乐评家称莫扎特的音乐为不含任何杂质的“纯音乐”。 二、“伟大,莫扎特!” 1786年5月,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首次演出。剧院里挤满了人,观众情绪的热烈是前所未有的。在观众的要求下,有些分曲唱了两次,第三幕伯爵夫人和苏姗娜的小二重唱唱了三次。演出在无限期地延长,出席观剧的奥地利皇帝约瑟夫第二不得不下令禁止“再来一个”。在这次演出中同时扮演音乐教师巴西利奥和法官库尔济奥的爱尔兰男高音歌手凯利(1762-1826),在《回忆录》中叙述这次不平凡的演出说:“莫扎特和他的《费加罗的婚礼》所获得的彻底成功,是史无前例的。座无虚席的观众都是亲眼目睹的人,甚至第一次和乐队一起的预演,也激起了巨大的热情。当扮演费加罗的意大利男低音歌手贝努契(1745—1824)用宏大的嗓音唱到费加罗的咏叹调时,象一阵闪电一般激起了强烈的反应,台上的全体演员和全体乐队队员,不约而同地大叫‘好呀,好呀,大师!伟大,伟大,莫扎特!’我想乐队队员们从没有停止过用弓敲着谱架子喝采。而莫扎特呢,我永远忘不了他那副激动的神情。他神采飞扬,脸上泛起天才的红光——这是难于用文字来形容的,只好让画家用他的生花妙笔来刻划了。” 三、一语成谶安魂曲 1791年7月,正当莫扎特支撑着日趋衰弱的身体,忙于写作歌剧《魔笛》的音乐时,一位脸色阴沉、身穿灰衣的不速之客,为一个无名的主顾来向莫扎特定制一首《追思曲》(又译《镇魂曲》或《安魂曲》),代价是五十金币(一说一百金币)。莫扎特接受了他的委托,在生命的最后几个星期中,他苦思焦虑地从事于《追思曲》的创作。他感到这个神秘的使命是一种不祥之兆。有一次,他突然谈论起死亡来。他含着眼泪说,他是为自己写作《追思曲》。接着又说:“我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我深信有人在毒害我,我不能摆脱这个想法。”(后来长期流传着一种传说:同时代的意大利作曲家萨里埃利因为妒忌莫扎特的天才而毒死了他。)11月,莫扎特的身体已经虚弱不堪,时时躺倒在床,但还是在为《追思曲》的写作操心。12月4日,莫扎特叫人把谱子拿到床上,勉强支持着,写了《热泪盈眶》(《追思曲》的第七曲)的第一段,并试唱着女低音声部,他的妻弟霍弗唱男高音,剧院歌手沙克和革尔唱女高音和男低音,四人合唱了《热泪盈眶》的开头一段。这是《追思曲》中最哀惋动人的一段,表现了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莫扎特唱到这里,突然感到他已经不可能写完这部作品,他抛开了谱子痛哭起来。晚上,莫扎特的学生苏斯迈尔(1766—1803)来到,莫扎特对他讲了写作《追思曲》的一些想法。莫扎特死后,没有写完的《追思曲》的最后三乐章(《三圣》、《祝福》和《神的羔羊》),就是由他完成的。在这生命的最后一天里,《追思曲》的写作始终占据着莫扎特的心,他甚至在假寐的时候也鼓起了双颊,在模仿大鼓。到了午夜时,他突然坐起来,目不转睛地凝视着;然后把头转向一边,躺下睡着了。12月5日凌晨一时,莫扎特溘然长逝。莫扎特死后查明,向他定制《追思曲》的灰衣人,是瓦尔茨格伯爵的管家罗伊特盖布。这位伯爵是一个庸碌无能而虚荣心很强的音乐爱好者,为了夸耀自己的才能,常常在家里演奏别人代笔的乐曲,冒称是自己的作品。这回新死了妻子,他又故态复萌,忽然想起请莫扎特写一部《追思曲》,冒充是他自己的悼亡作品,准备在为妻子举行葬礼时演唱。莫扎特怀着死亡的预感写作这部《追思曲》,不料“为自己写作”的话成为谶语;而这首没有写完的“天鹅之歌”,也就成了莫扎特天才的绝笔。 四、并非“信手拈来” 莫扎特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创作出大量的作品。有人估算过,即使一位熟练的抄谱能手,要想抄下莫扎特的全部作品,也必须日夜不停地抄上几年。莫扎特的最后一部作品为编号“K626”的《安魂曲》,但“K626”这一数字还将不断被改写,因为他生前流失的一些作品,在近些年常常被“发掘出来”。如此旺盛的创作力,使后人产生这样一种印象,即莫扎特作曲时一定是洋洋洒洒、下笔千言,全不费工夫。但事实并非如此。后人曾发现莫扎特的作曲草稿,其数量是成堆的。往往一首名曲的开头,他就要拟定好几种方案,再从中筛选。莫扎特作曲时常常需要钢琴,但穷困的他是买不起钢琴的。因此他常常为了作曲而跑到朋友家去,借钢琴一用。莫扎特本人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自己作曲的“秘诀”:“没有哪个音乐家比我更用功了。你举不出有哪位大音乐家的作品,是我不曾反复辛勤钻研过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3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莫扎特作品阐释 莫扎特的作品跟他的生活是相反的。他的生活只有痛苦,但他的作品差不多整个儿只叫人感到快乐。他的作品是他灵魂的小影。这样,所有别的和谐都归纳到这个和谐,而且都融化在这个和谐中间。 后代的人听到莫扎特的作品,对于他的命运可能一点消息都得不到,但能够完全认识他的内心。你看他多么沉着,多么高贵,多么隐藏!他从来没有把他的艺术来作为倾吐心腹的对象,也没有用他的艺术给我们留下一个证据,让我们知道他的苦难。他的作品只表现他长时期的耐性和天使般的温柔。他把他的艺术保持着笑容可掬和清明平静的面貌,决不让人生的考验印上一个烙印,决不让眼泪把它沾湿。他从来没有把他的艺术当做愤怒的武器,来反攻上帝;他觉得从上帝那儿得来的艺术是应当用作安慰的,而不是用作报复的。一个反抗、愤怒、憎恨的天才固然值得钦佩,一个隐忍、宽恕、遗忘的天才,同样值得钦佩。遗忘?岂止是遗忘!莫扎特的灵魂仿佛根本不知道莫扎特的痛苦;他的永远纯洁、永远平静的心灵的高峰,照临在他的痛苦之上。一个悲壮的英雄会叫道:“我觉得我的斗争多么猛烈!”莫扎特对于自己所感到的斗争,从来没有在音乐上说过是猛烈的。在莫扎特最本色的音乐中,就是说不是代表他这个或那个人物的音乐,而是纯粹代表他自己的音乐中,你找不到愤怒或反抗,连一点儿口吻都听不见,连一点儿斗争的痕迹,或者只是一点儿挣扎的痕迹都找不到。《g小调钢琴与弦乐四重奏》的开场,《c小调幻想曲》的开场,甚至于《安魂曲》中的“哀哭”的一段,比起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来,又算得什么?可是在这位温和的大师的门上,跟在那位悲壮的大师的门上,同样由命运来惊心动魄地敲过几下了。但这几下的回声并没有传到他的作品里去,因为他心中并没去回答或抵抗那命运的叩门,而是向他屈服了。   莫扎特既不知道什么是暴力,也不知道什么是惶恐和怀疑。他不象贝多芬那样,尤其不象瓦格纳那样,对于“为什么”这个永久的问题,在音乐中寻求答案;他不想解答人生的谜。莫扎特的朴素,跟他的温和与纯洁都到了同样的程度。对他的心灵而论,便是在他心灵中间,根本无所谓谜,无所谓疑问。   怎么!没有疑问没有痛苦吗?那么跟他的心灵发生关系的,跟他的心灵协和的,又是哪一种生命呢?那不是眼前的生命,而是另外一个生命,一个不会再有痛苦,一切都会解决了的生命。他与其说是“我们的现在”的音乐家,不如说是“我们的将来”的音乐家,莫扎特比瓦格纳更其是未来的音乐家。丹纳说得非常好:“他的本性爱好完全的美。”这种美只有在上帝身上才有,只能是上帝本身。只有在上帝旁边,在上帝身上,我们才能找到这种美,才会用那种不留余地的爱去爱这种美。但莫扎特在尘世上已经在爱那种美了。在许多原因中间,尤其是这个原因,使莫扎特有资格称为超凡入圣的(divine)。形式趋于多样化,可能有一天,我们会把身边的一切音响称之为“音乐”的。现代音乐的深层是对人性的深刻探索,它不是仅仅用美或丑、善或恶、喜或忧所能表达出来的,对于听者,往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而其本质却紧紧围绕千古不变的人性主题,伟大的作品并不仅仅是给人以欢乐的感受,还应善于发掘心灵的痛苦。一部优秀的古典音乐让不熟悉的人去听,他也能在现实世界中理解它,与之共鸣。古典音乐绝对有好的地方。但是,时代变了, 人心也变了, 我们更需要能够描述现代人的生存状况的音乐, 这样的音乐不仅有而且相当繁荣, 然而在却很少有人能够接受他们。不错,音乐是由音符组成的, 总可以分解出音阶与和弦, 就象解剖室里的器官可以分别陈列在玻璃瓶里,但那不是活人, 而且相差很远。古典音乐, 但只是音乐作为艺术的一小部分, 喜欢古典音乐这没得说的,曾经有一名指挥大师评价中国的小提琴演奏者说他们的技巧象大师, 对音乐的理解却象幼儿园小孩,什么是真正的艺术, 什么是真正的艺术态度一目了然。   只要是好的音乐,我们的耳朵自然会喜欢,不论是什么风格。对于习惯了传统思维与审美的人来说, 接受现代艺术是有困难的, 但值得花些功夫去克服这个困难, 因为这样可以大大的扩张审美体验。 在音乐上而言就是可以享受无限的听觉可能。古典音乐是已经定了的事物, 现代音乐却在不断的发展, 在向人类的无限探索, 总有新的音色让人惊喜。 而现代音乐最好的一点是摆脱了古典音乐程式化的写作方式, 没有固定的四个乐章, 没有主题的复现, 没有熟烂的和声。 一切都围绕作曲家个人的情感与理智进行非常个人的表达。 我想在人的自我实现上, 这是更高的层面。Machlis在《现代音乐概论》中说: “艺术, 作为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就象生活本身变化一样, 也必须变化。 柴可夫斯基和普挈尼的旋律是19世纪的一个部分; 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巴托克和他们的同时代人不再生活在那个世界。他们必然要前进,要发现能表达现实的声音,这种声音就象曾经表达了过去时代大师们的声音一样有力。现代音乐的魅力也就在于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10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终于看完,长见识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4-5-19 04:09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