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7729|回复: 2

品乐-1-1  早晨——兼谈联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0-23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早晨驱散了黑暗,带来了光明,它使万物充满了新的生机,给人们送来了新的希望,它使人们精神振奋,使艺术家打开了灵感的闸门。 在艺术家的心目中,早晨就是新生,就是希望,就是欢乐,就是美的代称。古往今来,它吸引了多少诗人为之讴歌,感召了多少美术家为之作画!当然,敏感的音乐家更不会例外,历史上,多少作曲家谱写了美妙的乐章,引吭高歌白昼的诞生! 在音乐中描写早晨,可以说古已有之,在欧洲音乐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海顿创作了《早晨交响曲》,贝多芬谱写了《黎明奏鸣曲》。但是,它大量地出现,还是浪漫主义以后的事情,这是因为浪漫主义艺术家不满现实,愤世嫉俗,离开社会题材转向更多地反映自然现象,因而描写早晨的音乐层见叠出、大量涌现,但这一时期描写早晨的音乐大多具有图景、音画的性质,所以一般出现在组曲类型的体裁中,而且经常是组曲的第一乐章,例如: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第一乐章《朝景》;还有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达菲尼和克罗埃》第二组曲第一乐章《日出》;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儿童管弦乐组曲《夏日》第一乐章《早晨》;法国作曲家丹第的《夏日山中》组曲第一乐章《早晨》;美国作曲家格罗菲的游记音乐交响组曲《大峡谷》第一乐章《日出》……等等。 在交响诗种,标题音乐或歌剧中,由于标题情节的需要,描写早晨的音乐片段也屡见不鲜,其中较著名的范例有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交响诗《荒山之夜》,这首乐曲描写一群妖怪在荒山上夜宴狂欢、群魔乱舞,当黎明降临大地时,它们逃之夭夭;还有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一部分《日出》和《阿尔卑斯山交响曲》第二段《日出》;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曼佛雷德》交响曲中的《阿尔卑斯山的仙女》中描写日出的片段;歌剧《叶普根尼·奥涅金》中“写信”一场的结尾都是描写清晨的杰作。 作曲家描写早晨主要也就是利用在早晨经常能听到的声音形象,从而使听众借助联想产生“早晨”的视觉形象。 下面介绍五种常见情况: (一)利用早晨鸟鸣的声音形象: 唐朝著名诗人孟浩然有一首描写春天早晨的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在诗歌中常常这样把鸟叫与早晨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在音乐中也是这样,例如陈刚编曲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 这里主要依靠模仿鸟鸣的乐音使听众在联想中产生早晨的形象;而鸟鸣的弱音模仿,使人联想起空谷回声,因而产生山岭的形象;由于旋律素材取自苗族的飞歌,这又使人联想到这是苗岭的早晨 (二)利用雄鸡报晓的声音形象 在生活中,人们都熟悉金鸡报晓的现象,大家常说“鸡鸣早看天”。在艺术中鸡啼的声音也常同早晨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唐代诗人温庭筠在其《商山早行》中描写山村秋天的早晨时,用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佳句。在音乐中作曲家也常用模仿雄鸡报晓的办法,描写早晨的到来。 如法国作曲家圣-桑的交响诗《死之舞》,这首乐曲描写一群白骨精正在群魔乱舞,狂蹦乱跳,突然,一声雄鸡报晓,宣告黎明来临,妖魔们立即逃之夭夭,销声匿迹: (三)利用钟声的声音形象 晨钟暮鼓,看来中外都是如此,钟声常同早晨联系在一起,所以作曲家也用钟声暗示早晨的到来,例如: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交响音画《莫斯科河上的黎明》,这首乐曲是表现早晨景色的杰出范例,为了造成东方破晓的联想,这里也用了“鸡鸣早看天“的方法,这是木管乐器模仿雄鸡喔喔啼的动机: 有时,作曲家甚至利用钟表报时,说明早晨的具体时间,例如,德国作曲家舒曼的钢琴套曲《蝴蝶》,这首乐曲描绘了一个五光十色、热闹非凡的化妆晚会,当人们尽兴狂欢到精疲力尽之际,远处钟楼上传来了报时钟声六下,告诉人们早晨已经降临大地: (四)利用乡村牧笛的声音形象: 东方破晓,放牧开始,静静的田野传来了牧童的笛声,这也时早晨的声音形象,在描写早晨的音乐中也很常见。前面提到的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第一乐章《朝景》,音乐一开始就出现了目的的声音: 穆索尔斯基的交响诗《荒山之夜》则利用了教堂钟声和牧童笛声两种声音形象表现早晨,正当群魔在荒山之夜狂跳乱舞之际,钟声和牧笛声使它们感到黎明已经来临,于是四散奔逃而去: (五)利用自然界的其他声音形象,例如小溪流水等: 法国印象派作曲家拉威尔的《达菲尼与克罗埃》第二组曲第一段《日出》,这首乐曲音乐语言虽然比较复杂,但描绘早晨的手法还是常见的,主要利用了三种自然界的声音联想:①潺潺的流水声;②群鸟啾啾的争鸣声;③牧童的笛声。 当然,利用声音联想并不是塑造早晨形象的唯一办法,很多音乐作品描绘早晨或日出,并没有利用自然界的声音形象,在这种情况下,作曲家往往运用象征、类比的办法,例如:为了表现太阳由低而高、冉冉升起,音乐中的音区也由低而高不断向上发展;为了表现红日喷薄而出,光芒四射,音乐钟的音量也由弱而强,不断增长,配器音色与和声色彩也由淡而浓,由暗变亮。这方面的范例,可举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叶普根尼·奥涅金》中《写信》一场为例。剧中女主角塔姬雅娜在矛盾重重的心情下,怀着少女的羞涩给奥涅金写信表白自己的感情,信写完时,东方已经破晓,她拉开窗帘,看到天色已亮,这是乐队演奏了下面这段音乐,形象地描绘了日出的过程。 在歌剧《萨特阔》第二景末尾,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也是使用同样的手法:音区由低而高,音量由弱而强,音色由暗而明,成公司描写了伊尔明湖上的日出。 由于早晨在时间上是一个由暗变亮,光线不断增强的过程,体现出色彩的变化,这一题材自然就被热衷于和声色彩变化的印象派作曲家所青睐。 也许可属凑巧,艺术家中的印象主义对早晨这类题材的兴趣似乎适与生俱来的。大家知道,音乐中印象派的产生原是由于受美术界印象派的启发。而美术界的印象派是由于一八七四年法国画家莫奈展出了他那幅画勒阿弗尔港口的习作被人攻击为印象主义而得名的。这幅产生印象主义名称的画《日出、印象》,也就成为美术中用印象主义手法描绘早晨的范例。 无独有偶,不但印象派美术的始祖莫奈对描绘早晨具有浓厚的兴趣,开创印象派音乐的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对早晨更有特殊的爱好,德彪西曾满怀激情地赞叹:“观看日出,比起听田园交响曲来更有裨益。” 印象派作曲家喜欢表现描绘对象在不同时间内的色彩变化,他们描绘某一事物常表现这一事物在早、午、晚各不同时间的色彩变化,所以有很多这样的作品。譬如写海,德彪西的交响诗《大海》,第一乐章就是描写《从黎明到中午的海》;再如写喷泉,意大利作曲家莱斯庇基的交响诗《罗马的喷泉》中,第一乐章是《黎明时的朱丽亚峡谷街的喷泉》,第二乐章是《清晨的特里顿喷泉》,第三乐章是《正午的特莱维喷泉》,第四乐章是《夕阳西下时的梅迪契别墅的喷泉》;美国作曲家格罗菲描写大峡谷时,第一乐章是《日出》,第四乐章是《日落》。 这些乐曲中所描绘的早晨,作曲家都着力于体现晨曦微茫、曙色初现的色彩和气氛。如格罗菲的《大峡谷》第一乐章《日出》,它以持续全乐章的定音鼓柔和的滚奏开始了全曲,这沉闷的音响,展现出黎明前漆黑的地平线上一片沉寂的荒野。犹如高尔基在《春天的旋律》中所描绘的那样:“黑夜颤抖了,于是,沉重的夜幕如同阳光下的冰块,渐渐消失”。接着,短笛呼唤性的音调和尖锐的颤音,伴随着乐队音响的不断增涨,仿佛展示出那绚丽的阳光驱走了黑暗,朝日喷薄而出,把光辉洒满了大地,宣告了大峡谷新的一天的开始: 当然,音乐作品表现早晨,其最终目的并不是单纯使听众引起早晨的联想,借用早晨的声音联想也好,模拟早晨的色彩变化也好,都不过是帮助听众理解音乐形象更为具体的手段,作曲家所要表达的,归根到底,主要还是人,在黎明时所引起的情绪反映,正象贝多芬在《黎明奏鸣曲》中所表达的那样:主要是人在黎明时的感受和对大自然的讴歌。 这里由联想到黎明醒来的各种声音:大地生机勃勃的隆隆声,群鸟争鸣的啾啾声,流水的潺潺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令人陶醉的大地回春的生动画面: 夏日的早晨则使人感到明朗而安宁,如普罗科菲耶夫的儿童管弦乐组曲《夏日》第一乐章《早晨》: 而冬天的早晨确实凄凉而苍白的,如柴可夫斯基歌剧《叶普根尼·奥涅金》中连斯基咏叹调的序奏,这是连斯基和奥涅金决斗前的场面,冬天的清晨,旭日初升,静静的河边,四周白雪皑皑,远方隐隐传来牧笛的声音,显得分外凄凉而苍白: 在这些作品中“早晨”音乐形象的塑造,都服从于人的情绪特征,从而做到情景交融,又以抒情为主。 有些音乐作品中早晨形象的描写,往往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例如:前面已经提及的穆索尔斯基的《莫斯科河上的黎明》,这首乐曲一方面形象地描绘了莫斯科和安上日出的自然景色,另一方面也生动地体现了人们清新、欢乐的情绪,但更深一层,作者要表达的含义,使全俄罗斯的日出和朝霞的初升,象征历史上新纪元——彼得大帝时代的来临,因此,在这首作品中各种音响描绘的写法都不过是揭示作曲家主题思想的一种手段。为使形象鲜明,这里既有牧笛、鸡啼、晨钟的联想,也有音区、音色、音量的类比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7&ID=1429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10 10:35:0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0-24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最喜欢的还是德彪西《大海》对海上日出的刻画,如同印象派绘画,完全可以听出斑斓的色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1-3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旁征博引,鞭辟入里,此乃大家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4-5-3 14:49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