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僵尸新娘
想当年,蒂姆.波顿带着他古怪的风格去迪斯尼混饭吃,结果给无情的踢了出来。成名之后,蒂姆.波顿把以前的设想都实了现,拍了好几部歌特风格的静态摆拍式的玩偶动画,就是《圣诞惊魂夜》、《鬼妈妈》和这部《僵尸新娘》全是吓小孩子玩的,不过,大人也很喜欢(比如我),这个……歌特迷也要从娃娃抓起。
Danny Elfman也写非常好玩的音乐配在其中,某些动情的片段当然也忘不了稍微温情一把。这部电影的配乐非常多,几乎和音乐剧一样了,要看电影时边看边体会才更好听,尤其是其中一堆骷髅边唱边跳的那一段。
p>
转一个评论给大家:
(转)。《地狱新娘》跳脱了这种以歌曲旋律主导配乐的方式。Main Titles一开始即导入一个a小调的哀伤旋律,忧愁的动机不但交代了男主角Victor的心理状态,往后更透过转调以及不同的诠释手法,不断于电影中再现,是整部配乐最重要的音乐主题,在作品的情绪上,和充满Oingo Boingo狂气的《圣诞夜惊魂》有很大不同。虽说叶夫曼亦为这部动画电影作了几首歌曲,让剧中人物发挥,但没有俗气地将这个中心旋律也填上歌词,让主角高歌一番。波顿和叶夫曼采取更高明的手法,让Victor配合带有肖邦「幻想即兴曲」(Fantaisie-Impromptu, Op.66)浪漫风格的左手伴奏,在钢琴上将转成d小调旋律弹奏出来,让这个主题首度与主角产生关系。这样的音乐伏笔,随后在The Piano Duet一幕发酵;地狱新娘Emily在钢琴键盘上起了一个与Victor钢琴主题相关连的旋律,接着Victor加入,将旋律转化成自己先前弹奏过的主题,开始了两人的四手联弹,男女主角一起坐在钢琴前透过乐音交流,效果比什么深情的对唱都要来得强烈。本次叶夫曼担任配音与配唱的角色,是属于地狱世界的Bonejangles,该角色不但像《圣诞夜惊魂》的Jack Skellington一样唱得卖力,还率领Bone Boys大玩摇摆爵士乐,以鬼魂的热情狂欢,反衬阳间的灰暗色调。Remains of the Day段落中木琴(Xylophone)的音响有相当抢眼的演出效果,如同圣桑「动物狂欢节」(Le Carnaval des Animaux)中的「化石」(Fossils),强调出骸骨相互碰撞的诙谐意象。音乐进行中,肖邦第二号钢琴奏鸣曲(Piano Sonata No. 2, Op.35)第三乐章的「葬礼进行曲」动机突然被插入,提醒大家这是属于阴间的狂欢。The Wedding Song段落也从别的音乐作品挪用了具有象征意义的旋律。叶夫曼将音乐剧的唱腔与轻歌剧大合唱样式融合在一起,热烈的场面对婚礼气氛的提示已经足够,却在音乐行将结束前悄悄地将华格纳歌剧《罗恩格林》(Lohengrin)第三幕婚礼进行曲的动机,并合在自己的旋律中,尾声的音乐谐仿,只为搏君一粲。音响设计方面,音色轻盈且古意盎然的大键琴(Harpsichord)让时代设定于十九世纪的《地狱新娘》之古代气息加分不少(虽然那个时代大键琴已注定被钢琴所淘汰)。被一些恐怖电影配乐用到浮滥的管风琴,也出现在作品中(如Victoria's Escape),所幸只是用来调和音乐氛围,而没有过度装神弄鬼;事实上,对于处理鬼怪题材早已建立出一套自我哲学的叶夫曼,亦用不着那样媚俗。整体而言,两部作品虽各具趣味,但《地狱新娘》着实玩出较多的花样。之所以能够如此,即因为配乐与剧中的歌曲保持着适当距离,避开被歌曲旋律牵着鼻子走的尴尬,而挣得更大的音乐表现空间,是相较之下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