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090|回复: 0

[转帖]在圣殿中漫步---《Officium》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9-28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本文乃爵士疯人院大虾Treetopwind兄大作,转来与朋友们分享。 “To be or not to be”,哈姆雷特经常象烙大饼似的唠叨的这个万古长存的问题,最近几天对我来说也确实是个问题,自己的工作和更头疼的一些连带的问题把我折腾的象张大饼似的,心里起泡而且有点儿焦糊。每当自己心情浮躁,变的难以冷静考虑问题时,我通常会听三张音乐,格里高利圣咏《CANTO GREGORIANO》、《走出非洲》,还有就是这张《OFFICIUM》。这3张CD的音乐都是属于可以让你变的心平气和,让你冥想和重新审视一些问题的音乐。《OFFICIUM》是我两年前买的第一张ECM的东西(然后是《THE KOLN CONCERT》),记得有评论说这是一张美的让人头皮发麻、根本不知道该怎仫办的唱片。确实,这张CD的音乐让我感到了它的美不仅仅是让头皮发麻,而且脊背都象过电似的麻苏苏的。虽然不信教,我却是个多少有些宗教感情的人,喜欢不时翻看《圣经》(不是通读,有3本圣经,其中一本还是一个神甫送的),在国外喜欢在教堂里乘凉(因为建筑材料和结构的关系,教堂里确实比其他建筑里凉爽,当然也包括心里上的),喜欢听巴赫的《b小调弥撒》等音乐,喜欢象孩子似的过圣诞节……, 而且我老爹也不知道为什麽说我生下来长的就象个牧师。不知道喜欢爵士,但是对宗教并不感兴趣的兄弟们是不是也觉得《OFFICIUM》有如此之美?

“To be or not to be”,哈姆雷特经常象烙大饼似的唠叨的这个万古长存的问题,最近几天对我来说也确实是个问题,自己的工作和更头疼的一些连带的问题把我折腾的象张大饼似的,心里起泡而且有点儿焦糊。每当自己心情浮躁,变的难以冷静考虑问题时,我通常会听三张音乐,格里高利圣咏《CANTO GREGORIANO》、《走出非洲》,还有就是这张《OFFICIUM》。这3张CD的音乐都是属于可以让你变的心平气和,让你冥想和重新审视一些问题的音乐。《OFFICIUM》是我两年前买的第一张ECM的东西(然后是《THE KOLN CONCERT》),记得有评论说这是一张美的让人头皮发麻、根本不知道该怎仫办的唱片。确实,这张CD的音乐让我感到了它的美不仅仅是让头皮发麻,而且脊背都象过电似的麻苏苏的。虽然不信教,我却是个多少有些宗教感情的人,喜欢不时翻看《圣经》(不是通读,有3本圣经,其中一本还是一个神甫送的),在国外喜欢在教堂里乘凉(因为建筑材料和结构的关系,教堂里确实比其他建筑里凉爽,当然也包括心里上的),喜欢听巴赫的《b小调弥撒》等音乐,喜欢象孩子似的过圣诞节……, 而且我老爹也不知道为什麽说我生下来长的就象个牧师。不知道喜欢爵士,但是对宗教并不感兴趣的兄弟们是不是也觉得《OFFICIUM》有如此之美? 音乐一开始就让你宛若置身于一座教堂之中,高耸的歌特式的柱廊,祭坛前明灭的蜡烛,祭坛后绚烂但是神圣而肃穆的彩色玻璃画,圣咏的歌声好象从某个看不清楚的角落传出,如同青烟一般在教堂的穹顶和廊柱之间盘旋,JAN GARBAREK的SAX声也缓缓的随着圣咏盘旋而出,象是从穹顶天窗透下的一缕阳光,或吹过祭坛蜡烛的清风。有时还感觉到另外一幅画面:偌大的花园里,夕阳西下,天空即将没入黑暗,圣咏飘渺的声音在天空回荡,纯净的SAX声如同天空那最后一抹略带金黄的阳光,而此时凉风习习,枝叶婆娑。感叹只有在爵士中才有的即兴乐句竟也能和宗教圣咏水乳交融!似乎JAN GARBAREK 和他的SAX也受到了神圣的感召,仿佛可以一起和教徒的晚祷一样直达天庭。更令我感到神奇的是:圣咏和即兴的SAX虽然水乳交融,却始终是两个不同的主体,一个主体(SAX或JAN GARBAREK)受到了另一个主体(圣咏)的感召而共鸣,而渴望一同盘升。还有个感觉,似乎SAX发出的声音就是在那个在教堂中徜徉或冥想的自己。盘中的第十一曲感觉应该是一首赞美诗,平静但是愉悦,此时,SAX的乐句也充满了同样的愉悦之声。对比HILLIARD ENSEMBLE和另外我喜欢的圣多明哥教会修士的圣咏吟唱(《CANTO GREGORIANO》),虽然后者更加朴素和真挚,前者要略微炫技和悦耳一些(而且有女声,当然在同一所修道院里这是不可能的,教堂可以),但是都充满了宗教的神圣平和。再对比圣咏和巴赫的弥撒和受难曲的区别,圣咏重在一个“修”—冥想、自省和祈祷,巴赫的作品则是教众对上帝的赞美和歌颂,是庄严、肃穆和辉煌的,是在教堂演奏的,重在“颂”和“教”。还有感觉很有意思的是,爵士这种源自酒吧、夜总会的“下酒音乐”竟能够和神圣的圣咏水乳交融也算是ECM的贡献吧。我想:是不是上帝他老人家也听爵士?“与时俱进”吗,大家(可能包括很多爵士乐手)不都是它的子民吗? 后来,受《OFFICIUM》的“感召”,又买了《RAGAS AND SAGAS》,大失所望啊!有评论好象是这样说的:“JAN GARBAREK以客人的姿态随时加入SAX独奏,乍听之下,象是一名无关联的旅人,但是他的SAX却又和整个乐团有微妙的互动…”,云云,可是这位“客人”也特见外了!以上评论从另一个方面看出两方面(JAN GARBAREK和ALI KHAN)根本无法很好的融合。JAN GARBAREK不是人云亦云:“兄弟,1加1应该等于2,是吧?”,“没错,兄弟,1家1确实等于3”;就是驴唇不对马嘴:“您贵庚了?”,“我吃过了!”。感觉双方都很费劲,都很受罪,都拼命想和对方互动,可就是会不对意。JAN整个一个多余的人,虽然不可否认他的SAX的声音在那都是美妙至极!和了解某地的风俗习惯相似,如果不在当地呆个几年,是没办法深切领悟的。JAN是欧洲人,从小受宗教的浸淫,领悟圣咏应该是不在话下,可是让他领悟南亚音乐,别人听来恐怕感觉有“隔靴搔痒”之嫌。有鉴于此,见到过一张忘了名字的JAN和中东一些音乐家合作的集子,犹豫后没有买。

说到ECM的东西,先是《OFFICIUM》让我美的“发凉”,然后是《THE KOLN CONCERT》发现了让我感动的无以复加的“灵魂的出口”---音乐的灵魂从KEITH的身上发现了自由升华的出口。现在的KEITH多少有些便密。最近买的《INSIDE OUT》,正如盘名,把自己里面的东西一股脑都倒出来了,可是也没有发现什麽,只是杂碎!(嘴有点儿臭,等着兄弟们的板儿砖,呵呵。其实INSIDE OUT 我也只粗粗的听了一次,然后压箱底了。)当然自己很清楚THE KOLN CONCERT这种东西甚至可以说是百年难遇,况且他还是有很多好东西,没准哪次他又升华了也难说。自己原来见了ECM就收,现在则小心谨慎的多了。前日在打口店见着4、5张ECM的,其中有被那张被院子里兄弟说是“听起来很可怕”的那张,还有一张我没有记住名字,黑白封皮,好象是犁过的,有田垄的土地,打开封皮,有几张照片:一个半老的老太婆好象正在用什麽家伙敲一个是锣还是烙饼的平底儿锅什麽的,露出一副很享受、很惬意的样子,可是我看了心里只是咯咯的想笑。店主很隆重的向我推介,而且要价20(打口,但是没有伤到盘),估计他知道有人特爱ECM。原来一般我买从来不超过15的,看来开始杀熟了!店主还问我这些应该归入哪一类,我很没有好气的说:“我也不知道这些都是什麽东西,你最好单独弄个ECM专柜。”记得有过一篇“呕吐---爵士血”的帖子,《爵士血》被兄弟们骂得狗血喷头,我也有《爵士血》,而且对里面一句话现在感觉很符合我的看法(很有偏见的看法,需要兄弟们板儿砖喝醒),大概如是说:ECM的东西就象浆洗过的白衬衣,闻多了很想呕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4-5-3 04:34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