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点听了N久,从没说过一句话,从没表达过一次意见,也从未发表过一次感想,但总想说点什么。 我不是学音乐的,所以客观原因限制了我发表“学术”性言论的自由。第一次听钢琴曲,是贝多芬的《月光》,当时的感觉就是——好听。慢慢地从朋友处获得了一名叫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师的CD,于是,从那时起,我便算认识到了钢琴的魅力,慢慢地,巴赫,莫杂特,肖邦,李斯特,贝多芬,门德尔松,亨德尔……等等音乐家也被我所认识,在古典乐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钢琴和小提琴,感觉这两种乐器的音色可以和我灵魂进行对话。 对于音乐我无话可说,因为专业术语我不懂,所以无法象很多朋友一样,可以满嘴专业词汇,然后发表自己的高谈阔论。于是,我批判地领悟着音乐的“真谛”。 今天我第一次发言,不谈学术,也不谈曲子,仅仅谈谈对人与音乐,当然,相当浅显,不值一提。 我对音乐的理解便是:身临其境。 很多朋友,在听到其他人发表的曲子时,然后就会有一番高谈阔论,以及“自己的理解”,猛然地吹捧。又或者相悖于自己的“偶像”,于是狠批一通,在我看来,都是无谓的。以礼仪之本,我仅称这种行为是:夸夸其谈。其实,更合适的解释是:“半罐水,响叮当”。 我听音乐,首先是通过了解曲目的背景,以及演奏者的背景,去感受他们的作品,这样,我觉得每一首曲子都是相当优美的,我在基点,也听了几个版本的同一首曲子,发现其实各有优点,不存在谁不如谁,我于是便很奇怪,为什么很多人,能对音乐家们分出个三六九等呢?更有甚者的是,发现同一个人,在几个版本中发的言都是:“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版本”,我于是开始怀疑自己的汉语水平到底处于哪个等级? 更有些朋友,发表了以“相当之专业”的言论,比如:某某段应该如何处理,踏板又应如何处理…… 也有直接表示自己毕业于XXX音乐学院,然后表达的意图无非就是某位音乐家的某曲不如他。这样的人,且不论音乐水平高低,仅从其性格和心态,就成就不了什么大器。 从音乐本生来说,就是一种享受,演奏者是在享受,听众也在享受,而著名与不著名,家与业余爱好者,他们的区别仅仅来自于技术的熟练,以及大众的认可,他们对音乐的理解是没有标准的,我的哲学导师说过一句话:“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哲学中,每一门哲学在每一个人大脑里,都是达芬奇的鸡蛋……”,每一个人对音乐的理解都不一样,认识也不一样,所以我无法去说鲁宾斯坦和霍络维茨谁更出色,也无法分清肖邦的钢琴水平是否高于鲁宾斯坦,我也同样困惑于人们所谓的:“某某钢琴大师是某某音乐家的诠释”,因为很少有人能听到肖邦的录音,或许也没有人能听到莫杂特,巴赫等人的录音,那么“诠释”是如何得来的呢?无外就是一云众云。好比鲁迅的:“本来是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所以那些“某某是某某的诠释”等等的言论,实际上是悖论,我仅能说:“某某以他自己的思维理解了某某的音乐,这种理解,更受大众欢迎”。好比初中时,学鲁迅的文章,有很多所谓的“通假字”,在我看来无非是错别字,只不过为了保住他的形象,所以后者发明了“通假字”这个名词,试问,难道有人能把鲁迅叫起来,问他这个字怎么错了?然后鲁迅曰:“乃通假字”。 说了很多,都是大家不爱听的,但是这是我站在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上所想说的,或许某某大师的某曲不如你,好比比尔盖茨玩CS不如我,难道我就可以说他不行?说他在电脑方面不如我? 模仿是好比画假画,即使看上去一模一样,也是赝品。如果每个人都能弹出自己的思想和心声,那么每个人都是大师,自己的大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1 3:32:1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