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jize 于 2015-4-9 12:38 编辑
28. Korngold Erich Wolfgang 康古德(1897—1957)美籍奥地利作曲家
p>
1897年康古德出生在布尔诺。4年后他的父亲朱利亚斯被任命为当时维也纳颇为著名的杂志《新自由》(Neue Freie Presse)音乐评论主编爱德华·汉斯利克的副手。在汉斯利克去世后,朱利亚斯成为了这个音乐喉舌的掌门人,与他的前任一样,朱利亚斯·康古德的音乐观点十分保守。也许正是这些保守的观念对小康古德产生了不经意的影响,妨碍了他对当代音乐尤其是当时呼声极大的勋伯格无调性音乐的接触,特别是当康古德早年那部迷人的钢琴三重奏流露出这种时代共鸣时,朱利亚斯站出来竭力干扰这些音乐对儿子的影响。
1906年朱利亚斯带着康古德去见古斯塔夫·马勒,马勒被这个站在他而前的孩子惊呆了,他当即宣布康古德为天才。1909年10月,朱利亚斯将康古德的钢琴作品印成册子分发到当时德国一些重要的音乐家手中,这些作品得到了普遍的认同。理查·施特劳斯后来写到,“当我得知这些作品出自一个I1岁的孩子时,第一个反应是震惊和担忧,这样一个早熟的天才显然没有经受一般意义的训练,我诚挚地祝愿他得到发展。”正是施特劳斯的赞赏,1910年就在比利时国王访问之前小康古德的芭蕾舞哑剧《雪人》(Der Schneemann)在维也纳宫廷剧院上演了。
康古德14岁开始着手创作他那了不起的《小交响曲》(Sinfonietta),与此同时,在他的钢琴套曲中就已经能够窥见到他特有的开放式风格;另一部钢琴曲《童话》(Marchenbilder现名:欢愉的心境动机)被看成是康古德的音乐标签,此外,他的独幕歌剧《波利克拉提斯的指环》(Der Ring des Polykrates)和《维奥兰塔》(Violanta)于1916年在慕尼黑首次被搬上舞台,其中《维奥兰塔》是一部心理描述的情节剧,发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威尼斯。创作出这样一部作品,对于一个涉世不深毫无竟争力的年青人来说实在令人吃惊,但它充满激情的管弦乐效果让人们感到了康古德的份量。
p>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康古德开始有条不紊地创作他的歌剧《死城》(Die tote Stadt),这部取材于比利时象征派作家乔治·诺登巴赫小说的歌剧满是潜在的弗洛伊德式的意识。它华丽的结构使得它的演员阵容配置要求极其强大。这是康古德成功的代表作之一,虽然《死城》一开始并未受到重视,但几年后它的魅力开始散发,欧洲几家歌剧院几乎同时开始上演这部歌剧。在今天,除了NAXOS的CD版本,另外一个唯一的全剧录音版本是莱恩斯多夫在瑞典指挥的现场录音版本。虽然它作了大量的音乐删减。
康古德的另一部歌剧《赫利亚纳的奇迹》(Das Wonder der He.liane)甚至更为雄心勃勃,更加复杂和更富于表现主义。它采用了多调性和丰富的管弦乐机制。剧中赫利亚纳的咏叹调“我向他走去”通常被看成是瓦格纳《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Tristan und Isolde)中“爱之死”的翻版。《赫利亚纳的奇迹》上演时,康古德已经有了一个小家庭,他需要一定的经济来源以应付开支,他在维也纳一家剧院谋得了一个指挥职位并在那少L排演小歌剧。至少那时他认为约翰·施特劳斯和理查·施特劳斯都是天才。后来他遇到了伟大的德国歌剧指挥家马克斯·莱恩哈特;1929年他们合作编排了施特劳斯的轻歌剧《蝙蝠》( Die Fledermaus),这个新版《蝙蝠》上演后在柏林热闹了好几个星期。
1933年当希特勒上台后,莱恩哈特离开德国去了美国。在好莱坞,华纳兄弟曾邀请他指挥莎士比亚名作改编的影片《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 Dream)的演出,但莱恩哈特却推荐了康古德,应年恩哈特的要求,演出具有门德尔松式的轻松风格,然而它还是浸透了康古德特有的那种幽暗般的魔力。
1936年,康古德适时地推出了他在好莱坞的首部电影配乐《布拉德船长》(Captain Blood),这也是影星埃罗尔·弗莱恩和奥利维亚·哈维兰德在好莱坞的首次亮相。片中的音乐融合了康古德的歌剧配乐技巧;微妙的煽情与排山倒海般的气度在当时的好莱坞影片中实属罕见。康古德开始走上了理想主义的电影配乐创作路途。通过电影这个特殊媒体接近广泛的听众。1946年康古德在一次采访中曾说到“音乐就是音乐,无论是在舞剧院、音乐厅或者影片中都是如此。形式或许改变,写作风格也许不同,但作曲家不会在他认同的音乐形态中让步。”
在作曲家的电影配乐创作的黄金岁月,他一共为18部故事片电影配乐( 他自称其配乐是“没有人声的歌剧—operas without singing”) 。他的配乐Anthony Adverse《风流世家》(1936/美国)和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罗宾汉历险记》(1938/美国)而两度荣获奥斯卡最佳原创电影音乐金像奖。接着,他又以The Private Lives of Elizabeth and Essex《江山美人》(又名《伊丽莎白女皇和埃塞克斯的私生活》,1939/美国)和The Sea Hawk《海鹰》(1940/美国)分别获奥斯卡最佳原创电影音乐金像奖提名。他于1943年加入美国籍。
康古德电影音乐创作中的理想主义、敏锐的才思和特有的悟性获得了电影圈内同行和追随者们的尊敬。这当中包括了他父亲的老对手阿诺德·勋伯格。一次,勋伯格问康古德为什么不用十二音序来创作,康古德拿起一支笔反问道这是什么,勋伯格回答说这是一支笔,然后康古德将笔调了个头,让笔尖向上又问道是什么,勋伯格还是回答说是支笔。“现在你看”,康古德说,“你不能用它来书写”。
长期的劳作和心脏疾病使康古德的健康受到了严重伤害,50岁对一个天才来说似乎老了点,他开始平静地看待他的电影配乐创作,假如电影不再走红,那么他的电影音乐也将随之消亡。在之后,康古德开始寻找机会重返音乐大厅,不过老朱利亚斯并不这样看,他直到1947年逝世之前都认为儿子会再次创作电彤音乐,他最喜欢电影《再度黎明》(Another Dawn)中那辉煌的旋律。1948年康古德写出了他那首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同大提琴协奏曲一样,其旋律也源自他的电影《Juarez,Anthony Adverse》和《王子与贫儿》。1945年这部小提琴协奏曲由小提琴家海飞兹在圣路易公开首演。尽管演出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评论却非常刺耳,它被形容为“好莱坞协奏曲”、“虚有其表”等等,这些病态的反应给康科尔德不小的打击。1949年当他回到维也纳时,发现情况更为痛心,人们把他的音乐称之为“落伍”,康科尔德感到非常沮丧,几年后他又回到了好莱坞。
他后来创作的升F大调交响曲是康科尔德重要的晚期作品,是他自我流放时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充满强烈悲哀与痛苦情感的挽歌,然而在他有生之年这部交响曲都未受到重视。他感到被世人遗忘了。但是康科尔德并未因此而停止创作,1957年当康古德在好莱坞逝世时,他差不多完成了他的第二交响曲初稿。
在音乐创作上或许康科尔德走到了时代的前而:他明白不管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音乐终归是音乐。庆幸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了这种观念,康科尔德的电影音乐、严肃音乐和歌剧被看成了一个不可分离的音乐整体,它展示了康科尔德音乐创作的非凡技巧、天才和多样的个性。
长期来,康古德似乎不再是位受尊敬的古典音乐作曲家,充其量是个与故事情节打交道的“好莱坞音乐家”。 1997年他百年冥诞,情况才终于有了变化,一股康古德热突然间冒了出来,并且一直没有减弱的迹象。现在康古德的古典音乐作品造就了一大批当红的表演艺术家,如安德列·普列文、安妮·索非·奥特尔、吉尔·萨哈姆等。他的影响已不再局限于电影音乐范畴,尽管那些电影音乐创作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经典,然而在协奏曲和歌剧方面,他的影响正在迅速蔓延开来,他被忽略的才华正在音乐舞台上复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