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80年代开始听音乐的,那时父亲赶潮流买了一部录音机和几盒磁带,其实父亲不懂音乐,但我懂一些,因为我是学校文工团的成员,经常参加学校的演唱,一般是合唱,也吹口琴,这是我唯一懂的乐器。我学过小提琴演奏,但太难了,所以放弃了,也因为当时沉迷于画画。回到前面,当时父亲买的磁带包括一些轻音乐,象《魂断蓝桥》,也有一些给跳舞伴奏的音乐,内容包括柴可夫斯基《悲怆》,《伊戈尔王》,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古典音乐,但当然是改编过的。但听《悲怆》,令我十分着迷,因为这个改编的悲怆一点悲怆都没有,当时对柴可夫斯基崇拜得不行。尽管我现在已经不喜欢听老柴了。《魂断蓝桥》里的《友谊地久天长》令我对很多世界名曲非常向往,后来我买了一些外国民歌,因为我懂一些乐理,所以很多外国民歌我都会唱。比如《念故乡》令我后来听德伏夏克的《自新大陆》非常容易进入。所以我认为听古典音乐从一些世界民歌入门会很容易。当时我很迷Lesie,所以我的听乐范围很杂。我觉得我上面所说都为我听古典音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学时我会自己赚钱,所以我买了DISCMAN,当时DISCMAN刚出现,我可能是整个大学第一个买DISCMAN的,因为当时DISCMAN很贵,要1000多元,还是走私获,在家乡买的。对音乐我年轻时是很“疯狂”的。因为当时1000元是天文数字,但我在大学里一个学期能赚2W,所以买唱片,买DISCMAN不是问题。我买的第一张激光唱片是保罗莫里哀的轻音乐。同时也买了很多外国流行唱片,象理查.马克思、里奇、王子、枪炮与玫瑰、麦当娜(我很喜欢麦当娜的),当然还有米高等等。那时大学里没有听古典音乐的氛围,但我开始听《天鹅湖》,是一个会弹吉他的朋友借给我的。
工作后第一件事就是去买了一套先锋音响,因为当时钱对我不是问题。同时我看了赵鑫姗的《贝多芬之魂》,令我对古典音乐兴趣大增,尤其里面谈到的贝小协、皇帝令我非常神往。所以我买了一些古典音乐的唱片,当时在深圳博雅买的,记不得多少钱了,反正贵的要命。当时买的唱片主要是根据赵鑫姗的《贝多芬之魂》买的。尽管这本书现在有争议,但在90年代初,这本书无疑是写得最好的介绍贝多芬的书籍,但他后来写的《莫扎特之魂》我就觉得比较空洞,可能因为老赵已经江郎才尽了。但他的大部分书我都看过。对我听古典音乐有一定帮助,但今天再看这些书,会感觉太雷同了。当时也开始看《爱乐杂志》,感觉写得比较通俗易懂,可能会有人觉得早期的爱乐比较肤浅,但当时我不觉得。尤其里面的一些唱片目录对我很有用。我买的第一本爱乐是关于柴可夫斯基的,当时有感觉,现在不行了。我觉得我早期看的第一本最好的爱乐杂志是关于卡萨尔斯的,对我感触非常大,尤其卡萨尔斯的品格令我非常敬佩,也第一次让我知道巴赫大无,我认为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期爱乐。后来看的马勒和海非兹感觉也不错。后来也看中央音乐学院的杂志,太专业了,看不懂,哈哈。
我听古典音乐是从贝多芬开始的,几首著名的钢琴奏鸣曲、贝小协、皇帝都是听了第一遍就能直接进入的。不客气地说:我对音乐是有天赋的。但贝多芬的交响曲我第一次听的时候简直听得不知所云,听了好多遍才能进入。当时我也开始听香港电台第四台——古典音乐台,还录了一些磁带,一直保存到现在,都时索尼的金属带。然后就直接上发烧器材了。。。。。
我早期基本上就是这样喜欢上古典音乐的,希望对想入门的朋友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