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6353|回复: 40

纪念Lazar Berman及他演奏的柴一钢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2-16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贝尔曼 Lazar Berman (1930-2005) 俄罗斯钢琴家,7岁参加联欢节而第一次录制莫扎特作品的唱片,9岁进莫斯科音乐学校,随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成为戈登威泽的学生.1956年获比利时伊丽莎白皇后国际钢琴比赛第五名,布达佩斯国际钢琴比赛三等奖,1976年与卡拉扬、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而成名.贝尔曼的演奏强调对比的效果,他的左手触键强劲,右手高音部的音色又极灿烂,善于处理波浪型的和弦,最擅长李斯特作品的解读.其代表性唱片除与卡拉扬合作的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已成为一种辉煌灿烂的经典外,另有李斯特作品的录音几乎张张都好,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也极具经典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18 15:35:0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16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16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啊!!!!!!!!!!!!!!!!!!!!!!!!!!!!!!! 真的吗????? 什么时候的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16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年2月6日Lazar Berman在意大利的家中于睡梦中去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16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zt washingtonpost Russian classical pianist Lazar Berman, 74, internationally acclaimed for his technical prowess and energetic performances, died of a heart attack Feb. 6 in Florence, where he had lived since 1995. Mr. Berman performed with some of the greatest conductors in recent history, from Herbert von Karajan to Leonard Bernstein. His recording of Tchaikovsky's Piano Concerto No. 1 under von Karajan was considered one of his greatest performances. Mr. Berman, who was born in Leningrad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was introduced to the piano by his mother and studied at the Tchaikovsky Conservatory in Moscow under the great pedagogue Alexander Goldenweiser. By age 10, Mr. Berman was performing with the Moscow Philharmonic. It was only in the 1970s, though, when the Soviet government allowed him to play abroad, that his international career started. His 1976 U.S. debut was followed by several international tours, during which he often played in Paris, London and at New York's Carnegie Hall. In 1980, Soviet authorities refused to let him travel abroad after banned American literature was found in his luggage. He left Moscow in 1990 to teach in Norway and Italy. He won the 1956 Queen Elisabeth Competition in Brussels, and in 1977 his recording of Liszt's "Transcendental Studies" garnered him the Franz Liszt Prize in Hungary. Mr. Berman devoted the last decade of his life to teaching and supporting talented young musicians. He sometimes performed with his son, Pavel, a violinist. Survivors also include his wife, a pianis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16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少听李斯特的作品,没什么心得。 贝尔曼的李斯特好还是博列特的李斯特好,应该是后者要好些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16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钢琴大师拉扎尔·贝尔曼于当地时间2月6日在意大利逝世,享年74岁。2月8日,大师的葬礼在其最后10年的居住地佛罗伦萨举行。此前不久,贝尔曼还曾到上海开过大师班讲座。   他一双手胜过另两名大师四只手   俄罗斯裔钢琴家贝尔曼6日在佛罗伦萨家中,于睡梦中疑因心脏病发作谢世。此前他正筹备庆祝自己75岁生日。贝尔曼在国际乐坛被公认是代表了“俄罗斯钢琴学派”演绎李斯特作品的最高造诣。世界古典乐坛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还是前苏联时期,当李赫特和吉列尔斯两位钢琴家相继在西方亮相并引起轰动后,吉列尔斯语出惊人:“我们国内还有一位贝尔曼,就算是我加上李赫特两个人四只手,也比不过他!”而在吉列尔斯和李赫特先后逝世后,贝尔曼更被视为当今惟一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伟大俄罗斯钢琴家。   贝尔曼大师被公认为是李斯特、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作品的权威诠释者。因其艺术成就,他曾先后获得“俄罗斯人民艺术家”、“法国艺术和文化官员”、意大利佛罗伦萨“乐神奖”以及“意大利荣誉公民”称号。   他是当今演绎李斯特的“权威”   贝尔曼7岁第一次录制莫扎特作品的唱片,9岁进莫斯科音乐学校,随后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成为戈登威泽的学生。1956年获比利时伊丽莎白皇后国际钢琴比赛第五名,布达佩斯国际钢琴比赛三等奖。自踏上其国际级演奏家的生涯,贝尔曼曾与多位指挥大师合作,包括卡拉扬、伯恩斯坦、巴伦邦姆、阿巴多等。1976年,他与卡拉扬、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被视为其成名作。贝尔曼的演奏强调对比的效果:他的左手触键强劲,右手高音部的音色又极灿烂,善于处理波浪型的和弦,最擅长解读李斯特的作品。其代表性的唱片包括了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瞬间》、斯克里亚宾的《练习曲》和李斯特改编的12首练习曲,还有演绎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也极具“经典性”。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贝尔曼频繁进行世界巡演,在巴黎、伦敦以及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舞台上都极为活跃。1977年,贝尔曼录制的李斯特《超技练习曲》获得作曲家故乡匈牙利的“李斯特奖”,从此也奠定了其成为演绎李斯特的“权威”。晚年,贝尔曼大多数时间花在向晚辈传授经验上,并时常与其作为小提琴家的儿子搭成“父子档”,做世界巡回演出,包括2000年到过中国的北京、广州等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16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专访拉扎尔-贝尔曼:二十世纪最后的钢琴巨匠 2003.11.06 10月31日下午4时许,拉扎尔先生在国际会议中心的大堂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拉扎尔先生长期生活在俄罗斯,英语并不流利,多亏吴因教授从旁用俄语翻译,采访才得以顺利进行。作为钢琴巨匠,拉扎尔非常谦和、认真地回答着记者每一个提问,他语调缓和,静等翻译,甚至最后还要征询记者:“我这样回答你满意吗?”仿佛拉扎尔至今还处在列宁格勒的教室里,和母亲一起上课。拉扎尔先生虽然到上海才两天,但是他一到上海就认为来得非常正确,“我对中国特别感兴趣,特别是它的过去和今天。我希望这次有机会的话,能看看上海的古老建筑。”   采访进行片刻,拉扎尔先生的夫人也下楼来。她是一位身材娇小的俄罗斯女人,虽然上了年纪,但五官依然可见风采。恩师、母亲在拉扎尔的生命中,有两位人物影响了他的一生。一位是他的母亲,因为她倾注给拉扎尔钢琴启蒙教育和一生心血;另一位则是他的钢琴恩师——著名的俄罗斯钢琴家戈登.魏泽,他不仅第一个发现拉扎尔的钢琴天赋,还引领他走进钢琴世界。   1930年,拉扎尔出生在列宁格勒。虽然家境贫寒,母亲给不了他奢侈的生活,却给了他音乐。拉扎尔三岁时母亲教他弹钢琴,“哆来咪发”的乐音里,拉扎尔开启了自己的人生。   同样也是在那年,拉扎尔开始登台表演,五岁那年他开始自己的演奏生涯。十岁时拉扎尔就已经和俄罗斯爱乐乐团合作演绎莫扎特协奏曲,“那时上台并不觉紧张,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就感到责任,反而有点紧张。”   九岁以前,拉扎尔在列宁格勒跟Savshinsky学琴。每次母亲都会和他一起上课,紧挨着他身边坐下。母亲会记住课堂上老师说的每一句话,然后回家和拉扎尔一同练琴。“母亲的听力有问题,她自己不能继续学习钢琴了,她把全部知识教给了我。”今年10月,拉扎尔的自传书籍《黑与白》在德国出版,书中就收了母亲16岁时的单人照片。拉扎尔特意让夫人上楼拿来那本书,书的装帧也是黑白色调。“钢琴键就是黑与白的,就像我生活中经常出现幸福与不幸福。”九岁以后,拉扎尔就一直跟着戈登-魏泽学琴。在中等音乐学院和莫斯科音乐学院,戈登始终担任他的老师。他说,戈登对待他就像家人和朋友一样。“在音乐学院里,我一直是戈登最喜欢的学生。有一次,我读到他发表的一篇文章,他在文章里表扬了另一个学生,却没提到我。我当时就生气了,赌气呆在家里,再也不肯去上课。有一天,我去信箱取报纸,听见一个很沉重的上楼的脚步声,我看见了老师戈登。老师问我为什么不去上课,我那时真是非常不好意思。”回首往事,拉扎尔的胡子乐呵呵地抖动,当年那个毛头小伙转眼已成了古稀老者。学钢琴对于当年的拉扎尔来说,其实是奢侈的。他的家庭并不富裕,依靠国家发放的助学金求学支撑学费和生活费。他告诉记者,除了助学金外,戈登老师每月还会给他一个信封,里面装的是老师私人给他的生活费。1953年,拉扎尔带着诸多奖牌从莫斯科音乐学院毕业,从此开始他的演奏生涯。钢琴生涯半个世纪以来,拉扎尔获得过无数国际钢琴比赛大奖,他被公众认为是柴可夫斯基、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的权威诠释者。但这些荣耀来临之前,拉扎尔的声誉曾经仅限于东欧和前苏联地区,虽然他已经享有盛誉20年,但在西方的观众眼里,他只是一个拥有不可思议的钢琴技巧的名字而已。由于某些原因,拉扎尔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才第一次被获准在美国演出。1976年,拉扎尔在美国成功地举行个人音乐会200多场,随后,他在世界最著名的艺术之都陆续举办音乐会。终于在46岁的时候,拉扎尔奠定了自己在钢琴演奏艺术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如果你热爱音乐,你就会拥有另一种崭新的生活,如果没有,别着急,因为你至少还拥有你热爱的音乐”,拉扎尔谈起四十成名,一脸的淡然。倒是一旁的夫人忍不住纠正道,拉扎尔其实在26岁的时候就得了两个钢琴比赛的第一名,一个是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以伊丽莎白女王冠名的大赛,另一项是在布达佩斯举办的纪念李斯特的大赛。夫人一口气说出了当年的四个钢琴比赛名称和拉扎尔取得的名次,看得出来,拉扎尔的成绩就是她的骄傲。家庭结婚35年,拉扎尔和夫人至今恩爱。“1968年,我在朋友那儿第一眼看到她的照片时,就决定要娶她。那时我并不认识她,就向朋友打听她的情况。”拉扎尔回忆当年,一脸的甜蜜。“我们是5月1日认识的,10月就结婚了,”夫人说,“有一次和拉扎尔在莫斯科听音乐会,他就坐在旁边,当时的感觉好奇怪,就突然觉得拉扎尔就是我终身的依靠。”拉扎尔在家庭之外是享誉世界的钢琴大师,但他在夫人眼里,还是那个有着坏习惯的丈夫,“无论他怎样,我都知道他是谁”,夫人本人也是一位钢琴家,惟一的儿子帕维尔-贝尔曼是位小提琴家。帕维尔显然是继承了父亲的天赋,四岁的时候就向父亲要求学琴,如今已是“世界乐坛青年音乐家中的翘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16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2000年11月03日 去年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期间,中国钢琴家鲍蕙荞女士曾专门对他进行了一次采访,贝尔曼谈了不少有关钢琴艺术的见解,其中有句话说:“钢琴是一个‘黑鬼’,一个活着的‘ 黑鬼’!有时候它对你很好,百依百顺,有时候又青面獠牙,关键的问题是你怎样去和它相处。”我们要特别注意贝尔曼先生自画像中的那架钢琴,一个“黑鬼”,青面獠牙,连音符都是高翘着尾巴,时隔一年,贝尔曼在漫画中坚持着自己的看法。   我们还要特别注意钢琴那三个尥蹶子的凳腿,如果再加些分量,钢琴就得趴架。而贝尔曼先生为了坐稳,特地“加固”了琴凳腿,在上面描粗了几笔。事出有因,这和贝尔曼此次来京演出有些关系。1996年6月2日,贝尔曼首次来北京演奏柴科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乐队奏完第一个作品,贝尔曼上台向观众示意后便往琴凳上坐,还未坐稳,观众席中有人发现琴凳腿歪了,便大声喊起来。这时乐队首席赶紧起来,拉住了贝多曼。贝尔曼站起来,一脸迷茫。但当看到首席搬开凳子,凳腿竟然完全与凳子分离时,贝尔曼脸上马上变得非常惊恐。片刻后,贝尔曼退到后台,演出无法进行了。在后台,贝尔曼由此诱发心脏病,躺在沙发上不能再起来。以后,他曾几次来中国,均未能演奏这首曲子。11月,贝尔曼应市对外文化交流公司邀请,将在音乐厅和中山公园音乐堂上演柴科夫斯基的这首作品,于他本人、于北京观众都有一番了却心愿的想法。当然凳腿事件就别再发生了。   为了这次演出,贝尔曼还从米兰专门给主办单位写来一封信,阐述他将演奏的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曲》(原版)的一些想法。他写道:柴科夫斯基写出这首世界著名的钢琴协奏曲至今已有120年,但除了一些钢琴专家了解他的原创动机外,很少有人知道他的来由和初衷,该协奏曲的原创有很多与现在的演奏不一样的地方。   要了解柴科夫斯基的原创动机还要追述到1875年———该协奏曲写作的那一年。在柴科夫斯基写给他兄弟———Modest的一封信中,他谦虚地说:“我现在忙于写一部非常不满意的钢琴协奏曲,但我一定要写出成功的、完美的乐句。”他不是一位钢琴家,而且为人十分谦逊,所以不认为自己是创作钢琴协奏曲的权威。当时,只有钢琴演奏和作曲天才弗兰茨·李斯特被誉为“钢琴演奏天王”。他的音乐总是充满戏剧效果、深度和激情,众多钢琴作曲家都试图学习他的演奏和作曲风格。柴科夫斯基的风格与李斯特完全不同,他没有李斯特那样的华丽,他对所有非天然的东西都感到陌生,他是一位抒情作曲家,他总是追求个人感情的深度和音乐的美感。在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开始,柴科夫斯基演奏的与现在我们听到的不一样,充满美丽和高贵。第一乐章的开始由乐队弦乐声部演奏,钢琴以和弦伴奏,第二主题由钢琴演奏主弦,在第三部分钢琴的自由板后,由全体乐队演奏。   非常有趣的是,我们无法找到一首乐曲其改动之大,像柴科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这样的曲目了。第一个演奏该协奏曲的是李斯特的优秀学生———普洛夫。他可能认为这个协奏曲缺少他老师的华丽演奏。他决定把该协奏曲开始的段奏和弦变成连线和弦,如同李斯特第二钢琴协奏曲的音色。普洛夫版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成为众多其他钢琴家试图为这首光辉的钢琴协奏曲添加不同东西的跳板。柴科夫斯基是一个非常冷静、随和的人,总是认可其他钢琴家对他作品的原意进行随意修改。   今天,贝尔曼将演奏柴科夫斯基的原版作品,不仅要遵守其强弱音,还要坚持其原意。他高兴地指出,有两位非常受人尊敬的俄罗斯钢琴家和作曲家——Taneev和Igumov,总坚决要求钢琴家演奏该协奏曲的原版。我认为,由于这个协奏曲已经演奏了一个多世纪,本协奏曲的两个版本都应该演奏。为此,我将选择演奏忠实于作曲家本人原意的这首协奏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18 19:34:1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18 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柴科夫斯基: 《第一钢琴协奏曲》 op.23 贝尔曼钢琴独奏 卡拉扬指挥 柏林爱乐乐团 DG

这首钢琴曲,初稿在1875年初写出,后来在1880年和1893年间,作者又吸引许多演奏家的意见,进行两次修改才最后定稿。这首钢琴协奏曲的遭遇,同作者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也不是一开始就能获得公众的承认的。原先这部作品题献给尼古拉·鲁宾斯坦,但是平素对音乐艺术界一切有价值的新事物总是十分敏感的鲁宾斯坦,这一回对柴科夫斯基在钢琴协奏曲体裁方面的第一次尝试,却持否定态度。于是,柴科夫斯基把他的题献一度改为献给塔涅耶夫,到最后才确定献给德国钢琴家封·彪罗(H·Von Bulow,1830-1894)。1875年10月间,当彪罗到美国巡回演出时,在波士顿首次演奏这首作品,获得很大的成功。同年,在彼得堡和莫斯科又相继演出这部作品,当时才十九岁的塔涅耶夫的钢琴演奏还得到了作者的很高评价。 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一部最通俗的协奏曲,但就其构思之宏伟和作品的规模而论,它可以称为用钢琴和乐队演奏的一部交响曲。这部作品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光明与欢乐的热望,它的基本形象深具民族特点——作者在这里引用了一些真正的乌克兰曲调,同时也特别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协奏曲的一些特点,那就是巨大的力量、宏伟的规模同真诚率直的抒情性的结合。这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象之丰富,它的主题的多样和对置,紧张地发展的乐思所具有的内在的巨大力度,都是它那激动人心的魅力所在,正也就是这些特点,使得这首协奏曲在作者生前就已广泛流传,欧美各国音乐会舞台时常有各种类型的钢琴家演奏它,作者也经常把它列入自己的交响音乐会曲目,多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的演出;到1878年,尼·鲁宾什坦终于也理解到这部作品的优点和价值,并出色地演奏它,从而也使这部作品更加牢固地确立它在音乐会舞台上的地位。 柴科夫斯基承继并发展了源自贝多芬的协奏曲交响化的进程,他使乐队在协奏曲中发挥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同生活或大自然等观感密切相关的形象的发展大都委托它,而关于个人的抒情因素则主要曲独奏乐器来体现;这两种力量相互策应,协同动作,从不削弱任何一方。柴科夫斯基采用古典协奏曲的三乐章结构:他让最交响化的第一乐章起主导作用,用它来确定整部作品的特点;至于第二乐章,乃是交响曲当中两个乐章——抒情的慢板乐章同诙谐曲乐章的有机结合;而最后乐章则为全曲作出同前面两个乐章相适应的、合乎逻辑的结论。 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形式写成,它的音乐光辉灿烂、富丽堂皇,色彩变化多端,丰富的想象力获得了充分的发挥,所有这些都是很多协奏曲所难匹比的。乐章从一长段引子开始,在这里,可以听到全乐队的四小节强奏,其中法国号的音响特别突出。接着,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用它那温暖的声音庄严地奏出这段引子的基本主题,钢琴用大量洪亮的和弦伴随着它。这个主题气息宽广,宏伟有力,充满着一种炫目的光辉,具有俄罗斯民歌旋律的特征,它是一支庄严壮丽的生活颂歌,是继贝多芬之后的另一首新的《欢乐颂》。与此同时,钢琴遍及它的整个音域的活动,它那来严厉有力的音响,矫健的步调,创造出一种情绪饱满而和谐的背景;钢琴在这里虽然只是处于陪衬主题的地位,但是,它充分发挥了作为一种独奏乐器的主导作用,即使在整个乐队的全奏中,它的音响依然十分清晰、嘹亮和雄浑有力。 像柴科夫斯基的一些交响曲主题结构一样,这个主题由于反复三次,有点像三段体曲式。这主题第一次在乐队中陈述之后,第二次改由独奏钢琴奏出,它的发展由于引进一些新的旋律素材,具有即兴演奏的意味,反映出一种悲壮的戏剧性,最后还用一小段华彩独奏的带点附点节奏的宏伟和弦伴随之下,更加光辉、更加紧张地复奏这一主题,并结束主题本身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段引子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它一直保持在D大调中,而且它的主题后来在整个协奏曲中从未再出现过,不过,这段引子一开始就创造出一种强有力的气息和宏伟的规模的感觉,它像一首序曲一样预示着随后的剧情内容,在这一方面,它同整个作品又是息息相通的。 从引子转到奏鸣曲本体之间的过渡,起先是在近乎寂静之中出现一个小休止,后来钢琴奏出一些断断续续的音型,宛如嗫嚅私评语一般,忽然,呈示部的第一主题呈现出来了。 这个主题原来作者在卡明卡村听到的乌克兰民间弹奏里拉的盲歌手所唱的一支哀怨的曲调,但是在这里它起了深刻的变化:柴科夫斯基并没有改变这支旋律的音调结构,只是把这支悠缓的叙事性曲调纳入一个出奇的节奏型,即在每一个三连音当中插进一个休止符的做法,从而把一个主要是抒情的形象变成飞也似地进行和精力充沛的诙谐形象,简直就无从认出它是直接从民间旋律转化出来的——柴科夫斯基发展主题的想象力和胆识,由此可见一斑。乐章的第二主题是这一乐章的抒性的中心,充满温暖而诚挚的感情,它包含有两支互为补充的旋律,同前面出现过的主题素材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支旋律是对幸福的向往,接着钢琴再加以复奏;第二支旋律同样温柔而抒情,但非常明朗,并没有丝毫困惑的神情,它那轻盈摇动的音型显然同第一支旋律同出一源。 乐章的发展部主要发展乐章的第二主题。在这里,这支温柔的“慰安之歌”有时变成英勇的号召,钢琴像急流一般的双八度的大段进行,加强了音乐的英雄性因素;有时它那忧郁的疑问式动机经过不断的模进发展而引入戏剧性高潮;乐队与钢琴之间的激烈竞争在开展着,主题的变化达到了不可复识的地步。最后,在再现部中,乐章的一些基本主题都有很大的变化,靠近乐章结束处的一大段华彩乐段,不但展示了钢琴演奏的卓越技巧,同时也为整个乐章的音乐的发展作出了总结,集中表达出这一乐章的意志力和激情的力量。抒情的静观突然为愤怒的爆发所驱散,戏剧性情绪的浪潮在急剧发展,但在后来又为一个新的抒情插句所替代。最后,尾声的音乐活力充沛,它以其急速奔驰的音流,辉煌地结束这“钢琴交响曲”的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是介乎前后两个乐章之间的一首抒情间奏曲,它的音乐怡神悦耳,具有温雅朴质的田园风味。乐章的基本主题是一支具有民歌气质的优美动听的旋律,体现了人对大自然形象的静观和省察,反映了人同大自然永远相亲的感情。这个主题在整个乐章中共反复六次——在乐章第一大段中由独奏长笛、钢琴、两个独奏大提琴和独奏双簧管轮流演奏四次;在最后一段主题重现时又由钢琴和双簧管复奏两次。这主题的反复有五次几乎一成不变,只有乐器音色的变换而已,还有,伴奏笔法每次都在变化:有时是旋律性的对位,有时使用柔和的切分和弦,有时钢琴的轻快的银铃般的和弦充当活跃的背景;主题只是在最后一次陈述时,它的旋律才有所变化。 这一乐章的曲式近似三段体结构,但是在第一大段基本主题的四次反复中,穿插进两个其他的主题(一个是在钢琴的不同音区中传递的诙谐性主题,另一个是在十六分音符的进行背景之上的法国号独奏),因此又具有回旋曲的一些特点。乐章中段是一首快速度的圆舞曲,取材于一首古老的法国民歌,它的旋律非常简朴、几乎近于原始,即由同一类型的动机不断反复构成。这时候弦乐器组演奏这支旋律,钢琴则在其上用一些轻松愉快的音调作为一种华丽而戏谑的伴奏;在这里,音乐的节奏和情绪都发生变化,同前一段恬静安适的音乐适成对比,具有奇幻飘渺的特点,好像闪现出对过去的明朗回忆一般。 最后乐章是一首欢乐的颂歌,是充满元气和生命力的表现,乐章中出现的一些形象,全都在同一个明朗、乐观的氛围中活动。这一乐章用回旋奏鸣曲形式写成,乐曲的基本主题在乐队奏出的一段简短的引子之后由独奏钢琴奏出,这个主题选自乌克兰民间的一首春季歌曲,其中同一个音型的三次反复,是很多乌克兰歌曲所共有的一个特点。 像第一乐章的乌克兰主题一样,柴科夫斯基也赋予这个主题全新的特点:他用断音奏法的枯干音响、和弦式的织体,以及像小伙子的踏步效果,借以强调表现出这一乐章的狂放活泼的舞蹈性特点和毅力。同这一主题相呼应,或者说,作为这个主题的补充,在乐队全奏中出现另一个节奏相同的新主题,但移到G大调上,它的效果就像继某些声部的歌唱之后,出现合唱的大声应和一样,音乐的进行生气勃勃,活力充沛,栩栩如生。接着,在一个简短的连接句之后,乐章的第二主题先后由小提琴和钢琴奏出。这个主题步调平稳、安详,开始时从进行中可以感到它的威力还有所抑制,只是在后来才把它所蕴藏的全部欢乐表达出来。 乐章的这两个主题,一个急速有力,充满无尽的表现力,另一个虽然比较平静,但逐渐也转换为胜利的步调,发展成为对生活的狂喜赞歌。这两个主题互相对比,互相补充,共同表达这终曲的明朗而乐观的基本思想。最后,尾声的音乐更是高潮迭现,其雄浑的气势,其亢奋的情绪,其辉煌的效果,都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钢琴协奏曲》在柴科夫斯基早期的大型作品中,是真正开朗的情绪和乐观主义的深刻体现,它称得上是十九世纪俄罗斯钢琴音乐的一个顶锋,也是上一世纪欧洲音乐艺术中最有天才的创作之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18 8:47:1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4-4-17 04:59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