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691|回复: 2

中国狂欢节――元宵话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4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狂欢节――元宵话俗   今天的人们对过节已失去兴味了,多半是电视闹的。时下“综艺节目”盛行,几个演艺人士在那里嘻嘻哈哈,花样翻新,电视机前的人也干着急,跟着傻乐。这充其量不过是“围观”,和大街上看耍猴相差无几。   欧美例有“狂欢节”(Good Year),又称“嘉年华”,其特点是户外歌舞,通宵达旦,尤以化装表演游行最为著称。罗杰·穆尔主演的一部007片,就选择了最富盛名的巴西里约热内卢狂欢节为背景,异域风情加惊险情节,风靡了世界。   要说中国式的“狂欢节”,无论形式和内涵,与西俗最接近的当数“元宵节”。据隋代御史柳彧奏章描述:   “……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带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以秽嫚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内外共观,曾不相避。高棚跨路,广幕陵云。玄服靓装,车马填噎。肴醑肆陈,丝竹繁会。竭赀破产,竞此一时。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隋书·柳彧传》)    这种奇特的景象和欢乐的气氛,是四时节庆里仅见的。如果说过年更多是家庭或家族的节日,那么元宵节就纯粹是一个社交的节日,也把“过年”的节日气氛推向了顶点。 一,金吾不禁   元宵节不同寻常的节俗中,第一便是“金吾不禁”。唐人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诗说:“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金吾之禁”原指中国古代城市里的宵禁制度极严,尤其是京师,每天晚上鼓楼上“醮鼓三通”以后,一律禁止通行,由手执棍棒的禁卫把守(汉代称“执金吾”),城门也关上了,要第二天钟楼的钟声响起来后,才恢复通行,所以有“晨钟暮鼓”之说。办理公务的人得持有特别的通行证,例如腰牌一类的东西,才准予出入。这类证件往往控制得很严,甚至直接出自宫廷。京戏《四郎探母》演杨延辉失陷番邦,“八月十五月光明”时思念老母,还是铁镜公主替他盗来证件,方才出城。更有名的例子是孟尝君“窃符救赵”中,先利用门客中“狗盗”之徒窃得兵符,“鸡鸣”之徒哄开城门的故事。一年四季,天天如此。但隋代一律放灯三日,称为“放夜”,元宵节前后这三天“金吾不禁”,不光平民百姓可以任意穿行,连平常“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姑娘小媳妇,也三五成群,邀约着出来看灯了。这也有个名目,叫做“与民同乐”。   唐朝崔知贤《上元夜效小庾体》诗云:“今夜起城闉,结伴戏芳春。鼓声撩乱动,风光触处新。月下多游骑,灯前饶看人。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旦晨。”又点出一个副主题,叫“看人”。最热心的大概是妇女,在家里拘束了一年,兴头特高,虽高门大户人家也不能免。据说“司马温公(光)洛阳闲居。时上元节,夫人欲出看灯,公曰:‘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曰:‘兼欲看游人。’公曰:‘某是鬼邪?’”(吕居仁《轩渠录》)就表现出不同的心态。象宋词里的“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还有辛弃疾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吟吟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等,都把元宵观灯时微妙心理感受传达出来,其实不是在观灯,而是在看人。   正因为如此,元宵花灯便引出了无数风流故事来。有一个“破镜重圆”的故事,说陈后主之妹乐昌公主与驸马徐德言因战乱失散多年,分别时破镜各执其半,以为日后相认之凭。后来果然在元宵之夜重逢。当然这种场合里,也免不了发生“恶棍行凶,坑蒙拐骗;侠士仗义,扶危济困”,“恶公子寻欢元宵 众英雄大闹花灯”一类英雄传奇来。象《说唐》、《薛刚反唐》、《水浒传》等小说戏曲中,就一再编演出这类故事,也算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情节”吧。   妇女们既然可以在这几天招摇过市,就不能不修饰一新。这一点前人记叙甚多,如《余氏辨林》:“今京师凡孟春之月,儿女多剪彩为花或草虫之类插首,曰‘闹嚷嚷’,即古所谓‘闹装’也。‘嚷’与‘装’音相近,故讹也。唐白乐天诗:‘贵主冠浮动,亲王辔闹装。’是已。”高任重《琐谈》:“燕地上元节用马金纸剪成飞蛾,以猪鬃尖分披,片纸贴之。或五或七,下缚一处,以针作柄,妇女戴之,名曰‘闹娥儿’。此古之遗俗也。”   又《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正月“是月也,女妇闲,手五丸,且掷且拾且承,曰‘抓子儿’。丸用象木银砾为之,竞以轻捷。八日至十八日,集东华门外。曰‘灯市’。贵贱相遝,贫富相易贸,人物齐矣。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至城各门,手暗触丁,谓男子样,曰‘摸钉儿’。”   吴江周用《走百病行》:“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姥姥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俗言此月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    蔡士吉《元宵曲》:“郎莫看灯去走桥,白绫衫氅撒娇娇。走来儿怕双纤趾,不走儿愁一捻腰。 姨儿妗子此门谁?问者前门佯不知。笼手出门心暗喜,郎边不说得钉儿。”   公鼒《都城元宵曲》:“灯市东头近狭邪,翠屏珠箔玉人家。歌郎莫唱迎春曲,倭堕傍边插杏花。  白帢裁衫玉满头,短(矢+詹)髽髻学苏州。又传新样江南曲,纵是愁人不解愁。”   这都是明清时的盛况了。综上记叙,妇女们头饰光鲜,插以金玉或绢花,衣着白衣,都是精心打扮的结果,颇有夸示于众的心理。所谓正阳门摸钉,无非取“阳”、“钉”之谐音,谓得阳气而生男丁也。但既然“姨姨姥姥领小姑”,不能生育者跟着起哄,也是有的。今人看来,其实不过是必须出门,看人人看的“正当理由”而已。   无论是隋代“以秽嫚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还是唐代“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都表示着这是一个特殊开放的节日。有记载说,“金元时,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虽窃至妻女,不加罪。”这就比“金吾不禁”更进了一步,也算“中国特色狂欢节”的一个插曲吧。   元宵还是孩子们心向往之的日子。官方既然“金吾不禁”,父母拘束自然也宽松了许多,不仅有压岁钱,说错话也“童言无忌”。最开心的事,是可以玩儿的户外游戏花样特别的多。比如“小儿共以绳系一儿腰,牵焉,相距寻丈,迭以不意中拳以去之,曰‘打鬼’。不得为系者儿所执,执者哄然共捉代系,曰‘替鬼’。更系更击,终日击不为代,则佻巧矣。又绳以为城,二儿帕蒙以摸,一儿执敲城中,辄敲一声而辄易其地以误之,为摸者得,则蒙执敲儿,曰‘摸虾儿’。”   前一种游戏现今不多见了,后一种时或有之。另一种是女孩子们的游戏: “望前后夜,妇女束草人,纸粉面,首帕衫裙,号称‘姑娘’,两童女掖之,祀以马粪,打鼓歌《马粪芗》歌,三祝,神则跃跃,拜不已者休,倒不起乃咎也。”   这大概是祭赛“紫姑神”的遗风。这是古老的民俗,据《荆楚岁时纪》,紫姑本为人妾,但是大老婆不容,不堪折磨,在正月十五日死去。上帝命为“厕神”,旧俗在厕边、猪栏迎之。李商隐曾有诗说:“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正月十五夜闻京师有灯恨不得观》)这也是女孩儿占卜自己未来命运的一种方式吧。     有形无声,终究不算热闹,于是有锣鼓喧天。“童子捶鼓,傍夕向晓,曰‘太平鼓’。二童子引索略地,如白光轮,一童子跳光中,曰‘跳白索’。” 《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亦云:“(元宵节期间)击太平鼓无昏晓,跳百索无稚壮,戴面具耍大头和尚。聚观无男女。有以诗隐物,幌于寺观壁者,曰‘商灯’。立想而漫射之,无灵蠢。”   “跳百索”即今所谓“跳绳”,寓健身于游戏之中,近年美国重新风行,不知何时传回中土,再成时髦。“戴面具耍大头和尚”至今犹是“闹元宵”之必备节目,我疑心这也是源于古时的“乡傩”。   《论语·乡党》云,“乡人傩”是“在前岁一日,击鼓驱瘟疫之鬼”,《吕氏春秋》说∶“腊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可见击鼓是先秦巫术的一种,类似后代放鞭炮,用巨大的声响来吓走野兽和敌人。也是“傩仪”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道具。这是从更早时代先民们在穴居时代和狩猎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从驱赶看得见的野兽,转而用于对付看不见的鬼祟的。《后汉书·礼仪志》载,东汉时的宫廷的傩仪需要十到十二岁的“黄门子弟”一百二十名,称为“辰子”,他们戴大红头帻,穿皂青衣,手持大兆鼓,随着扮演方相氏(即驱疫辟邪之主神)的人追逐着“十二兽”狂舞乱叫,把恶鬼赶出去。南北朝时驱傩发展成为一种盛大的仪式,南齐时“辰子”已达二百四十人,其中半数穿红挎,执鞭角。北魏高宗和平三年(462年),将“大傩”改为“耀兵示武”,以两军对阵,南边步军,北面骑兵,各以击钟鸣金节制两军的队形变化和攻击防守,“自后踵以为常”,这就使仪式带有对抗性质了。直到今天春节山西各地“闹社火”时还看得见几支锣鼓队竞相比赛的场景,亚运会开幕式的团体操表演中,来自那里的“威风锣鼓”充满阳刚之美,他们的动作挥洒粗犷,整齐画一,而神态眉目间洋溢着的自信乐观,更把三晋子弟的精神风貌展示无遗,给观众和各国来宾留下深刻印象。大概就是这种仪式的遗风吧。   中国的节日一般自西汉形成,到盛唐时已由祭神为主,改变为以娱人为主了。而据宋代《东京梦华录》记叙,进入腊月后“即有贫者三五人为一火,装妇人神鬼,敲锣击鼓,巡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祟之道也。”这就是说,民间也出现了这类半专业化的锣鼓艺人,将锣鼓伎艺作为一种谋生赚钱的手段了。锣鼓艺术在竞争中得到发展,对后世戏曲、杂技以及其他曲艺中锣鼓的运用起了推波助澜之功用。 还有一种游戏叫“转黄河”,《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正月)十一日至十六日,乡村人缚秫秸作棚,周悬杂灯,地广二亩,门径曲黠,藏三、四里,入者误不得径,即久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4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77,明晚的狂欢准备好了吗?我可是一个人喔55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2-4 1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长了,晕! 元宵节对于年轻男女尤其是女子,实质就是一个借看花灯出行寻觅情人的机会,只要被一男子(长得比家里的佣人稍好一点即可)“拾到”手绢什么的,又或是碰了下手,呵呵,就是他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4-4-28 03:13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