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708|回复: 1

品乐-1-6   森林——兼谈情景交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23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十九世纪以来的欧洲音乐中,作曲家也都热衷于描写森林。他们歌颂大自然时,要刻划绿色的海洋——森林;表达爱国主义的热情时,要赞美祖国大地的绿色外衣——森林;表现神话题材时,则描写神秘莫测、兽怪出没的场所——森林;甚至,抒发作曲家个人主观世界的豪情壮志时,也会描写诗情画意的象征——森林。 作曲家这样喜欢森林,那么,他们又是怎样用音乐来表现森林的呢? 从艺术表现来说,艺术作品反映生活,总有造型的一面,表现的一面。艺术家在表现对象的外部形象时,如果不是自然主义地机械复制,或多或少总要体现人的主观感受,如在美术中,要求“形神兼备”就是这个道理。与此相反,艺术家在表现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时,为了使人的感情不至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或多或少总要描绘对象的外部形象,在音乐中要求“情景交融”也是这个原因。 当然,在音乐中情和景的关系,两者并不是平分秋色、分庭抗礼。更不是写景为主,状情为辅。音乐是擅长抒情的艺术,一般情况下,音乐中的情景交融应该是写情为主,状景为辅。即贝多芬在《田园交响曲》节目单上所写的说明:“表现多于描写”。 森林时大自然的产物,他自己既无感受、又无情绪,但同样是森林,人们对它却有不同的感受和复杂的情绪反映。你看!人们浏览风景优美的森林,可以得到美的享受,因而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但是,在森林中迷路的人们对茂密的森林却感到神秘莫测,因而心慌意乱、情绪紧张。在艺术家的心目中,森林是绿色的海洋,大自然美的体现,因而充满了令人陶醉的诗情画意。在培育森林的劳动者眼里,森林是他们给祖国制作的绿色外衣,是他们劳动的成果、心血的结晶,因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正是由于音乐以抒情为主,森林又能给人这么多的情绪反映,因而作曲家创作以森林为题材的音乐时,主要还是反映人们在森林中所感受的种种情绪特征。我们以著名的《新世界交响曲》的作者、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大提琴曲《寂静的森林》为例: 这首类似大提琴协奏曲的作品原来的标题是《波西米亚森林》,描写了捷克西南部和联邦德国、奥地利交界处的森林地带,这里是沃尔塔瓦河的发源地,风景优美而僻静。作曲家调动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利用缓慢的速度、较低的音曲、大提琴浑厚的音色、如歌的曲调逐级下行、旋律中的大量切分音和伴奏音型的犬牙交错、平稳的连音奏法……,侧重描写了这个森林的安宁和幽静,所以我们欣赏着首乐曲,感受到的主要是波希米亚森林的宁静,而不是这个森林的视觉形象。当然,这种宁静更多的还是反映了波西米亚森林给人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欣赏风景如画的森林时,游目骋坏,心旷神怡的情绪特征。 音乐表现森林以抒情为主,但为了表明这抒情乃感发于森林,这是需要兼顾写景,力求森林形象的鲜明易懂。 为了让听众产生森林的联想,简便易行的办法是作曲家抓取森林的声音形象。常见的有下面四种: 第一种,森林中风吹树叶的簌簌声: “走到树林的更深的地方……四周那么睡气沉沉而肃静。但是忽然风吹来了,树梢萧萧地响,仿佛落下来的波浪。”(屠格涅夫《猎人笔记》)树叶的簌簌声时森林自身能发出的唯一音响,因而描写森林时常用到它。如李斯特的技巧艰深的音乐会练习曲《森林的呼啸》: 这里是乐曲的开始,下方左手奏出的旋律犹如大提琴在歌唱,上方右手奏出的快速的分解和弦则象清风习习、树叶簌簌。 风声的发展越来越猛,到结束前的高潮出变成强烈的呼哨声。 第二种,森林中的鸟鸣声: 森林是人迹罕至的地方,只有鸟儿是它的常客,寂静的森林,只有啾啾的鸟鸣声打破它的沉默,带来一点生气。 作曲家描写森林也常利用鸟鸣声,例如: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里森林的形象是在圆舞曲开始以前的序奏中塑造的: 乐曲开始时,圆号奏出的空五度造成空旷、宁静的气氛,双簧管的五度音调似乎是鸟的啼叫。然后,单簧管和大提琴先后奏出悠长和忧伤的旋律,仿佛对往事的追忆。接着,我们听到了鸟声啾啾、长笛吹出了模仿鸟叫的颤音。这些因素汇集在一起,描绘出一幅鲜明、生动的森林风景画。 第三种,森林中的野兽吼叫声: 森林中的各种飞禽走兽,它们是森林的“主人”,听到它们的声音,也能使人引起森林的联想。例如张千一的交响音画《北方森林》中的中间部分“大自然与动物”,其中除了也用鸟鸣声提示森林以外,海描写了松鼠的迅跑和猛虎的吼叫,甚至隐约可闻笨熊的脚步声,是人联想到令人毛骨悚然的原始森林景象。 第四种,猎人的狩猎声: 森林是狩猎的好场所,听到猎人的号角声也能使人联想到森林的形象。例如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交响诗《捷克的田野和森林》。 斯美塔那以爱国主义的热忱,创作了一部由六首交响诗组成的大型套曲《我的祖国》,从六个不同侧面歌颂了他的祖国。《捷克的田野和森林》是其中的第四首,描绘了作曲家祖国的自然风貌。乐曲开始时,小提琴分部奏出的沙沙声,呈现出田野里风吹草动的生动景象: 接着,黑管吹出了一个代表波西米亚牧场的主题: 音乐逐渐活跃,我们仿佛听到了乡村姑娘欢快的歌声,各个主题的交织出现在我们脑海里形成了一幅广阔的捷克田野的画面。在后面描写森林的部分,作曲家在总谱上的注释,写的是:“我们在森林的绿色穹窿之下漫步,树木枝梢嗫嗫的私语从各方面传来,在其中清楚地听到无数鸟雀的喧哗。远方的猎人号角声音,接着还有歌与舞的声音闯入这庄严静谧的大自然赞歌之内。”斯美塔那歌颂祖国的大自然时,没有忘记生活和劳动在田野和森林之中的人民,这里用载歌载舞的形式表现了人民的欢乐和愉快。乐曲开始出小提琴“沙沙声”的主题,在后面发展成一首热烈的波尔卡舞: 作曲家就这样用树木的簌簌声、鸟雀的喧闹声、猎人的号角声,加上人民的欢歌快舞,再现了捷克的森林景象。 上面的四种办法都是利用声音形象使听众产生森林的联想。当然,这样的森林都是有声的森林。实际上,典型的森林形象还是寂静无声的。描绘这样的森林,作曲家就只有运用象征和类比的办法了。 一般来说,森林中光线比较阴暗、深沉,树木比较浓密、繁茂。作曲家描写森林采用类比、象征的方法,在音乐中就用较低的音区、浓重的和弦、较暗的音色、平稳的节奏,使人间接地领会森林形象的阴沉和茂密。 这里可以举一个简单易懂的例子,这是圣——桑《动物狂欢节》中的第九段《森林中的杜鹃》: 这里的形象不妨把它简单化地分为两种成份:一是杜鹃,作曲家用模仿杜鹃叫声的31(咕咕)代表,它在乐曲中不停地在各乐句间隙中出现。 二是森林,也就是我们从头至尾听到的音乐主体,作曲家用象征、类比的办法,以浓密的和弦、暗淡的和声色彩,加上平稳的曲调、均等的节奏,象征阴沉、茂密的森林。 在神话或童话题材的作品中,常强调森林的神秘莫测、阴森可怖,以渲染幻想性的色彩。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诗《童话》,根据标题内容,乐曲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幻想性的森林画面,带半音进行的减七和弦分解和弦音型,描写森林中神秘的小道: 接着,低音乐器奏出一个充满半音进行的、代表密林的主题: 在这幻想性的森林世界中,充满了神异、怪诞的事物。这里是小美人鱼在唱着忧伤的歌曲: 后面还有老妖婆巴巴雅嘎飞驰而过以及其他一些形象……,当然,这些都是浪漫主义幻想性的写法,同现实生活中的森林比较,相去甚远。 以段落较多的套曲形式表现森林的作品也是比较多的,这方面比较著名的有舒曼的钢琴套曲《森林情景》和美国作曲家麦克道威尔的《森林素描》。前者由《序曲》、《捕捉野兽的猎人》、《预言鸟》等九段组成;后者由《野玫瑰》、《鬼火》、《荒芜的农场》等十段组成,它们每一段都只表现森林情景的一个侧面,只有欣赏全曲整体才能令人感受到森林的形象。如舒曼《森林情景》第八段《狩猎之歌》,其中形象非常鲜明,生动活跃的音乐宛如勇敢的猎手在追捕也首。在整个套曲中,这首乐曲表现森林情景的一个侧面,但单独欣赏这首小曲,人们只能感受到狩猎的形象,很难感受到森林的气息。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1436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10 10:38:3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0-24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欢迎Aha兄以后继续介绍此类好文,并多多发表高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4-5-2 23:49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