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325|回复: 1

品乐-1-2    暴风雨——兼谈生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23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雷电交加,风雨大作,这是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人们早已习以为常,不足为奇了。可耐人寻思的时这样平常的现象,却又那么容易拨动人们的心弦,使人激动。。你想,一场瓢泼大雨使久旱盼雨的农民多么欣喜若狂;可是暴雨成灾,洪水泛滥又使多少人家破人亡,悲观失望;夏天的雷雨给闷热的人们带来轻松和愉快,好像获得了新的解放,而暴雨骤至又使街上行人四散奔逃,感到惊慌。自然界的风雨在人们感情的海洋里激起了这么多不同浪花,这就难怪古往今来各种艺术形式,文学、美术、电影、戏剧等在塑造各种艺术形象时都离不开暴风雨了。特别是音乐,作为善于表达感情的听觉艺术,暴风雨具有这么多的感情色彩,在自然界又有它的原始声音形象,这样的音乐形象比较容易塑造而又富于艺术感染力,因而在各种体裁中,无论是交响乐或器乐小品,标题音乐或非标题音乐,器乐曲或声乐曲,可以经常看到它的踪影。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是一千二百年前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著名长诗《琵琶行》中对一首乐曲的描写。 在唐代和五代诗中,用暴风雨形象地描述音乐的诗句是常见的,唐代无名氏《姜宣弹小胡笳引歌》中的“朱弦宛转盘风足,骤出数声风雨回”;李峤的《瑟》中的“流水嘉鱼跃,从生舞风惊”;李欣的《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中的“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韦庄的《赠峨眉山弹琴李处士》诗中的“一弹猛雨随手来,再弹白雪连天起。凄凄清清松上风,咽咽幽幽陇头水”,都是这一类名诗佳句。可见,在我国,至少一千多年前就有描写暴风雨的音乐作品了。 在欧洲音乐中,最早表现暴风雨,而目前在音乐会上还能听到的作品,恐怕要算是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第二乐章《夏天的暴风雨》。较早的还有海顿的清唱剧《四季》中的第二乐章《夏季》第十九分曲《雷雨逼近我们了》。 在海顿的启示下,贝多芬在《田园交响曲》第四乐章《暴风雨》中所描绘的暴风雨场面,历来被公认为这类作品中最突出的范例。贝多芬在乐章开始时,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弱奏的震音暗示远方的雷声: 接着用突发性的乐队全奏强音,加上大提琴的五连音和低音提琴的一拍四音交错而产生的混杂音响,描绘狂风的咆哮和呼号:天空中雷电交加,霹雳声声,风越刮越猛烈,印象越来越紧张,音乐发展到高潮时,迸发了从高音曲开始,急泻之下的下行半音阶,……一幅暴风骤雨倾盆而下的交响画面,历历如在眼前。…… 贝多芬之后,在浪漫主义时期,一方面由于标题音乐的兴起,作曲家尽力扩大音乐的造型力,另一方面由于浪漫主义者加强音乐对心理的刻划,经常描写人们内心世界的风云变幻,因此,描写各种暴风雨的音乐作品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其中,较著名的范例,有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交响诗《人生序曲》中的展开部开始处的暴风雨片段,即交响诗《前奏曲》: 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的歌剧《维廉·退尔》序曲中的第二段“暴风雨”;此外,还有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第二组曲第三乐章《海上风暴之夜》。与此有异曲同工之苗的另一范例,是里姆斯基-克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天方夜谭),这首乐曲有很多描写暴风雨的交响画面。尤其是结尾处,在短笛、长笛和竖琴交织奏出的快速半音阶所造成的狂风怒号的背景上,乐队奏出两个斩钉截铁的河县,弦乐奏出急转直下的半音经过句,伴着一声不详的锣响,乐曲形象地描绘了辛巴德航船在暴风雨中撞毁在峭壁上的情景。 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除了写有交响幻想曲《暴风雨》和乐队前奏曲《暴风雨》外,在舞台音乐中也有很多描写暴风雨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有歌剧《黑桃皇后》第一幕的终场和芭蕾舞剧《天鹅湖》的结尾。 当然,舞台音乐中描写暴风雨的曲例是多得不胜枚举的。这类作品中必须提到的还有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奥赛罗》开始处的暴风雨和格林卡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第一幕结束时,恶魔劫走柳德米拉的场面。 罗西尼《威廉·退尔》序曲第二段: 因为暴风雨原来是很嘈杂的噪音,因此和声常是紧张的、不协和的减七和弦,如李斯特《人生序曲》中展开部开始片段: 节奏上一般都比较短促,常常伴有突发性的强音;如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第四乐章: 当然,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有自己的个性。刚才讲到的那些描写暴风雨的范例,都有自己不同的写法和独特的艺术含义,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描绘自然界的暴风雨。 这类作品主要让听众在音乐中欣赏大自然景象,描写暴风雨使它的主要目的。例如:贝多芬《田园交响曲》,这首乐曲虽然贝多芬曾在节目单上强调说明“表现多于描写”,但从局部来说,第四乐章“暴风雨”恐怕还是侧重于描写,用它和后面第五乐章表现人们在“暴风雨后的感奋和愉快”的情绪造成鲜明的对比。 创作音乐需要想象,欣赏音乐也需要想象,下面我们向大家介绍法国作曲家柏辽兹在欣赏这一乐章时产生的丰富想象:“突然,远处传来一声雷鸣”,“我很失望,因为很难说清楚这个神奇的乐章,在贝多芬天才的笔下,标题音乐能够真实和崇高到什么程度,一定要细听过才可能得到一个概念,听吧!听着雨点的狂风的咆哮,听那低音提琴的混沌的呼号,听那短笛的尖锐的口哨,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一场惊险的暴风雨已经迫在眉睫了,风越刮越厉害了,一个巨大的半音阶从乐队的最高点迸发,直往下钻,搜索着道路以抵达乐队的最低层,在那里它抓住了低音提琴,把它们强曳上来;一切都在发抖,好像旋风过境,一切都要卷入漩涡了,于是伸缩号发作了,定音鼓的雷鸣双倍加强了全部的声势,这已经不仅仅是风雨,而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海啸山崩,一个普遍的大洪流——世界的末日。这乐章完全使人目晕心悸,许多人听过着暴风雨之后,很不容易说出他们的感情是快乐还是痛苦”。 第二类是象征社会生活的暴风雨。 这类作品中的暴风雨只是手段,目的是影射社会的动荡。例如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序曲第二短,表面上描绘的是自然界的暴风雨,实际上象征了瑞士人民反抗奥地利暴政的革命风暴,这首序曲共四段,概括了歌剧剧情,表现敢于反抗异族统治的瑞士民族英雄威廉·退尔领导农民起义,推翻了奥地利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第二段是描写暴风雨的场面,天空乌云密布、惊鸟飞窜,大地飞沙走石、豕突狼奔,一片“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暴风雨终于来了,你听!急速的半音下行和上行的乐句此起彼伏,描绘出倾盆而下的暴雨和湖面上汹涌的波涛,大钹模仿电闪,大鼓描写雷鸣,瑞士上空掀起了革命的暴风雨! 第三类是刻划人类内心世界的暴风雨。 这类作品实际是主观世界的暴风雨,表现人物心潮翻腾的激烈程度。例如柴可夫斯基歌剧《黑桃皇后》第一幕终场:场面上雷电交加,风雨大作,实际上表现的却是主人公盖尔曼内心的尖锐矛盾和深刻痛苦。这里有盖尔曼对丽莎真挚的爱情;又有它由于地位卑贱所感受的被侮辱的心情;他不甘心屈服于无情的命运;千方百计要获得三副牌的秘密;他发誓要么得到里沙,要么就死亡!这错综复杂的种种感情,难以自制的激动心情,正是盖尔曼内心世界的暴风雨。 当然,如果在音乐中单纯地一味模仿自然界的暴风雨音响,并以次为最终目的,就会堕入自然主义的泥坑。音乐是抒发人的感情的,描写暴风雨的作品也不例外,如果作曲家不是自然主义地单纯模仿音响,他必然在模仿暴风雨时注入个人的感情体验。优秀的作品,即使是写景的,也能做到情景交融。 由于时代的不同,世界观的不同,创作方法的不同,在表现暴风雨的作品中所反映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也必然有所不同。把前面举到的一些曲例加以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海顿的《四季》中,由于当时生产力的限制,农民在暴风雨面前显得很软弱,几乎处于听凭自然任意摆布的地位,因此音乐中所表现的是当时农民在狂暴的自然现象面前束手无策、惶惑不安的心情。 在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者,在贝多芬的世界观众,人和大自然是协调一致的,因此在他的《田园交响曲》中,第四乐章《暴风雨》给人们带来的是“感奋和愉快”,第五乐章的标题,贝多芬称为“暴风雨以后的愉快和感奋的情绪”。 可是,在浪漫主义者看来,人和大自然是矛盾的,凶恶的大自然给人们带来苦难,暴风雨毁灭人类幸福。因而象李斯特的交响诗《人生序曲》中那样,作者对暴风雨采取了消极的逃避现实的态度,这首乐曲的展开部,按作者的标题说明,是“暴风雨驱散了喜悦的梦,雷电烧毁了幸福的祭坛,在狂风暴雨中受到沉重折磨的心灵,走道平静的田野,在那里寻求安全和休息” 这里是在暴风雨中,个人仪式的奋起,意志在斗争中受到考验。暴风雨发作的更厉害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面对暴风雨发出雄壮的号角声:在暴风雨的激荡中对爱情和幸福的愉快回忆:下面出现了抒情性、田园风格的牧歌音调,描绘和平宁静的乡村景色。李斯特《人生序曲》展开部插部, 为了躲避暴风雨,忘怀痛苦,主人公来到世外桃源式的农村田野;寻求安慰。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1429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10 10:36:18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1-2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景喻情是创作的灵感.人们的心境也常常会随着风云变换而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4-5-3 21:23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