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589|回复: 26

【讨论】关于音乐上传及相关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24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刚看到明月兄的一个回帖:
http://www.mydcentre.com/club/dispbbs.asp?boardID=34&ID=34414
    其中说到:

请eaglechn兄去看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帖,你就会知道问题是否那么严重了。

    遗憾的是本人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这个讨论帖,后来发现基点多了个议事厅,并且发现本人没有权限进,估摸着应该是在这里面了。

基点议事厅!为了把论坛建设得更好,所有版主都可以在这里讨论与论坛建设或管理相关的话题。

    看来这是“所有版主”的事情,因此我们是没有必要掺和的,在这里发一个讨论帖,只是为了回应明月兄(不好意思把serpent123兄的那个音乐帖的话题扯得太远)的一番好意,以及同所有没有权限的基民没事闲聊一下这个话题,也就是关于基点音乐上传、关于著作权、关于服务器空间等等一些列关于此类的乱七八糟的几乎让版主们崩溃理不清头绪的问题,大家有事忙活去,没事进来掰两句,因此版主不必理会,不必重视,如不涉及原则,我想也没有必要删掉此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24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eaglechn兄,是我忽略了,没想到你看不到那个帖子,对不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4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妨先看看这部法律,相关内容以蓝色标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                     
           (1990年9月7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1990年9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
           国主席令第三十一号公布  1991年6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
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
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中国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
有著作权。                                                              
    外国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国境内发表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              
    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发表的作品,根据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者共同参加
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受本法保护。
    第三条  本法所称的作品,包括以下列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
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                                                
    (一)文字作品;                                                   
    (二)口述作品;                                                   
    (三)音乐、戏剧、曲艺、舞蹈作品;                                 
    (四)美术、摄影作品;                                             
    (五)电影、电视、录像作品;                                       
    (六)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                              
    (七)地图、示意图等图形作品;                                      
    (八)计算机软件;                                                  
    (九)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作品。
    第四条  依法禁止出版、传播的作品,不受本法保护。                    
    著作权人行使著作权,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第五条  本法不适用于:                                             
    (一)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
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                                       
    (二)时事新闻;                                                   
    (三)历法、数表、通用表格和公式。
    第六条  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第七条  科学技术作品中应当由专利法、技术合同法等法律保护的,适用专利
法、技术合同法等法律的规定。
    第八条  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的著作权管理工作;各省、自治
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著作权管理工作。
                             第二章  著作权
                        第一节  著作权人及其权利
    第九条  著作权人包括:                                             
    (一)作者;                                                        
    (二)其他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
     第十条  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                              
    (一)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                        
    (二)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三)修改权,即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                    
    (四)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              
    (五)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即以复制、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
、电视、录像或者改编、翻译、注释、编辑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权利;以及许可他人
以上述方式使用作品,并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
                           第二节  著作权归属
    第十一条  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                                             
    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主持,代表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
者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作品,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视为作者。               
    如无相反证明,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为作者。
    第十二条  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其著作权由改编
、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
    第十三条  两人以上合作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由合作作者共同享有。没有参加
创作的人,不能成为合作作者。                                            
    合作作品可以分割使用的,作者对各自创作的部分可以单独享有著作权,但行
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合作作品整体的著作权。
    第十四条  编辑作品由编辑人享有著作权,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
的著作权。                                                              
    编辑作品中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权单独行使其著作权。
    第十五条  电影、电视、录像作品的导演、编剧、作词、作曲、摄影等作者享
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制作电影、电视、录像作品的制片者享有。      
    电影、电视、录像作品中剧本、音乐等可以单独使用的作品的作者有权单独行
使其著作权。
    第十六条  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
,除本条第二款的规定以外,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有权在其
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
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
非法人单位享有,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可以给予作者奖励:                    
    (一)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非
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计算机软件、地图等职务
作品;                                                                  
    (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著作权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享有的
职务作品。
    第十七条  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
。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
    第十八条  美术等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转移,不视为作品著作权的转移,但美术
作品原件的展览权由原件所有人享有。
    第十九条  著作权属于公民的,公民死亡后,其作品的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在
本法规定的保护期内,依照继承法的规定转移。                              
    著作权属于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变更、终止后,其作
品的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在本法规定的保护期内,由承受其权利义务的法人或者非
法人单位享有;没有承受其权利义务的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由国家享有。
                          第三节  权利的保护期
    第二十条  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的保护期不受限制。
    第二十一条  公民的作品,其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
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如果是合作
作品,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的第五十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            
    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作品、著作权(署名权除外)由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享
有的职务作品,其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为五十年,截止于作品首
次发表后第五十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五十年内未发表的,本
法不再保护。                                                            
    电影、电视、录像和摄影作品的发表权、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的保护期为五十
年,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五十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但作品自创作完成后五十
年内未发表的,本法不再保护。
                           第四节  权利的限制
    第二十二条  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
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
权利:
                                                                  
    (一)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            
    (二)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
发表的作品;
                                                            
    (三)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节目或者新闻纪录影片中
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四)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
台、电视台已经发表的社论、评论员文章;                                 
    (五)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刊登或者播放在公众集会上发表的讲话
,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六)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
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                                 
    (七)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                        
    (八)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
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                                                
    (九)免费表演已经发表的作品;                                      
    (十)对设置或者陈列在室外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进行临摹、绘画、摄影、录
像;                                                                    
    (十一)将已经发表的汉族文字作品翻译成少数民族文字在国内出版发行;  
    (十二)将已经发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                              
    以上规定适用于对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权
利的限制。
                       第三章  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
    第二十三条  使用他人作品应当同著作权人订立合同或者取得许可,本法规定
可以不经许可的除外。
    第二十四条  合同包括下列主要条款:                                 
    (一)许可使用作品的方式;                                          
    (二)许可使用的权利是专有使用权或者非专有使用权;                  
    (三)许可使用的范围、期间;                                       
    (四)付酬标准和办法;                                             
    (五)违约责任;                                                   
    (六)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内容。
    第二十五条  合同中著作权人未明确许可的权利,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另一方
当事人不得行使。
    第二十六条  合同的有效期限不超过十年。合同期满可以续订。
    第二十七条  使用作品的付酬标准由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
制定。                                                                  
    合同另有约定的,也可以按照合同支付报酬。
    第二十八条  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依照本
法取得他人的著作权使用权的,不得侵犯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
和获得报酬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4 19:56:2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4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出版、表演、录音录像、播放
                        第一节  图书、报刊的出版
    第二十九条  图书出版者出版图书应当和著作权人订立出版合同,并支付报酬。
    第三十条  图书出版者对著作权人交付出版的作品,在合同约定期间享有专有
出版权。合同约定图书出版者享有专有出版权的期限不得超过十年,合同期满可以
续订。                                                                  
    图书出版者在合同约定期间享有的专有出版权受法律保护,他人不得出版该作
品。
    第三十一条  著作权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期限交付作品。图书出版者应当按照
合同约定的出版质量、期限出版图书。                                      
    图书出版者不按照合同约定期限出版,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承担民
事责任。                                                               
    图书出版者重印、再版作品的,应当通知著作权人,并支付报酬。图书脱销后
,图书出版者拒绝重印、再版的,著作权人有权终止合同。
    第三十二条  著作权人向报社、杂志社投稿的,自稿件发出之日起十五日内未
收到报社通知决定刊登的,或者自稿件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收到杂志社通知决定
刊登的,可以将同一作品向其他报社、杂志社投稿。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的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
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第三十三条  图书出版者经作者许可,可以对作品修改、删节。            
    报社、杂志社可以对作品作文字性修改、删节,对内容的修改,应当经作者许
可。
    第三十四条  出版改编、翻译、注释、整理、编辑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应
当向改编、翻译、注释、整理、编辑作品的著作权人和原作品的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第二节  表演
    第三十五条  表演者(演员、演出单位)使用他人未发表的作品演出,应当取
得著作权人许可,并支付报酬。                                            
    表演者使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进行营业性演出,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但应
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著作权人声明不许使用的不得使用。                    
    表演者使用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进行营业性演出,
应当按照规定向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作品的著作权人和原作品的著作权人支付
报酬。                                                                  
    表演者为制作录音录像和广播、电视节目进行表演使用他人作品的,适用本法
第三十七条、第四十条的规定。
    第三十六条  表演者对其表演享有下列权利:                           
    (一)表明表演者身份;                                             
    (二)保护表演形象不受歪曲;                                       
    (三)许可他人从现场直播;                                          
    (四)许可他人为营利目的录音录像,并获得报酬。
                            第三节  录音录像
    第三十七条  录音制作者使用他人未发表的作品制作录音制品,应当取得著作
权人的许可,并支付报酬。使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制作录音制品,可以不经著作权
人许可,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著作权人声明不许使用的不得使用。        
    录像制作者使用他人作品制作录像制品,应当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并支付报
酬。                                                                    
    录音录像制作者使用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应当向
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作品的著作权人和原作品的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第三十八条  录音录像制作者制作录音录像制品,应当同表演者订立合同,并
支付报酬。
    第三十九条  录音录像制作者对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享有许可他人复制发
行并获得报酬的权利。该权利的保护期为五十年,截止于该制品首次出版后第五十
年的十二月三十一日。                                                   
    被许可复制发行的录音录像制作者还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和表演者支付报
酬。
                      第四节  广播电台、电视台播放
    第四十条  广播电台、电视台使用他人未发表的作品制作广播、电视节目,应
当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并支付报酬。                                      
    广播电台、电视台使用他人已发表的作品制作广播、电视节目,可以不经著作
权人许可,但著作权人声明不许使用的不得使用;并且除本法规定可以不支付报酬
的以外,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                                          
    广播电台、电视台使用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制作广
播、电视节目,应当向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作品的著作权人和原作品的著作权
人支付报酬。
    第四十一条  广播电台、电视台制作广播、电视节目,应当同表演者订立合同
,并支付报酬。
    第四十二条  广播电台、电视台对其制作的广播、电视节目,享有下列权利:
    (一)播放;                                                        
    (二)许可他人播放,并获得报酬;                                    
    (三)许可他人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广播、电视节目,并获得报酬。         
    前款规定的权利的保护期为五十年,截止于该节目首次播放后第五十年的十二
月三十一日。                                                            
    被许可复制发行的录音录像制作者还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和表演者支付报
酬。
    第四十三条  广播电台、电视台非营业性播放已经出版的录音制品,可以不经
著作权人、表演者、录音制作者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
    第四十四条  电视台播放他人的电影、电视和录像,应当取得电影、电视制片
者和录像制作者的许可,并支付报酬。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五条  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
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的;                              
    (二)未经合作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创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
发表的;                                                               
    (三)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            
    (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                                       
    (五)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
像或者改编、翻译、注释、编辑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六)使用他人作品,未按照规定支付报酬的;                          
    (七)未经表演者许可,从现场直播其表演的;                          
    (八)其他侵犯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的行为。
    第四十六条  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
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并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给予没收非法
所得、罚款等行政处罚:                                                  
    (一)剽窃、抄袭他人作品的;                                       
    (二)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营利为目的,复制发行其作品的;            
    (三)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                              
    (四)未经表演者许可,对其表演制作录音录像出版的;                  
    (五)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的;         
    (六)未经广播电台、电视台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广播、电视节目的;  
    (七)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的。
    第四十七条  当事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条件的,应
当依照民法通则有关规定承担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  著作权侵权纠纷可以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调解达成协议后一方反
悔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不愿调解的,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四十九条  著作权合同纠纷可以调解,也可以依据合同中的仲裁条款或者事
后达成的书面仲裁协议,向著作权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对于仲裁裁决,当事人应当履行。当事人一方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可以
申请人民法院执行。                                                      
    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发现仲裁裁决违法的,有权不予执行。人民法院不予执行的
,当事人可以就合同纠纷向人民法院起诉。                                 
    当事人没有在合同中订立仲裁条款,事后又没有书面仲裁协议的,可以直接向
人民法院起诉。
    第五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行政处罚决定书三个月内向
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又不履行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执
行。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一条  本法所称的著作权与版权系同义语。
    第五十二条  本法所称的复制,指以印刷、复印、临摹、拓印、录音、录像、
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行为。                          
    按照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其说明进行施工、生产工业品,不属于本法所
称的复制。
    第五十三条  计算机软件的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
    第五十四条  本法的实施条例由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
准后施行。
    第五十五条  本法规定的著作权人和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
电台、电视台的权利,在本法施行之日尚未超过本法规定的保护期的,依照本法予
以保护。                                                               
    本法施行前发生的侵权或者违约行为,依照侵权或者违约行为发生时的有关规
定和政策处理。
    第五十六条  本法自1991年6月1日起施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4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老帖,但个人认为并不影响这个话题的讨论。)

      评论:有关个人音乐网站(转帖)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打响了音乐版权网络保卫战的第一枪。但不少人认为从著作权法角度讲,个人音乐网站并没有侵权行为,事实真的如此?

  去年,美国mp3.com的版权官司还历历在目。

  今年5月份,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开始向国内上百家个人音乐网站发送了律师函。其内容主要是要求网站从即日起,在网站上删除所上载的侵权音乐作品,停止侵权,尽快与该协会联系,协商解决侵权问题,否则将会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将考虑通过法律程序,追究网站的侵权责任,要求赔偿经济损失。追根究底,问题的关键在于音乐作品的版权问题。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打响了音乐版权网络保卫战的第一枪。可这是众多个人音乐网站站长所不能接受的,因为几年的心血将毁于一旦。同时不少的网友也表示了气愤,并且不少人认为从著作权法角度讲,个人音乐网站没有得到著作权人授权而使用版权音乐不属于侵权行为。

  个人音乐网站输了

  众所周知,音乐作品属于我国著作权法所保护的对象。这里音乐作品包括了以交响乐、歌曲等能够演唱或者演奏的带歌词或者不带歌词的作品。那么为什么个人音乐网站未经授权使用音乐作品,竟然还有这么多的网友认为个人音乐网站未经授权使用音乐作品不属于侵权行为,主要是在著作权法上找到了两个依据:一是个人音乐网站使用音乐作品是"为了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属于著作权的合理使用;二是个人音乐网站使用音乐作品不以营利为目的。

  对于第一个依据,根据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著作权人以外的人,在某些情况下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的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的姓名、作品名,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的其他权利。这个就是法学理论上所讲的著作权的合理使用。

  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对于合理使用的范围和具体方式作了详细的规定。其中第一种方式就是"为了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那么个人音乐网站未经授权使用音乐作品属不属于这种情况呢?

  从"为了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角度出发,未经许可使用音乐作品只能用来满足个人实现"学习、研究或欣赏"的目的,而不能扩展至第三人或者家庭、单位等。个人音乐网站把音乐作品放在网络上提供免费下载,使得音乐作品大面积的传播,就超出了个人这个范围的限制。

  对于第二个依据,我国著作权法第四十六条种规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营利为目的,复制发行其作品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并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给予没收非法所得、罚款等行政处罚。那么,不以营利为目的,未经授权使用音乐作品就不承担法律责任吗?

  这里我们要弄清这一条规定的法律含义。侵犯著作权行为,因性质不同危害程度和范围也有区别。有些侵权行为只侵害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但是有些侵权行为不仅侵害了著作权人的权益,同时,还欺骗了广大公众,损害了社会利益,破坏了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对这种行为,除了依法要承担民事责任以外,还应该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第46条所规定的"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营利为目的,复制发行其作品"行为,就属于这种依法要承担民事责任以外,还应该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的行为。

  所以对个人音乐网站未经许可使用音乐作品的行为,如果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不承担行政责任,但并不排除其要向著作权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保护版权,"农村包围城市"

  相比个人音乐网站,商业网站对音乐作品著作权的侵犯要严重的多。为什么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要先拿个人音乐网站开刀呢?从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的保护著作权的决心和处心积虑的策略。其选择了一个"农村包围城市"的妥善并且迅捷的解决途径。

  如果首先选择商业网站,那么这场纠纷的解决将是旷日持久的。商业网站的资金相对雄厚,有财力和时间去通过各种途径来解决纠纷,不会轻易言输!并且即使没有了商业网站,还有众多的商业个人音乐作品网站提供下载,那可真是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

  现在首先选择了个人音乐网站,限于时间、金钱和精力的限制,个人音乐网站的站长们面对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往往只会选择息事宁人。这样,将使纠纷迅速解决,既保护了著作权,又将肃清外围,杀鸡给猴看,为彻底解决在网络上mp3的下载做好铺垫。这在成本上也将是最划算的。

  不少网友认为中国著作权协会选择拿个人音乐网站开刀,其中有不少的经济利益驱使。其实,个人音乐网站在按照律师函中所讲的第一步,删除所上载的侵权作品后,没有履行后面的程序:双方协商解决有关侵权的赔偿问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选择法律程序--诉讼来追究法律责任,要求赔偿损失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由于互联网的特性,主体的不易确定加上众多个人的履行能力的限制,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如果选择起诉的话,那将是多此一举,平白惹出了诸多麻烦。

  (2001年06月28日  eNet硅谷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24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部法律已不适应需要了,许多条款的立论依据(宪法和人权)都存在问题。尤其在加入WTO以后,更不适应环境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24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今,全球的信息产业正处于迅速的整合之中,为了不被数字化的浪潮所淘汰,出版、广播、通信及计算机产业的企业,都迫不及待地挤进网络空间,希望在新世界里拥有自己的一 席之地,因此在线服务提供者的队伍变得空前复杂。这里有纯粹的Internet服务商,比如Netcom On-line Communication Services、PSINet等,其用户多达几十万、上百万,颇具实力与规模;有软件业、通信业、广播电视及新闻出版业的大企业,比如微软、AT&T、MCI提供的在线服务;还有无数小服务商及非营业性的个人,主要在局域网提供BBS服务。

如果把包括ISP在内的在线服务看作一种产业,就会发现这一产业是在很少受到限制的自发状态下发展起来的,但是既然网络(尤其是Internet)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舆论工具或传播媒体,而在线服务提供者越来越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者,法律就不能不对网络空间加以规范了,“虚拟现实”中的传播者也就不得不面对真实世界里的法律规定了。与在线服务提供者关系最密切的主要包括有关诽谤、传播黄色信息、侵犯隐私权及侵犯版权的法律责任的规定。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在线服务提供者在版权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承担的责任。

一、直接侵权、共同侵权及代替责任——司法实践对在线服务提供者承担的版权侵权责任的探索

成文的法律总是落后于变化着的现实,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使司法者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作为法律与现实的沟通者,他们既要裁决现实中的矛盾冲突,又要维护法律的稳定与统一。版权法正是受到科技发展猛烈冲击的一个法律部门,无论是产生于印刷出版时代还是广播电视时代的版权法律制度,似乎都在数字化时代捉襟见肘,而法官面对新型纠纷所作的艰难探索,凝结着他们的智慧与创造,无疑将对版权理论和版权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迄今为止,有关在线服务提供者的版权侵权责任的判例还屈指可数,但这些先驱性的判例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美国的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最为发达,三个有关在线服务提供者版权侵权的判例也最具代表性。

尽管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初(1991),在线服务提供者就已经陷入了法律纠纷,但最初的判例是关于诽谤的法律责任的Cubby v.CompuServe(S.D.NewYork 1991)。最早的一个在线服务提供者版权侵权的判例出现于1993年,即Playboy Enterprises,Inc.v.FrenaPlay boy Enterprises,Inc.v.Frena(M.D.Fla.1993)。被告George Frena是一位BBS经营者,其用户在BBS上载、下载Playboy杂志享有版权的数字化的图片。被告Frena申辨说,他对用户上载侵犯版权的材料一无所知,而且一发现就将这些材料清除了。最终法院判决被告Frena承担“直接”侵犯版权的责任,尽管上载侵权复制品的不是他本人,但BBS展示了侵权复制品,因此侵犯了原告的发行权和公开展示权;法院指出侵犯版权承担的是严格责任,被告没有侵犯故意或对侵权行为发生一无所知,并不能令其免责。1993年这一判例说明当时法院对在线服务提供者的态度是相当严厉的。

1994年,Sega Enterprises,Ltd.v.MAPHIA是又一个里程碑式的判例Sega Enterprises Ltd.v.MAPHIA(N.D.Cal.1994)。被告出售的装置能够用于复制原告Sega享有版权的游戏软件,并且鼓励用户在其经营的BBS上载和下载该软件。法院判决,由于被告在非法复制中所 起的作用——明知有侵犯版权的用途仍提供装置和条件,并给予鼓励和指导——令其承担共同侵权责任。就“明知”而言,法院认为被告并不需要确切地知道上载、下载的侵权行为何时发生,只要有证据表明被告对侵权行为有总体和一般的了解即可。

1995年,美国公布了《知识产权与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知识产权工作组的报告》,即通称的白皮书(White Paper)Bruce A.Lehman and Ronald H.Brown,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The Report of the Working Group on I 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1995).尽管白皮书所持的立场未必公允(许多学者批评它过于偏袒版权人的利益,对公众利益未予充分关注),其结论和建议也未必合理,但它毕竟提出了问题,为人们进一步思考与研究提供了线索。白皮书的主要目的是检讨美国现行版权法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条件下的原则、条文及适用。关于在线服务提供者,白皮书认为不应为它们创设特殊的责任规则,因为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环境里,为任何一类传播者减轻责任都是不成熟的,不公平的,并会制造一个危险的先例。白皮书引用了上述playboy和Sega两个判例,以证明现行的责任规则,尤其是直接侵权的严格责任,完全适用于在线服务提供者(例如BBS经营者)。

白皮书之后,司法界的探索并没有停止,而且似乎没有按照白皮书选择的方向发展。白皮书之后的第一个判例就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这就是1995年的Religious Technology Ctr.v.Netcom On-line Communication Servs,Inc一案Religiors TechnologyCr.v.Netcom On-line Communication Service.Inc.(N.D.Cal.1995)。该案原告是L.Ron Hubbard全部作品的版权人,共同被告Dennis Erlich,擅自将Hubbard的一部分作品通过Kl emesrud在家里开设的BBS上载到Internet。共同被告Klemesrud是一个小型BBS经营者,约有用户 500人。Klemesrud的计算机通过Netcom公司访问Internet,共同被告Netcom是全美最大的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之一。

Erlich将侵权材料通过电话线传输给Klemesrud经营的BBS,材料存储在Klemesrud的计算机中,并且自动复制到Netcom的计算机中,存储的信息可被BBS的用户下载,Netcom并不控制或管理传输的任何材料的内容。原告曾与Klemesrud和Netcom联系,要求它们不再为Erlich提供访问Internet的服务,Netcom予以拒绝,理由是无法将Erilich单独排除出Internet而不牵连Klemesrud的其他五百多名用户。

原告起诉控告Erlich、Klemesrud及Netcom侵犯版权,诉讼请求中要求Klemesrud及Netcom承担直接侵权责任、共同侵权责任以及代替责任。

法院认定Netcom与Klemesrud的行为不构成直接侵权。虽然在Netcom与Klemesrud的计算机中确实发现了有关作品的复制本,但是Netcom与Klemesrud的存储与传输行为并没有使版权人的任何权利(包括发行权和公开展示权)遭到侵犯。法院的理由是,虽然在某种意义上Klemesrud与Netcom帮助实现了Internet的“自动发行”与用户文件的“公开展示”,但是在线服务提供者没有能力控制其用户上载信息,即便责令它们承担责任对制裁版权侵权也起不了多大作用。法院认为如果在线服务提供者(尤其是ISP)在侵权中的作用不过是建立和运行一种维持网络正常运转所必需的系统,那么让无数这样的当事人陷入责任之中就是不明智的,毕竟让整个Internet为侵权行为负责并不能有效地制裁和预防侵权行为。况且,在本案中这样做也是不必要的,因为已经有Erlich这个导致侵权发生的人承担责任。

法院认定Netcom有可能承担共同侵权责任,如果它得知Erlich的侵权行为时还来得及采取措施却置之不理,就构成了共同侵权。这一事实尚有待查明。

法院认定Netcom不需要为Erlich的侵权行为承担代替责任。虽然Netcom对传输的信息内 容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但是原告无法证明Netcom从Erlich的侵权行为中获得了任何直接经济利益,而这一点对代替责任的成立起关键作用。

Netcom一案像一枚投进水中的石子,立刻激起层层波澜,有人评价这个判例“包含了迄今为止这一方面最深思熟虑的司法分析”Hon Marybeth Peters.The Spring 1996 Hoarce S.Manges Lecture-The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A Copyright Office Perspective,Columbia-VLA Journal of Law & Arts.1996,P356,也有人指出该案法院创立的规则“也许从实践的角度是正确的,但却不符合(美国)版权法关于直接侵权的定义” National Report,Eipr.1996.3,D-85。

从Playboy、Sega到Netcom,在线服务提供者可能承担的版权侵权责任包括直接侵权责任、共同侵权责任和代替责任。对于共同侵权责任和代替责任争议不大,它们是包括在线服务提供者在内的各类服务业者都能接受的责任规则,事实上,它们也一直遵循了这两种规则。

共同侵权责任已经在Sega和Netcom两案中适用,社会效果令人满意,的确,如果某个在线服务提供者有意继续或扩大某一侵权行为,那么令其承担责任就是合情合理的。共同侵权,又称二次侵权(secondary infringement),它依赖于直接侵权行为,是直接侵权行为的继续与扩大。共同侵权责任属于过失责任,只有行为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侵犯版权的行为发生才承担责任。当然,共同侵权责任有严格化的迹象,比如英国1988年的新版权法针对二次侵权使用了“知道或有理由相信”这一表达,说明要从一个合理之人的标准判断行为人是否意识到侵犯版权行为的发生,即主观性的表达方式包含了实质性的客观标准(合理之人的标准)Paul E.Geller,International Copyright Law and Practive,Vol.2,Matthew Bender& Co.,Inc.,1993,at the part of United Kingdom by W.Cornish,P55。当然,如果“知道或应当知道”的是行为的侵权性质,而不是侵权行为的细节,比如发生时间、严重程度等等在Sega一案中法院认定BBS经营者对侵权“知情”,便采用了对侵权行为有“总体和一般的了解”这一标准。又如,英国1988年的新版权法(CDPA)第26条(2)(b)中提到出售正常用途涉及公开表演、演奏、放映的装置时有合理的理由不相信该装置不会用于侵权的用途,须承担共同侵权责任。针对共同侵权责任一个抗辨理由是被用于侵权的某个装置具有显著的正当用途。在Sony Corp.v.Universal City Studios(1984)一案中,法院最后认定销售能被用于非法复制他人享有版权的录像带并不构成共同侵权,因为录像带能被用于合法的、不特定的目的,具有实质的正当用途。许多在线服务提供者主张BBS等网络系统就象录像带一样,能被用于侵权之外的正当用途。由此看来,为了网络需要,单纯提供一般的、具有其他商业用途的硬件或软件,尚不至于构成侵权,但若这些软件、硬件,基本上用于从事侵害行为,则提供人难逃共同侵权之责。

至今还没有在线服务提供者承担代替责任的判例。代替责任(vicarious liability)由主人为仆人的侵权行为承担责任发展而来,在现代主要指雇员为完成本职工作而侵权时,由雇主承担代替责任,或者受托人为履行委托合同义务而侵权时,由委托人承担代替责任郑成思,《版权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P.245。代替责任的两个核心要件是对侵权行为人的控制能力和与之相结合的直接经济利益seeNote9,at the Par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by Nimmer,P.121。如果某人授权、批准、支持或同意他人实施侵权行为,并由此获得了直接的经济利益,就须承担代替责任。在Netcom一案中,因原告无法证明在线服务提供从侵权行为中获得了直接的经济利益,致使代替责任不能成立。

无论是共同侵权责任还是代替责任,都是间接侵权的责任,它们或是由他人侵权行为引起,或是为他人侵权行为负责,都属于补充性和辅助性的责任规则,真正处于矛盾焦点的是直接侵权责任,即在线服务提供者就自身的行为承担的责任。在线服务提供者的存储、传输信息的行为是否构成直接侵权?Playboy与Netcom两案给出了正好相反的答案,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认定在线服务提供者的行为在版权法中的性质。

二、发行与向公众传输——在线服务提供者的行为性质

在线服务提供者是信息传播的中枢,其核心的业务活动就是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信息,传输行为的性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它们在版权法中的地位与责任。

(一)可被传输的复制

网络传输从效果上看与发行相同,但传输是否能被认定为版权意义的发行,首先取决于传输中有无复制本形成,这就涉及暂时复制的问题。

关于“暂时复制”的争论由来已久:如果一个作品仅仅进入计算机RAM而自动生成文本,该作品未被永久复制,未被视觉感知,甚至一旦关机一切都将荡然无存,那么是否还能被看作版权法意义上的复制本,是否属于已被“固定”呢?美国1995年的白皮书试图澄清这个问题,它指出“根据美国(版权)法,享有版权的材料进入计算机内存就是对该材料的复制。seeNote 6(White Paper 1995),p.64”它引用了MAL Systems Corp.v.Peak Computer,Inc.( 1993)MAI System Corp.v.Peak Computer,Inc.(9th.Cir.1993) Advanced Computer Services.v.MAL System Corp.(E.D.Va.1994) Triad Systems Corp.v.Southeasterm Express Co.(N.D.Cal.1994)等3个 判例,都是关于未经授权的独立服务机构将驱动软件由硬盘载入RAM,以供计算机使用。根据美国版权法关于“固定”的定义,法院认为一旦计算机软件存储于RAM,就足以永久和稳定地在比瞬间更长的时间里被视觉感知(perceive)、复制或传播17 USC section 101,但美国版权法“固定”的定义中排除了仅为稍纵即逝(transitory)的复制,例如在屏幕上瞬间放映,在电视或其他阴极射线管播映、瞬息之间为计算机内存所捕捉。既然这种存储导致“固定”,生成了复制本,那么当然侵犯了版权人独占的复制权。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同“暂时复制”之说。按照“暂时复制”来理解,一个作品从一个网络用户传输到另一个,或者在用户计算机与在线服务提供者的计算机(比如BBS或其他服务机 )之间传输,只要进入RAM超过片刻之功,都被视为生成了作品的复制本,并因此侵犯版权人独占的复制权。有学者发出这样的慨叹:既然只要用计算机访问一个作品,就会有复制本生成,看来版权人将第一次拥有了“独占的阅读权”,其他人连“浏览”信息的自由也被剥夺了Jessica Litman,The Exclusive Right to Read Cordozo Arts & Ent.L.J.29(1994)。还有学者的观点更为激烈,他们认为,如果说只要计算机不关机,存储在RAM中的复制本就能在可以被延长的时间里而不是在瞬息之间被视觉感知、复制或传播,那么“从逻辑上说,将一面镜子举在一本书前也将是侵权,因为只要有耐心举着镜子,镜中的映像也能在无限延长的时间里而非转瞬之间存在。”Pamela Samuelson,Legal Speaking:TheNII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port,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December 1994) 虽然“暂时复制”受到猛烈的抨击,但是接受这种观点的看来并不仅美国一家。欧洲联盟及其成员国不仅认可,而且积极推动“暂时复制”在世界范围被承认。从版权国际保护的角度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早在1987年就提出了如下解释:“当文字与图形显示在计算机屏幕上…停留时间足以供阅读有关文本,研习有关作品,它们就被固定。出现在屏幕上的实际是作品的复制本,通常是页面形式。如果这是真的——看来像是真的——屏幕显示就是复制,显示的作品就是复制本,这种显示有必要与复制权所覆盖。”WIPO Worldwide Symposium on the Future of Copyright and Neighbouring Rights(June 1994),P.181。近几年,面对数字技术的挑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提议并组成专家委员会,征求各个成员国的意见,提出了修订伯尔尼公约的建议文本,呈交给1996年12月在日内瓦举行的外交会议。专家委员会的建议文本中包括对伯尔尼公约第9条复制权的修订。伯尔尼公约第9条规定,作者的复制权是以任何方式或形式复制其作品的专有权。专家委员会建议“任何方式或形式”包括以电子媒介存储作品,也包括进入计算机内存的上载与下载。建议文本的第7条是关于复制权的范围,其中第1款提出,作者的复制权根据伯尔尼公约第9条1款包括以任何方式或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对作品进行永久或暂时的复制;第2款提到,如果暂时复制的目的纯粹是使作品被视觉感知,或该复制属于短暂的或附带的行为,只要在作者授权或法律许可使用该作品的过程中所为,缔约国可以通过立法加以限制。这一条是根据欧盟及其成员国提出的建议发展而来的,该建议在专家委员会获得许多国家政府代表的支持,欧盟建议“各成员国承认以电子媒介永久或暂时地存储受保护作品属于伯尔尼公约第9条1款意义上的复制,包括进入计算机内存的上载和下载作品的行为。”

尽管并非所有的伯尔尼公约的成员国都接受了暂时复制,尽管拟议中的伯尔尼议定书还远非指日可待,但是正如专家委员会在建议中所说,“对复制权这样重要的权利的解释在世界范围内应该是公平合理、协调一致的”,统一的解释是必要的,它是“版权制度在数字化的 未来发挥作用的保证。”或许是考虑到美国和欧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版权贸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专家委员会认为“有效地协调对复制权解释的唯一途径就是承认暂时复制属于复制权范围之内。”②将来有些作品的利用可能主要地、甚至完全地依赖于暂时复制,试想如果公众几乎都通过计算机在网络上“阅读”某部作品而并不进行永久复制,那么不承认暂时复制将使版权人的利益没有任何保障。美国1995年的白皮书反应出版权人对一种迅速 、完美与廉价的复制方式的崛起的恐惧,以及版权法的对策,伯尔尼公约对复制权的修订也正顺应了这一潮流。

传输是在计算机之间进行的,既然进入计算机内存就导致作品被固定,那么传输中便总有复制本生成。美国1995年白皮书建议修改美国现行版权法中“传输”的定义,让复制像表演和展示一样能被传输。

(二)向公众传输属于发行

复制可被传输,这是传输能够成为发行的前提,尽管有人认为,传输并没有使复制本由一地移至另一地,新的复制本是在接受方的计算机中生成的,因而与传统意义上的发行不同。但是,向公众传输的结果和经济影响均与传统意义上的发行无异:都是发出者采取积极措施发送,而接受者最终获得复制本。美国1995年白皮书也持这种观点,它建议修改美国现行版权法以使传输包括在发行权范围之内,它认为尽管没有有形物转手,“原件”仍留在传输者一方,如果一个作品从一台计算机传输给其他十台计算机,作品的十份复制本就被发行了。

虽然将向公众传输置于版权人的发行权之内,让传输这一行为同时处于复制权和发行权的范围未必合理,但是向公众传输的性质属于发行是可以肯定的,而且这种发行方式的经济价值将会越来越大,甚至可能超过传统的发行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4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  作者:Aha
--  发布时间:2005-3-24 20:04:00

--  
这部法律已不适应需要了,许多条款的立论依据(宪法和人权)都存在问题。尤其在加入WTO以后,更不适应环境了。

    Aha版主所言极是,然而在新法案尚未出台之前,它就是这个样子,适不适应需要,并不是我等说了算数,这就是国内当前的法制体系与环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4 20:16:31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24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eaglechn先生您应该可以进入议事厅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24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建议,把我们之前在议事厅讨论的相关帖子内容公开,以正视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25 15:24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