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0054|回复: 52

歌剧知识——有兴趣了解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5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录 歌剧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star=4#157477 歌喜歌剧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 大歌剧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 正歌剧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 轻歌剧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 正歌剧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 音乐剧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 傀儡歌剧h 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 吟诵剧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 清唱剧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2&skin= 民族剧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2&skin= 巴罗克歌剧 (Baroque Opera)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4&skin= 古典主义歌剧 (Classical Opera)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5&skin= 浪漫主义歌剧 (Romantic Opera)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5&skin= 民族主义歌剧 (Nationalist Opera )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5&skin= 真实主义歌剧 (Verismo Opera)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5&skin= 印象主义歌剧 (Impressionistic Opera)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5&skin= 表现主义歌剧 (Expressionist Opera)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5&skin= 集成歌剧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2&skin= 独脚剧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3&skin= 西洋十大经典歌剧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5&skin= ---------------------------------------------------------------------------------------------------------------------- 二重唱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1&skin= 三重唱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2&skin= 四重唱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2&skin= 颂歌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2&skin= 宣叙调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3&skin= 咏叹调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3&skin= 谣唱曲(cavatina)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5&skin= 小抒情调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4&skin= 艺术歌曲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1&skin= 声乐套曲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5&skin= 女高音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3&skin= 次女高音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3&skin= 女中音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4&skin= 男高音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3&skin= 男中音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3&skin= 男低音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3&skin= 阉人歌手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4&skin= 假声男高音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6&skin= ---------------------------------------------------------------------------------------------------------------------- 男女人声的差异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2&skin= 人声与声部的划分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2&skin= 歌剧角色的音色配置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2&skin= 合唱在歌剧中的作用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0896&replyID=150499&star=3&skin= 怎样欣赏歌剧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1971 歌剧艺术之最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21995&star=#16146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3 13:57:1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4-5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名称: 喜歌剧 --------------------------------------------------------------------------------   喜歌剧又称“谐歌剧”,和正歌剧相对立的歌剧种类。盛行于十八世纪。题材取自日常生活,音乐风格轻快幽默。它包括这样一些常见的特点:表现人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具有喜剧因素,结尾往往是团圆或胜利,音乐轻快,用本民族语言等。喜歌剧主要流行在法国、意大利、德国等欧洲的主要国家。这些国家的喜歌剧有着不同的特色。   法国喜歌剧区别于其他国家特别是意大利喜歌剧的最明显的特点是,它用说白代替宣叙调,也就是说它是歌唱、说白、表演相结合的喜歌剧。此类歌剧中的演唱,咏叹调往往不是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而是采用浪漫曲、分节歌、舞蹈歌曲乃至讽刺歌曲及对白等表现世态风俗题材。   意大利喜歌剧与法国喜歌剧不同之处便是意大利喜歌剧的自身特色。它和法国喜歌剧的重要的区别在于,意大利喜歌剧的音乐是连续的,绝没有法国喜歌剧中的“说白”。这一差别后来演变为一场激烈的喜歌剧论战。事实上,意大利喜歌剧的实际表现比法国喜歌剧更成熟,也更具艺术魅力。   18世纪中叶前后,在德国兴起了一种新型的喜歌剧形式,称作歌唱剧。其形式也是歌唱与说白相结合的,内容并不全是喜剧性的,大部分的歌唱剧都以民间生活为题材,音乐风格简朴无华但有感染力。音调亦往往突出城市或乡村歌曲音调风格。歌曲、舞曲和夹白在演出中交替进行。   法国喜歌剧的起源:   法国的喜歌剧最早起源于民间庙会上的一种艺术形式。早在16世纪末,圣·日尔曼庙会剧院就出现了用流行歌曲曲调填词演唱的滑稽戏,人们把它看作是法国喜歌剧的雏形。1674年前后,一种用木偶表演的小型歌剧问世,并很快受到观众的喜爱。后来,由演员代替木偶登台,演出了有歌有舞具有喜剧或闹剧因素的音乐戏剧。由于它的内容通常对时事具有讽刺的意味,因此被叫做“讽刺歌剧”或“滑稽歌剧”。但这一表演形式遭到了吕利和法兰西歌剧院的反对。在他们的抗议下,宫廷下命令禁止这种歌剧进行演唱并对乐队规模实行限制。然而,木偶歌剧的支持者们却用一种特别的方式,那就是在演出时,舞台前竖立了一块巨大的牌子,用醒目大字写上剧中的歌词。因为曲调是人们都十分熟悉和亲切的流行歌曲,观众们很容易像演员一样,流利地演唱出这些歌曲。于是,台上的演员做着各种动作,台下的观众们用歌声为其伴唱,演出气氛格外热烈。这一对抗大约持续了30年,最终以官方的让步而结束。 1714年,由圣日尔曼广场和圣卢昂广场两个剧团联合组建了喜歌剧院。 1716年,它被获准可以同时拥有包括歌唱、舞蹈和器乐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并称之为“喜歌剧”。此后,喜歌剧风靡法国。   “喜歌剧论战”   1746年和1752年,意大利喜歌剧《女仆管家》在巴黎两度上演引起了“喜歌剧论战”的大辩论。这场论战的双方分别是法国大歌剧派和意大利喜歌剧派。论战的主题是意大利喜歌剧和法国大歌剧的孰优孰劣,论战的焦点是法国的大歌剧应不应该进行变革。对峙双方阵营壁垒,旗帜鲜明:一方是以路易十五和他的情妇蓬帕杜尔侯爵夫人为首贵族保守派支持吕利、拉莫等人的正歌剧,另一方由皇后玛利亚·列申斯卡率领卢梭、狄德罗、达朗贝尔等为首的百科全书派支持意大利喜歌剧。两派支持者都聚集在各自领袖的包厢周围,相互嘲笑辱骂,并为自己所喜爱的剧种叫好助威。剧场里充满了火药味,使每一场演出都演变为一场战役。在剧场之战难分胜负的情况下,法国大歌剧派推出了一部叫做《狄东与清晨》的新作品,并借助蓬帕杜尔夫人的威力大造声势,试图压倒《女仆管家》。但这部作品表现平平。   而支持意大利喜歌剧的作曲家卢梭亲自创作了一部田园风格的喜歌剧《乡村占卜师》(1752年),他把意大利喜歌剧的长处和法国庙会滑稽歌剧中的特点结合在一起,把歌唱和对白结合在一起,把舞蹈和哑剧结合在一起。证明自己的改革观点。这场论争,推动了法国早期喜歌剧的创作,形成了法国式喜歌剧的基本模式。   著名的法国喜歌作曲家:   早期法国喜歌剧的主要作家有让·克劳德·吉里耶(1667- 1737年),法国喜歌剧院的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具有庙会喜歌剧的特点;被认为是喜歌剧的创始人。   18世纪中叶国喜歌剧日趋成熟,喜歌剧院的作曲家有费里多尔(l726-1795年)。他先前是一名有成就的国际象棋大师,33岁后才转向喜歌剧的创作,他一共创作了11部喜歌剧,主要作品有《鞋匠勃莱士》(1759年)、《园丁和他的老爷》(1761年)、《马蹄铁匠》(1761年)、《巫师》(1764年)等,而 1765年根据英国作家菲尔丁原著改编的喜歌剧《汤姆·琼斯》是最优秀的一部。费里多尔喜歌剧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小人物常常有高尚的道德和出色的才智,而大人物则愚蠢狡诈,处在被嘲讽的地位;他的音乐形象十分戏剧化,构思新颖,善于描绘;因为他受德国音乐的影响较大,所以在运用乐队的交响乐表现手法独具匠心。   蒙西尼(1729-1817年),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法国喜歌剧作曲家。他的创作创意新颖,感情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和欣赏价值。蒙西尼的代表作有《冒失鬼的招认》(1759年)、《玫瑰花和可乐果》(1764年)、《逃兵》(1769年)、《美丽的阿尔塞纳》(1773年)等。蒙西尼喜歌剧的特点是,主题较为严肃,情节较为曲折,而喜剧性因素只是作为一种场景的衬托。这种喜歌剧被称为“严肃的喜歌剧”,并为以后的喜歌剧向抒情歌剧的转化做了有益的探索。   对法国喜歌剧的发展最具贡献的当数格雷特里(1741-1813年)。格雷特里是18世纪后期法国喜歌剧改革的主要代表,他出生在比利时的列日,在当地的教堂学习声乐、小提琴与和声。1768年,他接受伏尔泰的建议来到法国,并定居巴黎,直至去世。   格雷特里共创作了50多部音乐戏剧作品,其中大多数是喜歌剧。他的代表作品有《休伦人》(1768年)、《路西勒》(1769年)、《会说话的图画》(1769年)、《泽米尔和阿佐尔》(1771年)、《假魔术》(1775年)等,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他曾创作了《威廉·退尔》(1791年)和《共和国女代表》(1794年)等具有进步思想和革命人物的喜歌剧。格雷特里最成功的作品是1784年上演的《狮心王查理》。此剧以以旋律优美、富于戏剧性表情而著称。是18-19世纪之交“拯救”歌剧的先声。另外拉保德的《画童、情人和敌手》 (1758),和著名小提琴家加维尼的《未婚夫》(1760)、布莱士的《安奈特与吕班》(1762),也属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   19世纪法国许多城市建立了喜歌剧院更加强了喜剧的音乐气氛,相继出现了布瓦尔迪约(1775-1834)的《巴格达酋长》(1800)和《白衣夫人》(1825),奥柏的《魔鬼兄弟》(1830),唐尼采蒂的《军中女郎》 (1840)等作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法国喜歌剧中原有的喜剧因素越来越少,喜歌剧的发展日益趋向严肃化和抒情性,甚至带有感伤的色彩,但更多的是鼓舞士气、焕发精神、感染人心。这就为抒情歌剧的产生铺平了道路。   典型作品简介:   格雷特的歌剧《狮心王查理》(1784)《狮心王查理》剧情大意:理查王身边多年的歌手布隆代尔(Blondel),装成一个盲目卖唱人吟游四方,后来发现他的主人理查王已遭监禁。于是他借着业已被放逐的英国骑土和佛兰德的马格丽之助,使得理查越监逃逸。   奥柏的歌剧的《军中女郎》(1840)   《军中女郎》剧情大意:拿破仑二度率领法军入侵蒂罗尔,幼时即被拿破仑第21联队收养的玛丽,已经长大,并一直服务于军队后勤工作,有一天玛丽从悬崖失足而被青年农民托尼欧所救,因而两人萌生爱意。托尼欧毅然参军,后升为团长,希望与玛丽成婚。但玛丽的伯母伯爵夫人寻来,将失散的侄女接回巴黎,欲将玛丽嫁给年轻的公爵克拉根。这时团队冲来“救援自己的女儿”。玛丽用歌声唱出了对团队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伯爵夫人听后深受感动,终于同意她与托尼欧的婚姻。剧中玛丽所唱《我在军营中……》、《军中歌》,玛丽与托尼欧的二重唱《我心怀恳切热望》以及剧终前的大合唱均被称之为精典型歌曲久传不衰。 二、意大利喜歌剧(谐歌剧)   意大利喜歌剧是一种吟诵调中插入对话的意大利笑歌剧。笑歌剧是从正歌剧的“幕间插剧” (间奏曲)演进而来的。幕间插剧原是一幕短短的笑料,配上音乐。16世纪末期和17世纪早期,在意大利非常流行。笑歌剧主要采用日常生活中富有人情味或滑稽性的故事为脚本音乐中多为较简单而通俗的旋律和调子。曲式自由,只需少数人物在简单的布景里唱做。在表演技巧上运用散文式的歌词,节奏随语言而动,特别是绕口令式的宣叙调十分生动诙谐。终场时全体角色陆续登场,以重唱、小合唱造成高潮以赢得观众的赞美!   意大利喜歌剧的起源:   意大利喜歌剧在本国习惯称为“诙谐歌剧”,最早的尝试是17世纪上半叶马佐基等创作的《鹰》。60年代初,在佛罗伦萨成立了以演出喜歌剧为主的著名的“花园剧院”,由此喜歌剧开始脱胎于正歌剧幕间的喜剧性表演,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剧种。   意大利喜歌剧与法国喜歌剧不同之处便是意大利喜歌剧的自身特色。它和法国喜歌剧的重要的区别在于,意大利喜歌剧的音乐是连续的,绝没有法国喜歌剧中的“说白”。这一差别后来演变为一场激烈的喜歌剧论战。事实上,意大利喜歌剧的实际表现比法国喜歌剧更成熟,也更具艺术魅力。   意大利喜歌剧著名的作曲家:   意大利喜歌剧最著名的作曲家是乔瓦尼·巴莱斯塔·佩尔戈莱西(1710-1736年)。1733年8月28日,在那不勒斯上演他的正歌剧《傲慢的囚徒》时加上了一个幕间剧《女佣作主妇》,将机智聪明的女仆赛尔皮娜刻画得十分诙谐生动。此剧标志着意大利喜歌剧的诞生。《女佣作主妇》全剧只有男、女歌唱演员和不说话的角色共3人,用一个小型弦乐队伴奏;旋律轻松活泼,具有主调和声的特点,音乐动机十分丰富,几乎有多少情绪就有多少乐思,有的歌曲甚至就像顺口溜;剧情节生动,结构紧凑,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品。   在意大利,继佩尔戈莱西而起的作曲家还有尼古拉·皮吉尼(l728-1800年),他出身于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4-5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名称: 大歌剧 --------------------------------------------------------------------------------   大歌剧   大歌剧盛行于19世纪30年的法国。多意为规模宏大、排场豪华的歌剧,采用历史题材,具有史诗性,音乐风格华丽恢宏,常常插入芭蕾舞。   大歌剧体裁结构按照吕利、拉莫的抒情歌剧格式,一般都是带有序幕的五幕歌剧--虽然显得有些冗长,然而喜爱艺术的有闲阶级却乐此不疲。一直到古诺以至德彪西都在沿袭这一法国传统。所以,史诗般的结构与超长的长度也是大歌剧的特点。   1829年意大利杰出的作曲家罗西尼(1792-1868)的《威廉·退尔》和1830年法国作曲家奥柏 (1782 -1871)的作品《波尔蒂契的哑女》以及阿莱维(1799-1862)的《犹太女》(1835)等作品是大歌剧的催生者,为大歌剧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   大歌剧鼎盛期的代表人物有道德国作曲家罗梅耶贝尔(1791- 1864),他为巴黎的皇家音乐学院写的一些大歌剧作品,深受各地歌剧院的欢迎。他对剧场的各种效果非常熟悉,也知道如何满足听众的需要。他的《恶魔罗伯》(1831)风靡一时。   法国脚本作家斯克里布(1791-1861)也写了很多具有大场面的大歌剧脚本,大部分都被梅耶贝尔采用,如《恶魔罗伯》、《胡格诺教徒》和《先知》。值得一提的是:《非洲女》(1865)可谓大歌剧的代表作。《非洲女》剧情大意:某舰队长之女伊纳斯与航海家甘马相恋,但他的要她嫁给顾问官贝德罗。甘马率船队寻找通往印度的新航线,并带回印第安部落女酋长赛利卡和他的仆人尼鲁斯柯作为证明,却遭诬陷入冤狱。贝德罗趁机将赛利卡及伊纳斯挟带出海去寻宝。甘马出狱得知尼鲁斯柯企图破坏船只的阴谋,匆匆赶去救援,却不料被暗恋着他的赛利卡劫回部落。甘马伺机逃走寻找伊纳斯。赛利卡发现甘马离去而自杀。尼鲁斯柯也随之而死。长达6小时而情节曲折离奇、场景令人惊赞。这些作品融合了音乐、舞蹈、盛大的合唱场面,取材于17世纪欧洲宗教战争等历史事件。   在大歌剧创作方面,还有意大利的唐尼采第、贝利尼,法国的、柏辽兹、威尔第也在这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其他大歌剧的作品还有《西西里晚祷》,五幕歌剧,斯克里布与查夏尔·迪韦里埃合作编剧,威尔第谱曲,于1885年6月13日在巴黎首次公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4-5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名称: 正歌剧 --------------------------------------------------------------------------------   正歌剧   正歌剧 (opera seria)这名词常指17世纪或18世纪早期的意大利歌剧,或者相类似的歌剧。题材崇高,以神话人物、英雄骑士为主要角色、营造一种理想化了的纯美境界音乐风格崇高华丽、追求歌唱技巧的歌剧。   意大利歌剧正歌剧在1680年间渐渐定型。是一种严肃的歌剧,正歌剧一般有六七个角色,其中仅三个人物是主要的,即女高音、男高音和男中音,有时再加一个第二女高音。戏剧的结构也有一定的公式:全剧往往有三幕,每幕又可分数场。每场有二部分,第一部分是情节,第二部分是角色的内心活动。音乐基本上由宣叙调和咏叹调交替组成,咏叹调庄严精致,剧本采用意大利语。很少用合唱,重唱主要是二重唱。也不用芭蕾舞。每个人物都有咏叹调,重要角色常由阉人歌唱家演唱。采用三段式的返始咏叹调,   德国作曲家享德尔特堪称18世纪初正歌剧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40几部作品大多用意大利文写就,均取材于神话,著名的有《阿格丽品娜》(1709威尼斯首演)《尤利乌斯·恺撒在埃及》、《帖木而》(1724)、《罗德琳达》、(1725)、《阿尔辛娜》(1735)、《薛西斯》(1738)。到了莫扎特时代,正歌剧已走向没落。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曾以此种风格写过两部名作《伊多梅纽斯》(1781)和《狄托的仁慈》。其中《伊多梅纽斯》系根据希腊神话阿加曼农王的故事谱成。叙述克里特王伊多梅纽斯在特洛伊战争之后归来,要王子伊达曼特作为还愿的牺牲品奉献海神,王子对特洛伊公主伊丽亚忠贞不移的爱情,感动了海神从而成全这对情侣。这部歌剧中用了很多有伴奏的宣叙调增强了戏剧性。还有阉伶歌手精美绝伦的技巧征服了世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4-5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名称: 轻歌剧 --------------------------------------------------------------------------------   轻歌剧   轻歌剧源于喜歌剧和歌唱剧,因此它可以自由地运用对白。剧本题材通俗轻松,内容大多抒情。结构通常比较短小,大多为独幕剧形式。剧中除独唱、重唱、合唱外,还有说白。旋律流畅动听,配器色调鲜明,与正歌剧的严谨风格形成对比。   轻歌剧这一名称源自意大利文“operetta”,其原词意为“小型歌剧”,它是歌剧的缩小形式,因此,“operetta”又可译做“小歌剧”。在一般意义的“轻歌剧”,是指法国的轻歌剧和维也纳的轻歌剧,也把滑稽歌剧为轻歌剧。   意大利——轻歌剧的源头   早在1637年,意大利就已出现了轻歌剧,最早的一部轻歌剧作品是由意大利作曲家马佐基与马拉佐利创作的《让受苦的人得到幸福》。在意大利一般将轻歌剧称作“趣歌剧”。轻歌剧的真正样式是由佩尔戈莱西确立的。后来,趣歌剧传播到欧洲各地,对其他国家的轻歌剧产生与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英国轻歌剧   在19世纪初,英国作曲家毕肖普作的《米兰少女克拉莉》(1823)是轻歌剧的典型代表。由于歌曲《甜蜜的家》朗朗上口立刻传遍全世界。   法国轻歌剧:   法国轻歌剧的创始人是埃韦,他在这一领域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留下约有50部轻歌剧,然而轻歌剧中划时代的作品是1858奥芬巴赫创作了第俩部法国式轻歌剧《天国与地狱》和《地狱中的奥尔菲斯》(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上演后大获成功,深受欢迎,据说仅在巴黎就连续上演258天。此后他又相继写作了《美丽的海伦》(1864),《巴黎生涯》(1866),和《盖罗尔施泰因公爵夫人》(1867)等一系列轻歌剧。他的轻歌剧创作都很成功,其中《地狱中的奥尔菲斯》、《美丽的海伦》和《盖罗尔施泰因公爵夫人》(1867)、《拉·佩丽肖尔》(1868年) 等充满笑料和讽刺的作品。堪称是法国轻歌剧的经典。19世纪中叶作曲家奥芬巴赫最主要的成就是轻歌剧。他在20多年里创作了近100部轻歌剧,这些作品在巴黎盛极一时。开创了法国轻歌剧的先河,为了使轻歌剧的演出获得成功并得以推广,1855—1861年间,他亲自经营巴黎的趣歌剧院——“快活的巴黎人”剧院。   奥芬巴赫的轻歌剧音乐,对奥地利作曲家苏佩、约翰·施特劳斯,匈牙利的莱哈尔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奥地利轻歌剧:   奥地利作曲家苏佩(1819-1895)在1834—1894年间创作了31部轻歌剧,1846年创作了轻歌剧《诗人与农夫》、《黑桃皇后》;1865年创作了《美丽的加拉蒂亚》;1866年创作了《轻骑兵》;1876年创作了《法蒂尼察》。他的创作虽然受到奥芬巴赫的一定影响,又不乏有其自己的风格特点。他的作品曲调流畅明快,具有动听的维也纳音乐风格,在19世纪风靡一时,他的轻歌剧《诗人与农夫》的序曲以及不少轻歌剧的序曲,迄今依然流传颇广。但后来他最大的杰作《鲍加乔》,风靡了维也纳全城。   维也纳轻歌剧:   轻歌剧这一体裁,后来传播到了维也纳,并以维也纳为中心获得了很大发展。19世纪中叶,在被称为“小巴黎”的维也纳,也涌现出了一批轻歌剧作曲家,并由此而产生了维也纳轻歌剧。并在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的创作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他的创作别开生面   他把维也纳的轻歌剧和维也纳圆舞曲相结合,使得轻歌剧的音乐充满欢快、幽默的情绪,曲调优美,扣人心弦。   施特劳斯于1871年开始写作轻歌剧,施特劳斯在近30年中,共创作了16部轻歌剧,其中的《蝙蝠》(1874)和《吉卜赛男爵》是他轻歌剧的代表作品,开创了轻歌剧黄金时代。约翰·施特劳斯不仅享有“圆舞曲之王”的美称,他同时又是 19世纪末在维也纳最受欢迎的轻歌剧作曲家之一,   另外还有以写作《乞丐大学生》而知名的卡尔·米莱卡以及莱哈尔等人,后者的代表作品是《风流寡妇》。以上各家对维也纳轻歌剧的传统和发展均有所建树。   各国轻歌剧:   匈牙利作曲家莱哈尔(1870- 1948)定居维也纳期间的创作以轻歌剧而闻名,   1905年,莱哈尔创作了轻歌剧《风流寡妇》,这部轻歌剧在维也纳上演后,使他一举成名,   剧情取材于梅亚克的喜剧《随员》,叙述彭特威德罗公国大使杰达男爵为防止本国富孀汉娜·格拉瓦丽的财产流失国外,想让退役近卫骑兵丹尼罗追求她。实际上格拉瓦丽与丹尼罗本就是一对情侣。在经过一段恩恩怨怨的互相指责后,两人终又结成良缘。全剧有十六分曲,其中第二幕格拉瓦丽的唱段《维丽亚》最受群众喜爱。他一生共创作了近40部轻歌剧。他的轻歌剧重要作品还有《维也纳的妇女》 (1902年),《卢森堡伯爵》(1909年),《吉卜赛的爱情》(1910年),《蓝色的玛祖卡》(1920年),和《俄国皇太子》(1927年)以及《弗里德里克》(1928年)等。   此外英国作曲家沙利文的(1842—1900)《日本天皇》以及美国作曲家赫伯特(1859—1924)的《尼罗河奇才》、德可文(1859-1920)的《罗宾汉》等,都为轻歌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20世纪,轻歌剧又称为“音乐喜剧”(后简称为“音乐剧”)。它的演出方式往往比较富丽堂皇,但仍不失其主要风格。近年来,音乐剧艺术在美国得到高度洗练和发展,这些在罗杰斯与哈特69《老朋友乔伊》、勒纳与洛的《小伙子和洋娃娃》、科尔·波特的《吻我,凯特》以及伯恩斯坦的《西区的故事》等作品中,都得到了显著的体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4-5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名称: 音乐剧 --------------------------------------------------------------------------------   音乐剧   音乐剧就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   载入史册的音乐剧——《快乐的少女》   1893年曾经活跃一时的英国人琼斯完成了一部后来载入史册的音乐剧《快乐的少女》,在伦敦王子剧院首演时激起观众狂热反响。剧情故事生动连贯,舞蹈演员即是剧中人物,采用相关的舞蹈动作和话剧式的丑角说白,清晰叙述了这些演员如何千方百计跻身于贵族社会的故事。剧情、音乐、舞蹈、喜剧表演等诸多因素自然组合,令人耳目为之一新。这种初显形态的音乐戏剧,吸取了18世纪民谣歌剧和19世纪喜歌剧、轻歌剧的表现成分,融人古典舞、民间舞、话剧表演等多种因素,成为独具风采的新型舞台艺术门类。   百老汇音乐剧之父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音乐剧后来传播到美国,并在美国得到高度冶炼和发展。美国纽约的百老汇,视其为音乐剧中心,甚至将音乐剧统称为百老汇音乐剧。美国音乐剧的内容,偏重于谈情说爱及幽默风趣,音乐轻松愉快,演出方式往往比较富丽堂皇,但仍不失其主要风格。其典型代表人物科恩人称“百老汇音乐剧之父”。   科恩1885年1月诞生于纽约,年轻时曾在纽约音乐学院学习钢琴,1903年赴英国伦敦学习作曲,同时潜心研究轻歌剧、音乐喜剧的创作表演经验,并参加创作实践。自1904年起先后创作音乐剧50部,其中《演艺船》(1927)最为出众。   故事叙述了20世纪20年代密西西比河上一个在船上演出的流动剧院演员们在时代变迁和种族歧视的社会环境中悲欢离合的生活景象。船主安迪的女儿马格诺莉雅与游手好闲的青年拉威涅相爱,婚后生了一个女儿取名吉姆。一天,船主发现女婿拉威涅竟是赌棍,将其驱逐,吉姆随同离去。马格诺莉雅无奈在夜总会登台献艺,艰苦奋斗了21年,终于成为著名音乐喜剧明星,最后回到船上,挽救了日益衰败的演艺船,拉威涅和女儿吉姆也回到船上一家人终于团聚。剧情中加入了民间歌舞、爵士乐、查尔斯顿等清新歌舞,歌曲旋律深沉感人,以《老人河》最为著名。在演出中,美国黑人男低音歌唱家保尔·罗伯逊(1898—1976)饰船工乔一角,成功演唱苍劲、悲切的《老人河》使其扬名世界。   发展中百老汇音乐剧   20世纪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格什温的《开始奏乐》(1927年)、《疯狂的女郎》(1930年)、《我为你歌唱》(1931年)以及1935年创作的黑人民间音乐剧《波吉与贝丝》,其中的《我为你歌唱》因为剧中讽刺了美国总统选举中的弊病,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成为第一部获得“普利策奖”的音乐剧。   自20世纪20年代起,百老汇名家辈出,经典佳作频频登台,商业操作生意兴隆,持续铸造数十年的辉煌。百老汇音乐剧发展史上,除科恩、格什温兄弟等风云人物外,在40、50年代有过密切合作的作曲家罗杰斯和剧作家哈默斯坦也为音乐剧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他俩合作的《俄克拉荷马》于1943年3月在纽约圣詹姆斯剧院首演,获得空前成功。这是一部反映农村青年爱情生活的故事。其中女主人公劳芮做梦的场景,描写梦幻中与恋人克莱的绵绵情语——雇工加德与克莱斗殴,劳芮相阻——劳芮在加德追逐下奔跑、挣扎……最后从梦中惊醒。德蜜尔在这里巧妙运用双人舞、三人舞,与剧情和谐巧妙的结合,舞姿舞步做了民俗化、美国化的改革,以区别古典概念的芭蕾舞。《俄克拉荷马》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成功实践了多种要素的完美综合。此后,罗杰斯和哈默斯坦又合作完成了《旋转木马》、《南太平洋》、《国王与我》。还有一部中国观众十分熟悉的音乐剧。这就是《音乐之声》。这部音乐剧后来被搬上了银幕,作品中的许多歌曲,可谓脍炙人口,流传甚广。   50、60年代是百老汇音乐剧的全盛时期,在强化歌唱、舞蹈、表演、剧情的有机综合功能方面又作了一系列大胆革新。精湛的专业化创作技巧和美国作风的音乐舞蹈汇成浑然一体,将音乐剧的艺术品位和演员的多能性表演艺术提升到新的境界。1957年9月16日,由普林斯制作、伯恩斯坦作曲、劳伦茨编剧、桑岱姆作词、罗宾斯导演的《西城故事》在百老汇首演,标志着音乐剧艺术最佳发展阶段的开始。此剧1961年拍成电影,荣获十项奥斯卡奖。作品从莎士比亚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获得灵感,地点从维罗那古城变为现代曼哈顿西区,人物关系由原剧两个世代宿怨的贵族家族移植为落后、贫穷的移民集聚地的两个青年团伙争夺地盘的恶斗,男女主人公托尼和玛丽亚分属一个群体,最后以悲剧告终。该剧融会复杂的爵士节奏和富于冲击力的音响律动,歌曲音调着重深入揭示人物内心情感,将音乐完全置于剧情之中。虽为爵士流行风,却不追求听觉的效果,给了观众以细细咀嚼回味的余地。剧中歌曲《玛丽亚》、《今晚》、《阿美利加》等韵味十足,百听不厌。   继《西城故事》之后,百老汇陆续推出一些风格迥异的音乐剧,《吉卜赛》(1959)、《音乐之声》(1959)、《卡米洛特》(1960)、《您好,多莉》(1963)、《屋顶上的小提琴》(1964)、《滑稽女郎》(1964)、《油脂仔》(1972)、《平步青云》(1975)、《芝加哥》(1976)、《安妮》(1977)、《第42街》(1980)以及红极90年代的《美女与野兽》、《狮子王》、《化身博士》《为你疯狂》以及心理剧《化身博士》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其中不少作品从纽约到世界,从舞台到屏幕,展示了音乐剧这一独特艺术品种的千姿百态。   伦敦西区的《奥立弗》“挑战”百老汇   自60年代起,伦敦西区的音乐剧创作表演正急起直追,不时发起向百老汇的冲锋进军,“音乐剧中心”百老汇受到严峻的和强烈的震撼。   1960年6月由巴特根据狄更斯的小说《孤星泪》(即《雾都孤儿》)编剧作词作曲的《奥立弗》首演于伦敦。1963年进入百老汇舞台,荣获两项托尼奖。该剧没有舞蹈场面,将创作重点放在戏剧表演、各种形式的演唱和舞台布景的创新上,采用并行转台展现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社会图景,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对奥立弗的悲惨命运给予深深的同情。也正是在60年代,伦敦剧坛升起了一颗作曲新星,那就是安德鲁·洛依德·韦伯。他具有扎实的古典音乐根基,擅长于钢琴、小提琴等乐器演奏,对新潮流行音乐和音乐剧情有独钟。1967年他与词作家蒂姆·莱斯(1944)合作《约瑟夫和神奇彩衣》,此剧1981年在百老汇连演800多场,1982年获包括音乐在内的托尼奖多项提名。1971年10月他们合作的摇滚音乐剧《耶稣基督巨星》在百老汇首演,此剧取材于圣经故事灵感来自于霍尔本的油画《墓中死基督》,通过对以基督与犹大为中心的复杂人物关系折射当代社会普遍的人性命题,寓以深刻的哲理意味。1978年6月他们的又一部摇滚音乐剧《艾维塔》在伦敦隆重上演,故事取材于阿根廷前总统庇隆第二任夫人艾维塔的生活事迹翌年9月在百老汇连演1560多场,荣获7项托尼奖和纽约戏剧评论界最佳音乐奖。以上两部摇滚音乐剧为了使观众深入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调动了旁白演唱的形式,《艾维塔》中演唱的摇滚歌曲《如此一个竞技场》、《金钱滚滚来》有力地推动着情节发展,而且又十分动听。这部音乐剧中还有一首并非摇滚的主题歌《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以其楚楚动人的旋律而风靡全世界。他的惊世巨作《猫》1981年5月在伦敦首演轰动了百老汇。此后又创作了以舞蹈精彩绝伦而著称的《星光快车》、《剧院幽灵》(1986)和90年代荣获8项托尼奖的《日落大道》等传世名剧。   20世纪80、90年代称雄世界音乐剧坛的伦敦西区,除了韦伯,还有作曲家勋伯格(1944~)和著名制作人卡麦隆·麦金托什(1946— )。他们的配合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麦金托什是一位聪明的艺术经营者,用高质量艺术作品赢得千千万万的观众。他与韦伯合作的《猫》、《歌剧院的幽灵》,与勋伯格合作的《悲惨世界》、《西贡小姐》,以及重新制作的许多经典剧目都为世人所瞩目。   世界经典音乐剧——《悲惨世界》   根据法国19世纪雨果的经典小说《悲惨世界》改编的同名音乐剧是麦金托什制作的四大名剧之一。由阿兰·鲍伯利作词,勋伯格作曲,特里沃·南与约翰·凯德合作编剧、导演。此剧最早是1980年巴黎演出的法语版本,麦金托什为其音乐所激动,决定重新制作,由芬顿将法语歌词译成英语,并请诗人赫伯特·克莱茨梅对歌词重新修改加工,成为通行的英语版本。继1985年10月在伦敦首演、1987年3月在百老汇隆重推出以来,至今已在33国家、200多个城市用21种不同语言演出过 54种制作版本, 该剧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50多个重要国际奖项。   2002年6月22日美国国家巡演团在中国上海持续演出22场。上海大剧院的演出广告用大字写道:“《悲惨世界》,创造历史,首部中国上演的百老汇音乐剧。百老汇巨星康姆·威尔金森专程加盟,再度诠释冉·阿让。美国国家巡演团倾情演绎,上海大剧院震撼巨献。”国内外观众纷至沓来,大剧院门票告罄,剧场内掌声雷动,此次演出成为上海文化生活的一大盛事。《悲惨世界》以逃亡的冉·阿让与警探沙威周旋,终其一生逃避追捕迫害的故事为主线,多侧面表现冉·阿让舍己救人,给予苦难中的人们以同情和关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史诗般地反映了19世纪法国三十年动荡历程中人间的悲欢离合和人民大众英勇抗争的业绩。   《悲惨世界》这部音乐剧贵在写实,实在难得。其流动的舞台、巨大的转盘、丰富的场景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4-5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傀儡歌剧 --------------------------------------------------------------------------------   傀儡歌剧   这种木偶歌剧,始于17世纪的佛罗伦萨,第一部傀儡歌剧是由阿恰姚利制作、梅拉尼和斯特拉代拉担任音乐指导的《游乐》。   1713年,伦敦一女修道院花园拱廊前址,建有木偶戏院,这里不仅演傀儡戏,同时也演其他各种歌剧,另外在维也纳也有一家露天的傀儡戏院。在艾斯特哈基王子的王宫里一间傀儡戏院,装备齐全,海顿曾为这个王室剧院写过《戈特拉特》一剧,该剧实为他的歌剧《菲勒蒙与包西斯》的序剧。后来他还写作了三个傀儡歌剧,遗憾的是现在都荡然无存了。   后来欧洲各地又在大事兴建傀儡歌剧院,如巴黎的吉尼奥尔剧院、罗马的小剧院、德国的萨尔斯堡傀儡剧院、瑞士的傀儡剧院。   现代作曲家如卡斯泰尔诺沃——泰代斯科、法雅、卢阿尔第、雷斯皮吉等人,也都写了一些傀儡歌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4-5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重唱 --------------------------------------------------------------------------------   二重唱   二重唱是音乐名词,是同等重要的二人唱不论有无伴奏,都称作二重唱。从演出形式上分有:声乐二重唱(即供两人歌唱的咏叹调)或一般性的歌曲,通常皆有乐器伴奏。前者为歌剧中的重要部分,特别是“爱情二重唱”,在歌剧中经常采用。歌剧以外的二重唱,可于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门德尔松等作家的作品中见到。早期无伴奏的二重唱,是16世纪称为“比契尼恩”的二重唱。17世纪的室内二重唱,皆有伴奏,它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教育意义,那是更高级、典雅的音乐。   二重唱的种类:即有同声二重唱(包括男声二重唱、女声二重)唱和混声二重唱。   男声二重唱   同音色的二重唱可以表现对立,特别是男声二重唱,19世纪的歌剧舞台上甚至把“决斗二重唱”作为一种特定的类型。   例如《奥赛罗》第二幕的终场是奥赛罗和亚戈的“复仇”二重唱,作曲家让雅戈的旋律像固定低音那样顽固地坚持,在他的挑唆下,奥赛罗的情绪被激怒到了顶点。   还有柴科夫斯基在《奥涅金》第二幕第二场中的奥涅金和好朋友连斯基,为一点小事决斗,他们唱同一支旋律,但各人旋律的进入时间不同,音程也不同,更好地表现了对立的情绪。   歌词大意:仇敌!仇敌!我们从前可有难解的怨仇?难道我们不曾欢乐在一起,彼此那样情投意合?可现在默默站在这里,像是世代的敌手,准备冷酷地把对方杀死。啊,在鲜血未染以前难道就不能再和好,难道就不能友善地分手?不!不!这是男高音和男中音构成的重唱。   在比才的歌剧《卡门》第三幕中斗牛士埃斯卡米洛与霍塞的二重唱也是一段决斗二重唱。   威尔第《唐·卡洛》第四幕第一场中国王菲利普与宗教裁判长的冲突虽然不是你死我活的拼争,但其本质仍然是角色之间强烈的对峙,也可列入这一类。这是两个男低音的重唱。   女声二重唱   无论歌剧剧目的剧情有千种万种,二重唱表现的内容不外乎两种:情绪的统一或是对立。作为最典型的情绪为融合型,以同音色的结合最有效果,女声二重唱比男声二重唱更为多见。这类大抵是和情节关系不大的谣唱性重唱,因此较多地出现在某一场开始部分。如柴科夫斯基《叶甫盖尼·奥涅金》第一幕的姐妹二重唱等。   德立勃的《拉克美》第一幕有一段女声二重唱《来吧,马莉卡》。   拉克美和女仆马莉卡一边唱着优美的歌,一边走向小河,坐船采莲去。这是一段女高音和女中音的重唱。   拉克美:来吧,马莉卡,葡萄树开着灿烂的花,沿着圣洁小溪它把芳影投下,到处是一片静谧,松林间鸟鸣带来生机勃发。马莉卡:此刻我们凝眸微笑,在这幸福一瞬间,不用担心被骗,你的心虽然紧闭,拉克美,但我读出它的诗篇。合:树叶覆盖着苍天,白茉莉向红玫瑰请安。在河边的花坛上,欢乐洋溢在晨风间。来吧,让我们参加它们的聚会,慢慢地滑翔,顺着潮流漂浮,把涟漪击碎看闪烁河水,无心地划桨,泉水也安睡。   还有女中音与女高音之间的争风吃醋,彭奇埃利的歌剧《乔康达》第二幕中劳拉和乔康达的二重唱《我在这里等待》,一曲终了便杀将起来。   《阿伊达》第二幕第一场安涅丽丝与阿伊达的二重唱可谓是一场“文斗”,虽然它经常被庆祝胜利的欢呼声打断。埃及公主用计使阿伊达露出了对达梅斯的真情,安涅丽丝要让阿伊达明白,一个女奴是不配作她的情敌的。   最有趣是贝利尼《诺尔玛》第二幕第一场中阿达尔吉萨与诺尔玛的二重唱《看,诺尔玛》。两个爱着罗马将军的高卢女子相遇,理应有一曲互相仇恨的唱段,不料却是一段化干戈为玉帛的重唱。   另外,理查·施特劳斯的《玫瑰骑士》第一幕有一段爱情二重唱是非常有趣的,因为剧中的男角奥克塔文伯爵,即玫瑰骑士,是个十七岁的大男孩,由第二女高音饰演,因此他和公爵夫人偷情的二重唱,就成了同声的爱情二重唱。   混声二重唱   混声二重唱是男女声部之间的组合,除了音色方面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之外,在内容上也可能有着更为戏剧性的因素,因为那可能发生在父女的、母子的、以及各种关系的男女角色之间。例如威尔第《游吟诗人》第二幕第一场阿珠丽奇和曼利可这对互不知真情的母子二重唱。   而二重唱形式中最动人的莫过于男女声的爱情二重唱了。在这一形式中既有音色的对比,又有感情的抒发,几乎每一部歌剧都有“爱情二重唱”,它是作曲家刻意展示的重要段落。   例如歌剧《茶花女》中每一场都有动听的男女二重唱。下面介绍的是终幕阿尔弗雷德赶来看望病危的薇奥丽塔时两人的重唱:“让我们离开这万恶的世界,这里充满了痛苦和悲伤,我们要走向那遥远的地方,去迎接快乐和幸福。命运在那里向我们微笑,把痛苦和悲伤永远忘记……”   还有莫扎特在他的歌剧《女人心》中对重唱又有了特殊的设计,他让两对情人以平行三、六度进行重唱或模仿,在这种完全亲和的音程运动中,两个声部融为一体,旋律的性格也随之磨平了个性而倾向一般性。也许莫扎特认为,这两位女子的表现才是女人的共性呢!   二重唱的结构方式   (1)音色变奏   简单的歌曲型二重唱是音色变奏,即同一旋律由不同音色各唱一次,然后再以结合的音色唱一次。在歌剧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魔笛》第一幕第二场中帕帕基诺和帕米娜的二重唱、唐尼采蒂《拉美莫尔的露契亚》中第一幕第二场《乘着微风上》等等,都是同一旋律男女声轮流演唱一次,然后是平行三、六度进行。   古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幕第一场,罗密欧与朱丽叶初识时唱了一句歌谣式的乐句,在朱丽叶重复了一次之后,罗密欧又用同样的旋律表示他与朱丽叶心心相印,最后这对主人公以平行六度的二声部重唱结束了这段音乐。   有时由于音域的差距,也可用不同的音色在不同的调性上演唱。例如歌剧《弄臣》第二幕结束的二重唱就是这样的例子,弄臣和他女儿先是同唱一样的旋律,最后在平行进行。   莫扎特把他《唐·璜》中像这样类型结构的第七分曲《把你的手给我》称作“小二重唱”。花花公子乔凡尼请求农村姑娘采琳娜到他的城堡去,最初她心存戒备,装饰性的音调表示着她的内心犹豫不决,两个声部合唱的段落中有时分有时合,但最后终被说服,两声部相合演唱。肖邦非常喜欢这一段,因此以它做主题写了一首变奏曲。   (2)多段综合   在浪漫主义的早期作品中这一类型的二重唱几乎都有宣叙调作引子,然后在慢板一快板的基础上把快板部分扩充。当乐段的长度和难度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时,就构成了大二重唱。例如《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中大二重唱占了整个第二幕。普契尼的《波希米亚人》第一幕、威尔第《假面舞会》等也都有同样的表现。   《蝴蝶夫人》第一幕巧巧桑与平克尔顿的“爱情二重唱”是普契尼歌剧中结构最复杂的一首二重唱。它由四大段组成。第一段是个三段体结构,第二段与第一段相同,第三段是多主题的拱形结构,在这段中出现了许多动机,最后一段是巧巧桑初次上场的主题。这段二重唱以A大调为中心,但却结束在F大调,以六和弦结束。   第一段是建立在A大调上的安静的小行板。开始是这样的:“夜色已降临,多么美丽的夜晚,我们在一起……”   第二段为缓慢的行板,由A大调转中段F大调,再现时回到A大调,下面是由平克尔顿开始的饱满柔和的歌声:“亲爱的,你的眼睛里闪着光辉,使我入迷……”中段是庄重而宁静的行板,速度稍快些,复又回到开始的A大调音调。   第三段为多主题的拱形结构,其中还含有许多动机。由平克尔顿演唱,此为A大调:“亲爱的姑娘,请你不要这样……”   巧巧桑接唱回,稍快的行板,转入D大调:“请听,我亲爱的,当一见你,话儿多么甜蜜……”   这段唱逐渐又转向降D大调,巧巧桑唱道:“你是这样的健壮,你的话语是这样的迷人,你的笑声是那么的爽朗”。经过一段过门进入另一行板层次,速度、力度也富于变化,曲调由降E大调转为降B大调—降C大调,然后在A大调上二声部重唱:   “亲爱的,你爱我吧!请不要让我悲伤……”   最后的第四段为行板,把巧巧桑与平克尔顿的爱情二重唱推向高潮,音调中含有巧巧桑初次出场时的主题。调性布局为A—降A—F。歌词大意:多么迷人的夜晚,来吧,它深深地把我们拥抱……“   这多段综合结构的爱情二重唱以A大调为中心,最后在F大调的主和弦上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4-5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名称: 吟诵剧 --------------------------------------------------------------------------------   吟诵剧   “吟诵剧”这名词含有两种意思:(1)指歌剧其中一段或一景,当歌唱者吟唱时,由管弦乐队作适当的伴奏。如贝多芬的《费黛里奥》歌剧中掘墓一景;韦伯的《自由射手》歌剧中枪弹飞舞一景;(2)指歌剧的另一形式而言,即歌剧中的歌词全部由言语道出,而非歌唱,不过仍有管弦乐队伴奏。此种形式的歌剧,乃由班巴于18世纪慢慢研究演进而得。其最热衷的实行者为费比希,他曾写了一种三联剧《希波达米亚》以实现将诗和音乐更紧密连结的理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4-5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名称: 艺术歌曲 --------------------------------------------------------------------------------   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这一名词,来自16世纪有德文歌词的复音音乐,而它真正起源于19世纪德国。开始时,它的歌曲仍属于传统风格, 1814年一首《纺织姑娘格雷卿》(Gretchen am Spinnrade)问世后,使音乐的艺术从心灵直觉表露出来,诞生了歌曲新的纪元。   1815年舒伯特(P.Schubert)的800多首艺术歌曲,如《魔王》(Erlkonig)、《听听云雀》(Hark,hark The Lark)、《流浪者的夜歌》(Wandere's Nachtlied)、《美丽的磨坊女》(Die Schone Mullerin)、《冬之旅》(Winterreise)等杰作,创造了艺术歌曲的先锋与典范。   “艺术歌曲”的特点是一首短小精致的独唱曲。歌词多为名家手笔,经作曲家匠心制谱并配伴奏。其伴奏也有独立演奏的价值,曲式自由。以适合歌词的要求为原则,惟仍用二段曲式者居多,故二段曲式又称歌曲形式。从事艺术歌曲作家,除舒伯特外,尚有舒曼(R.Schumann)、布拉姆斯(J.Brahms)、沃尔夫(Hugo Wolf)、弗朗茨(R.Franz)、马勒(Mahler)、理查·施特劳斯 (R.Strauss)、普菲茨纳(H.Plitzner)、雷格尔(M.Reger)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4-4-25 06:42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