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453|回复: 12

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知名录音【转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3-22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贝多芬九大交响曲   乐圣贝多芬的挚友曾对他的音乐创作,做了这么一个极为贴切的形容:「贝多芬最喜欢的乐器是钢琴,钢琴也是他表达内心情感的工具,当他在钢琴音乐上有所新的成就后,他就会将其移用于弦乐四重奏或交响曲中。弦乐四重奏乃是他记载其内心思绪的日记或书信,而交响曲却是他的长篇论文。」,所以,交响曲可以说是贝多芬音乐创作上的终极作品,也是他毕生艺术创新的结晶与精髓。   不朽的九曲 贝多芬终其一生仅写了九阕交响曲,而第一号交响曲亦晚至三十岁时才谱写完成,当时他在乐坛已相当有名气,这种行为对当时的作曲家而言是极为不平常之事,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以何等谨慎的态度来进行交响曲之创作。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兼具承袭伟大传统与进行突破性尝试的特质,而这九阕交响曲又是他将古典音乐历史由古典乐派带往浪漫乐派的最佳「音乐革命」见证,其因而成为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全世界爱乐者的瑰宝,故又有『不朽的九曲』之尊称。只要是爱乐者,不论平日最喜欢的音乐是那一类型的古典音乐,依笔者之见,若未能听遍贝多芬九大交响曲,似乎总会有点进入古典音乐殿堂之宝山,却又空手而回的感觉吧!而一个乐团若未能演遍『不朽的九曲』也绝对无法登上盛名足于传世之不朽乐团之林。因此,怎样以不同于前辈大师的手法来诠释「贝多芬九大」,又不失去其音乐内涵,乃成一个乐团晋身为经典乐团的试金石。是故,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听众与版本之多,为所有曲目之冠,特别是第三号《英雄》、第五号《命运》、第六号《田园》与第九号《合唱》等具有憾人心弦之标题的名曲,这种现象更加明显。由于在本世纪中已有许多著名经典乐团留下了不少贝多芬九大交响曲全集录音,所以,在这世纪末来遍数这些『不朽九曲』的名盘,并从其中发觉出「名盘中的名盘」,其意义自然非凡无比。   古典名曲名盘的资料宝库 由于古典音乐是一种天才加苦练淬炼而成的精致艺术果实,任何指挥家与乐团的功力均无法一蹴可成,其除需具备有超绝的技巧与敏锐的感受力外,更需长期之精神方面的内在修行与磨练,才能使其对作曲家之乐思的诠释功力臻于至善的最高境界。所以,出色的古典音乐指挥家与乐团往往会成为全世界许多菁英份子共同注目的焦点,而被视为全人类共同的瑰宝。也因此,大师级指挥家与乐团所留下之具有深刻音乐内涵的杰出经典录音,即使是单声道录音且背景杂音相当大者,例如福特万格勒1951年之贝多芬《合唱》的录音,在半世纪后的今日,仍深获众多爱乐者的钟爱,即是最佳例证。此外,今年(1996)英国Classic CD杂志曾选出50张全世界最佳CD,1930年代的老录音居然囊括了6张,此或为许多热衷追求发烧音响的台湾乐友所必须深加思考者;而大指挥家华尔特(B. Walter)的两句名言:「声历声的立体音响能使我们感觉到不同的乐器群,但它只是一种听觉的感受、一种适应,音乐在两者之间,但二者都非音乐!」与「我们不应让声音所引起的愉快介入音乐之中,声音只是音乐的一部份!」,或可用来作为重新思考我们是否过度重视音响特性而轻忽了音乐内涵的最佳名言。   C大调第一号交响曲,Op. 21 1783年时,年方23岁的贝多芬来到维也纳师事海顿,并承袭他的学长莫扎特之交响曲的创作精神。此时的贝多芬虽在乐坛上已颇负盛名,但对交响曲创作态度极为严谨的他,仍待自认为已累积足够的钢琴奏鸣曲前卫实验,及室内乐之多样编成创作体验的周全准备后,才开始进行第一号交响曲的谱写工作,因而迟至年届三十的1800年才完成此一作品。贝多芬在这首最早问世的交响曲曲风上虽有着明显的海顿与莫札特风格,但其中亦有他个人独特且大胆的创新性尝试,例如,在他之前,交响曲通常是为贵族阶层之少数听众所作,而他则是针对社会各阶层的广大群众来谱写,因此,为使较多听众可以同时欣赏而采用较大的乐团编制;此外,本交响曲之乐器种类,特别是木管乐器的配置较为复杂化等创举均是。同时,当我们由其首演时之以「新作大交响曲」的名称发表亦可得到另一次验证。第一号交响曲的顺利推出后,贝多芬自此为其后的八阙灿烂辉煌的交响曲奠下良好的根基。   D大调第二号交响曲,Op. 36 第一号交响曲创作两年后的1802年,贝多芬完成此曲,此时的贝多芬虽然健康状况开始走下坡,且因情感受挫而精神状况恶劣,然而,此曲却充满着年轻人的感性、热情、甚至欢乐(故又称之为英雄式的谎言)。它有一段海顿式的缓慢导奏,亦有一个相当长度且完整的主题。第二乐章是缓慢板,起始的曲调曾被改为一首叫做《艾尔萨斯》(Alsace)的圣歌,其优美的抒情性亦为此曲之优越的特质。本曲曾被贝多芬本人改编成几种室内乐的型态以因应当时的音乐市场的需求,此显示此曲在当年受欢迎的程度;而钢琴三重奏之型态者时至今日仍相当流行。   第三号交响曲,Op. 55《英雄》 贝多芬是一位深具民本人文思想的天才作曲家,因此,本曲据说原先是他要献给当时被奉为法国人民英雄拿破仑的,但后来因为拿破仑称帝而作罢。其后,由于所出版之乐谱上有个义大利文标题:「为纪念一位伟大英雄而作」,故本曲又叫《英雄》交响曲。贝多芬在这首1804年的伟大创作中,首次显露了一个远离任何传统影响、完全属于自己的独创型式;产生这种创作上突然飞跃的原动力,除贝多芬本身之音乐修行的日渐成熟外,其已能克服耳疾所引起之对死亡恐惧的精神面苦恼亦是。而这种苦恼、死、再生、胜利的体验乃是本曲各乐章的象征。《英雄》交响曲之雄大构思及首尾的一贯性,在当年乃是最具前瞻性的作品,在音乐史上为交响曲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第四号交响曲,Op. 60 贝多芬怀着厚望推出其野心之作《英雄》交响曲,意外地并未受到预期的好评。经深思后,贝多芬为避免过激的音乐创新使误认其为狂人,乃于1806年时以短期集中精力的方式来创作此一结构扎实的海顿、莫札特风格的交响曲。这首曲子虽然曲调相当优美,但其或是因为夹在著名的《英雄》与《命运》交响曲之间,且始终受到他们的盛名阴影所笼罩,或者是因其并无一般人所喜爱的音乐“标题”之缘故,所以,在九大交响曲中成为被演奏次数较少之曲目。   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Op. 67《命运》 对初入门的乐友而言,贝多芬的九大交响曲中《命运》交响曲应是最受欢迎者,这首完成于1807年的伟大交响曲有两个特色,岫h芬曾于第一乐章开头的四个音符「sol、sol、sol、mi」附有如下之引人深思的注释:「命运来敲门的声音就是这样的!」,因此本曲常被视为《命运》的标题音乐,而这个主题动机的旋律,除于第一乐章中出现外,亦破茧而出出现在每个乐章,成为循环主题。胪T乐章中由C小调之黯淡的世界,转变成隐喻为光明世界的C大调,此一大转变,初期的乐评,视其为表现人类和命运争斗胜利的征兆。   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Op. 66《田园》 此曲虽附有贝多芬附注的标题《田园》,并于每一乐章上均附有作者亲自题写的曲意之注释;然而,其却非描写田野间写实故事的音乐,而彻彻底底地是一首古典型式且表现出绘画至感情的「性格交响曲」。将之与同一时期写成的《命运》交响曲相对照有如下的共通点:第一乐章均有动机主题方式在整个乐曲中反复出现。然而,基本上《田园》交响曲是描写自然者,《命运》交响曲则是描写人者;在音乐上,两者亦形成完全对照的性格,《田园》交响曲是优美而自然的女性化音乐,《命运》交响曲则是刚强的男性化音乐。   A大调第七号交响曲,Op. 92 由于本曲有一个长而缓慢的导奏,就好像要让舞者有足够的时间,以选择他们的舞伴一般;再加上其有着充满生命力又动听的旋律与节奏,且全曲结构完整匀称,因此,李斯特称其为「节奏的神化」,华格纳则以「舞蹈的神化」来形容之;由此可知,这是一首听了会使人全身充满着节奏与活力的曲子。第七号交响曲又名《巴卡斯交响曲》,巴卡斯是希腊神话中的『酒神』,其所以会得到此名,主要是因第三乐章的诙谐曲,听起来令人不知不觉地想象贝多芬酒醉后披头散发的『酒神』模样。   F大调第八号交响曲,Op. 93 本曲在贝多芬后期的交响曲中属于最短者,在九大交响曲中亦属编制最小的作品。这首回归古典乐派风格的优美作品,其乐曲的短缩化在同时期的四重奏Op. 95及钢琴奏鸣曲Op. 78亦有相同的倾向;而中间乐章之采用速度较快者与速度较慢者配对,以使乐章性格逆转的手法与钢琴奏鸣曲Op. 31-2《暴风雨》则又甚为相似。许多的证据均使人认为贝多芬把全部精力投注于交响曲之创作上,即使今日被誉为不朽名曲的钢琴奏鸣曲或室内乐等,也只是为了完成交响曲的习作或缩版。本曲虽与第七号同时完成于1812年,但它们的风格却迥然不同,基本上第七号是华丽且舞曲化的,而第八号则是较为内敛且趋向古典型式的。   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Op. 125《合唱》 《合唱》乃是1822年贝多芬52岁时接受伦敦爱乐协会委托谱写者。其不只是贝多芬的音乐创作生涯的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全人类的永恒不朽大杰作。其如同中期作品般地充满着“力”的表现,而编制规模亦是当时最大者,特别是最后乐章,首次破天荒地将人声当作一组乐器而导入交响曲中,使得最高的器乐领域与最高的声乐领域相互应合,激发出现更高层次的音乐境界。此外,贝多芬在曲中将定音鼓视为独奏乐器看待,甚至让其成为乐曲动机引导的主力,亦加深了本曲的戏剧性效果。本曲之《合唱》曲名来源,来自于其出版总谱的标题:「以席勒所作的『快乐颂』为结尾“合唱”,......」。由于快乐颂之歌词优美,颇富高超的博爱人文思想,再加上贝多芬之令人惊叹的管弦手法,在人声、乐声的交互催化下,这首说明贝多芬一生的名曲已成今日所有交响曲中被演奏次数最多的经典之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2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从第一号至第九号之古今名盘录的榜单,乐友们可以轻易地发现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与趋势:即由荷兰的大键琴音乐家雷翁哈特(G. Leonhardt, b.1928)与曾任维也纳爱乐大提琴手的哈农库特(N. Harnoncourt, b.1929,奥国人),自'50年代所开始倡导的强调忠于原谱、使用当时代乐器 (Period Instruments 、Original Instruments)或仿古乐器(Authentic Instruments)、模仿当年的乐器配置与演奏法,以重现当年作品风格原貌的『古乐』(Period Music)诠释法,经过许多杰出『古乐音乐家』多年的努力播种与耕耘后,到了'90年代终于开花又结果,被听众所广泛接受并在市场上大放异彩,。   而身为世界古典音乐市场重镇的日本乐坛,亦严重地感染上这股复古的『古乐』风潮;首先,我们由其'93年「唱片艺术」300首名曲名盘榜中可以发现: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第二、三、五号等分别被荷兰的布鲁根 (F. Bruggen, b.1934, 本世纪最伟大的直笛演奏家之一)指挥他的「十八世纪管弦乐团」与英国的诺灵顿 (R. Norrington, b.1934) 指挥他的「伦敦古典演奏家」,以『古乐』方式诠释的版本闯入前三名。到了'99年的榜单,『古乐』的录音版本更大放异彩,每个曲目均可见到古乐版的踪迹,并于第二、三、五及八号等四个曲目分别占下前三名之两个席次,而成为特优版本中的多数。这次进入前三名次数最多的指挥家分别为布鲁根的7次,英国的贾第纳(J.E. Gardiner, b.1943)的6次。反观台湾地区最近由本刊(唱片与音响购买指南杂志)九月号所票选出之『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指挥』前三名:卡拉扬、福特万格勒、华尔特等三大不朽指挥巨匠进入前三名的次数分别为1次、5次及2次。但布鲁根这位年过六旬,目前在国际乐坛气势如虹的指挥大师的大名,很遗憾地并未见诸于由68位指挥家所组成之总排名的榜单上!这个现象似乎是正说明了台湾乐友之聆乐习惯,尚未与国际乐坛同步的事实;而日本古典音乐市场现在正吹起了一阵『古乐风』,布鲁根与贾第纳两人于近十年来所录制之「贝多芬九大交响曲」,已成为日本市场的新宠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2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乐』诠释法用来演奏小编制的巴洛克时期音乐,多年来经许多杰出『古乐音乐家』的辛勤播种,到了今日已成为国际乐坛的演奏主流。受到这股古乐风潮的影响所及,即使当今乐坛当红的音乐演奏家,诸如著名的中青代女小提琴家,慕洛娃(V. Mullova, b.1959) 也深深感受到其魅力。慕洛娃觉得『古乐』诠释法无论发声法、分句或是音乐的表情,均与目前之以现代化乐器诠释者有着极大不同,因而着迷于『古乐』演奏之研究与录音版本之收藏。而当她录制《巴哈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时,就曾仔细研究、模拟过当今最著名的古小提琴家,库伊肯(S. Kuijken, b. 1944,亦为比利时著名的巴洛克乐团La Petite Bande的指挥)之诠释及演奏技巧,期使其演奏巴哈的曲目就像巴哈自己诠释的一样!   虽然,仅在二十年前,许多音乐家虽仍认为:音乐演奏的问题不存在于1750年以后的作品,但随着许多古乐考据专家的不懈努力,与仿古乐器制作技巧的日趋成熟,目前连贝多芬这个时代的曲目也渐渐感染上这股古乐热潮。这种古典音乐的复古流行风,甚至连世界顶尖的维也纳爱乐也无法完全置身事外,尽管维也纳爱乐传统使用之乐器,管乐中的双簧管与法国号一向就是使用古乐器而使其演奏有「古音」;然而,目前维也纳爱乐在演奏海顿、莫扎特等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作品的地位,仍受到『古乐乐团』的威胁而逐渐失去先前的优势。此外,『古乐器』演奏法逐渐被应用于现代交响乐团已成为时下乐坛的潮流,为因应此一流行潮流及挽转颓势,维也纳爱乐乃特别敦聘哈农库特作为维也纳爱乐的古乐启蒙者,教授该团古乐器演奏法来吹奏现代乐器。而哈农库特、贾第纳、布鲁根等三位著名的『古乐乐团』指挥家亦分别获聘为维也纳爱乐的客席指挥,此一现象似乎意味着古乐指挥家与现代交响乐团渐渐呈现出水乳交融的态势!   当回顾本世纪大指挥家们对音乐诠释的心路历程,我们很惊讶地发现,连贝多芬专家的库伦贝勒(O. Klemperer)也曾经这样地认为:「对一个指挥而言,没有比演奏贝多芬的交响曲更难的事了,这是因为他写完作品后乐器改变了,演奏厅变大了,贝多芬实在不应该被现代化!」。而最近的音乐考据的结果亦赫然发现,多年来一直被用来演出的贝多芬九大交响曲中的乐谱版本,其中的某些乐段竟然与贝多芬的手稿或初校版本不同,因此,今日乐坛上想要恢复贝多芬原音以示对『乐圣』原始创作之敬意的呼声乃日益高涨。   此外,笔者以为前述之『古乐』效应形成的原因或许是:许多先前常听由大编制现代乐团所发出之壮阔、厚实、华丽声响,与凛冽、混沌音色的爱乐者,对现代乐器与现代乐团之“暴力、张力”式的诠释特质,渐渐产生了不满足的想法。当其听到并接受那返璞归真、编制较小的『古乐』乐团所发出之层次清晰的声响与温暖的音色后,受到那古朴优雅的声音所强烈吸引,并在音感与音乐表情的喜好上产生了奇妙的转变。也或许是:许多现代人听腻了有如吃大鱼大肉的“近代式”华丽诠释法后,渐渐喜欢上有如清粥小菜般的“仿古式”清纯诠释法之优雅迷人风格吧!此一聆乐兴趣的转变,或许更意谓着在这人心虚脱、道德沦丧的世纪末,许多人思慕那安和乐利、重视道德的文艺复兴时代事物的一种征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2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由前述之所有的贝多芬九大交响曲古今名盘录资料,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有几个版本确实可以被尊称为「本世纪之贝多芬交响曲的不朽名盘」这些版本也是的乐友们所乐意拥有的经典名盘,其依曲目篇号的顺序排列如下: (1)福特万格勒:1952年录音的《英雄》交响曲。(原始录音虽是Mono者,但经由日本东芝EMI之HS 2088-20 bit/88.2 kHz 系统的神奇讯号再处理后,音场变得非常宽广而呈现出远优于原录音之的“拟Stereo”奇妙效果。新近由日本进口的编号EMI TOCE-3003之福特万格勒的《英雄》交响曲录音,即呈现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惊人效果,颇值得乐友们的细细品味!) (2)克莱巴:1982年现场录音的第四号交响曲。 (3)克莱巴:1974年录音的《命运》交响曲。(即DG大花版的录音版本) (4)华尔特:1958年录音的《田园》交响曲。(但要听到温暖的音色,拥有令人心安详、喜悦的感觉,一定要听那低价、单张发行的美国版,编号Sony CBS MYK 36720的靓碟,才能享受得到!) (5)贝姆:1971年录音的《田园》交响曲。(即DG大花版的录音版本) (6)克莱巴:1975~1976年录音的第七号交响曲。(即DG大花版的录音版本) (7)福特万格勒:1951年现场录音的《合唱》交响曲。   而乐友们若另外对贝多芬九大交响曲全集感到兴趣的话,笔者综合前述资料,认为最值得拥有的三套录音版本的指挥家、乐团与CD编号分别如下: (1)福特万格勒指挥维也纳爱乐(EMI CHS 7 63606 2)。 (2)华尔特指挥哥伦比亚交响管弦乐团(Sony CBS SX6K 48099,但请务必再买一张美国版的《田园》)。 (3)布鲁根指挥十八世纪管弦乐团(PHILIPS 442 156-2)。   当然,若预算够的话,经由贾第纳慎密的考据、严谨的排演,并指挥为「贝多芬九大」量身订做的革命浪漫管弦乐团 (ARCHIV 439 900-2) 之优秀录音,也是值得考虑的「古乐原典版」。最后,谨祝福各位喜爱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乐友们,能在华丽的「现代诠释法」与清纯的「古乐诠释法」中分别获得不同的聆赏喜悦与心灵满足。果真如此,贝多芬在天之灵也将获得最大的安慰!   世面上比较常见的福特万格勒贝多芬全集是 EMI 出的 主要和维也纳爱乐合作,只有两三首例外 与柏林爱乐合作的是那家公司出的啊?其实福特万格勒并没有录什么贝多芬交响曲全集(所谓EMI的全集是他50年代在EMI录的 六首交响曲再加上现场录音补齐的 而他与柏林爱乐几乎没什么录音室作品,大多是现场录音。DG大概只有1943年的5,7号 还有1953.5的九号(不过是带VPO).....不知道日本版DG会不会帮他凑齐他带BPO的1-9(不过就我的旧资料,他跟BPO是没有2号的录音存世),其他众多福特万格勒的贝多芬录音你可能就要从许许多多的小厂来寻得(而这些小厂的录音有许多是重复发行的)其实收集福特万格勒的贝多芬录音,依照小弟的看法,大概有几个原则 1.先确定有这个场次的录音再去买,而且年月日一定要搞清楚。(哪家公司出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弄清楚场次,因为他同一个录音可能都不只一家公司出) 2.他战时或战前的录音几乎张张都可以买... 3.先将他与BPO的列为优先,其次才是VPO,他跟斯德哥耳摩的或义大利乐团的,除非你立志收齐福老所有录音,要不然没有买的必要。 福特万格勒的贝多芬,目前在市面上较容易买到的有: (1)EMI版的九首。 (2)DG版和1953年和维也纳爱乐的第九号。 (3)ORFEO版1954年和维也纳爱乐在萨尔兹堡音乐节的第七号,第八号。 (5)日版DG的1947年和柏林爱乐现场的第五号,第六号 (6)1953年和柏林爱乐的第七号,第八号。   要听听真正的福特万格勒的贝多芬就得听日版DG那几张柏林爱乐的现场演出版,这些演出充满动人的情感及冲击力。ORFEO版的第七,八号,是音效较佳的,尤其是第七号,速度慢但却气势雄伟而不失张力,这点就很令我赞赏,是属于越听越有味道的版本。至于他那张甚被推崇的那张拜鲁特音乐节的第九号,除了终乐章外,我认为是过度被神化了。我自己的话宁愿去听贝姆,伯恩斯坦,托斯卡尼尼,朱里尼的版本。另外,最常见的EMI版全集,我的建议是能不买就不买,除非你是福特万格勒狂。像我买了后不久就后悔了。而且就我所知,很多初入门的朋友会买这套全集,就是冲着福特万格勒的大名及乐评一昧的瞎推崇,结果一听之下,都认为他也不过是如此而已,从此就对福特万格勒及历史录音失去兴趣,这实在是件很可惜的事。因为在这套多数为录音室版的全集中,福特万格勒并未发挥他的实力,大部分呆板缺乏灵感,且演出过于谨慎。所以想听全集入门的话,还不如去听卡拉扬的一九九零年代的柏林爱乐版,朱里尼的史卡拉爱乐版,贝姆的维也纳爱乐版等等。还有两个版本不错的: B. Walter conducts Columbia Symphony Orchestra (CBS/SONY)   华尔特的全集不是非常好找,可能要跑几家店,或是请店家代订。克伦培勒的出成散装,近日EMI出的克伦培勒经典系列中有九大。华尔特板,录音自然、音厂开阔、低频厚重,诠释上更是美的没话讲,只是乐团只是刚刚草创的,又是我一向不太不太有好感的美国乐团,我爱极华尔特,所以此板还是推荐给你。克伦培勒板,录音普通,克伦培勒的音乐表情有点严肃,(甚至式我听过最严肃的)但是他的节奏精准,诠释明晰雄浑,听来有种莫名的感动。(不过克伦培勒这套录音有时速度上会比较慢) O. Klemperer conducts Philharmonia Orchestra (EMI)   本CD录于克氏的晚年,克氏于60年代时对乐团的驱策力已无法有效的掌控,但本片为笔者的首选之一,只要听了葬礼进行曲的前一百小节就可以明白克氏构筑音乐的"英雄骨干".在此郑重推荐 另外本人再推荐以下几张: Furtwangler conducts Wiener Philharmoniker (EMI)   本CD为EMI在1950年代的录音室作品,福特万格勒对于作品的弹性运用还是一样的耐人寻味.本片有别于克伦培勒的骨架式架构,维也纳爱乐弦乐部呈现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动机是本人认为所有版本最佳者,福特万格勒的英雄还可以在 music & art 的现场录音版本找到. 其他的历史录音部份尚有:老克莱伯的英雄(DECCA),肯培(EMI),托斯卡尼尼(RCA) 摩登首选: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DG) A级选择:萧提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DECCA),布隆史第指挥旧金山(DECCA), 特别品味:汪德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RC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3-22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蒙都   蒙都的录音由Westminster出版,录音年代:1962年,蒙都花了67分43秒,将乐曲缓缓道来,平稳温暖的风格,有一种朴质的味道,87岁的蒙都还留下排练实况,想找包含排练的乐迷,可能得买MCA旧版。 Krips   原盘Everest,Krips花了64分10秒,他的速度处理很直截,属于Toscanini那种写实派,但他的诠释里还溶有古典的样式,干净俐落,这种典型可以在第三乐章显著发现,不过全体给人较为薄弱的印象,缺少紧张感,合唱团阵容听起来编制似乎很小。 Kempe   EMI原盘,录于1973年,花了5天时间,历时66分35秒,Kempe让慕尼黑爱乐的音色温暖且朴素,他使贝多芬第九展现出新鲜感,但绝非戏剧化的表现,而使以音乐本身的姿态呈现,但其中也酝含适度的热情。不过,第四乐章似乎缺乏一种祭典的仪式气氛,听起来不够热烈? Cluytens   法国Pathe原盘 Cluytens花了72分43秒,他的诠释有一股浪漫的气息,以迟缓的节奏,对准恢弘的气度,呈现出稍许的虚无,乐曲进行畅快,演奏效果在飞扬的音符中展露,具独有的拉丁味道。 Kletzki   Supraphon原盘 花了67分19秒 外表冷冽的第九,由客观的音符结构成整个作品,Kletzki自然地流露捷克爱乐的音色美,乐曲表现相当有活力,整体井然有序,不过缺点是诉求力稍嫌薄弱? 卡尔贝姆   贝姆可找到的贝多芬第九录音,共有五种,最早年是1941年,德国Electrola原盘费时65分50秒46岁的贝姆,与后来的诠释相较,有人工化的凿痕,但这个录音对当时是崭新的演奏,贝姆的意志力贯穿全曲,造型极为端庄。   1954年历时69分09秒这个录音和后来的Philips版相较差异不大,原盘不清楚?CD由Joker发行,唯一贝姆的现场版录音。   1957年荷兰Philips原盘费时67分10秒比41年版结构更为安定,表现率直自然,有一种推迫乐曲前进的驱力,特别是前两乐章令人激赏,整体的紧密度很高,造型结构完整。不过第四乐章稍嫌平版,终乐章快乐颂提示部,录音有些问题?   1970年德国Grammophon原盘花费72分38秒有了57年的试炼,这个70年代版将贝姆的第九推向最为坚实的结构,比起旧录音,这个版更为气度恢弘,展现出巨匠的风格,音响充实,但独有的温暖感在曲中流动,他的优点是速度自始至终不变,节奏清晰精准,绝不情绪化。不过,这样的诠释有太过节制的缺憾?   1980年德国Grammophon原盘最晚年的贝姆,这个演奏恐怕是使上最长的贝多芬第九之一?共花了78分39秒,过去是两张CD加一首第六号成套出售。这个演出,证实了作为巨匠的贝姆,有着充分的自信可以操控乐曲的力度和流动,乐曲的几乎是由内而外放射,不过正因速度拖得太长,紧张感不足,张力在部分乐段有崩裂的缺失。 Walter   Walter版贝多芬第九有五种,1947年美国Bruno Walter Society原盘华尔特最具现场热力的录音,花了61分40秒,音质在CD化以后,仍是所有录音里最差的一种,全曲华尔特的主张一以贯之,尤其第二乐章紧迫感、推进力不断。日本乐评渡边河彦提到,华尔特40年代在美国的演出,受Toscanini的影响,尤其重音变得强烈,由这个录音的第二乐章,或许能获得若干验证。   1949年美国CBS原盘费时65分08秒与47年版相较,这个录音没有现场演出的不稳定感,前两乐章仍旧具强烈推进力,但到了第三乐章,华尔特特有的纤细歌唱性充满整个乐曲的流动,夸张一点地讲,给人好像是天籁佳音的感觉,不过第四乐章显得散漫,声乐阵容也不坚实。   同1949年,第四乐章加入53年再录音费时65分37秒,新录音的加入,并未使整个乐曲有不协调的感觉,反而让戏剧性以及音乐性更丰富,乐曲的流动自然顺畅,雨前版相比更具味道。   1959年原美国CBS盘,费时70分51秒,速度设定明显迟缓,但华尔特却营造过去较不显著的古典造型,基本上第一乐章的造型和前几个版差异不大,他的意志力不断在乐曲的推荐中茁壮,深刻的精神力成为乐曲的坚实基盘。但整体而言,较为缓慢的节奏,确有一种华尔特音乐里未曾有过的绝望情绪?第三乐章如歌的旋律令人陶醉,表现是所有录音里最为独特的,仔细聆赏,旋律与旋律容同在轻声细语般,浪漫的味道浓厚。第四乐章的录音显得薄弱,声乐阵容不佳。   1959年重录盘与前录音差异不大,情绪的表达更为浓烈。终乐章明显优于前者,华尔特的意志力以及树立的乐曲庄严感,在此获得成功的效果。 Fritz Busch   1950年的布许版费时62分43秒,德国Grammophon原盘他的速度设定和诠释属于Tscanini风格,节奏富跃动感,全曲平稳流畅,听起来相当舒服,速度虽然平顺,但不会给人压迫感。整体而言,布许的表现有一定的标准,不过要指出缺点的话,可能是稍欠深度。 Friscay   1957年录音,全曲费时68分23秒,Friscay的前三乐章内容丰富,属于巨匠级的表现,BPO的音响之美,在Friscay指挥棒下出类拔群,不过缺失又出现在第四乐章,尽管这个录音有完美坚强的声乐阵容,例如Seefried、Haefliger等名家,但表现不如预期,Friscay在此的乐句铺呈稍嫌急切,给人一种马虎随便的感觉,可惜了一流的歌手与合唱团。 Schmidt-Isserstedt   费时67分54秒,英国Decca原盘,Schmidt-Isserstedt在1965年的演出,是VPO最初期的立体声录音之一,也是Schmidt-Isserstedt生涯代表作的终结点,录音在当时出类拔萃,全体感觉平稳中庸,有着古典的造型,乐曲的流动相当自然,架构端整,并将VPO的音色表达得极其壮丽,Schmidt-Isserstedt以谨慎且禁欲的态度面对第九,仅在其中加入适度的迫力,不过,独唱阵容不错,然合唱团的表现有些问题,整体而言前三乐章表现优异。 Stokowski   费时67分11秒,英国Decca原盘,这个1977年的录音可谓Stokowski浪漫化的第九,也可算是他的再创作,以第三乐章为例,他根本舍去乐谱强弱音的注记,以一种爽快明朗的速度前进,第四乐章的开头部,Stokowski特别强调弦乐,快乐颂独唱前,也出现不同传统的表现,录制此曲时,Stokowski已经高龄90几岁,但他表现的乐曲推进力却看不出年龄凿痕,音乐明快,构图鲜明,从录音里可以看到一位成熟的天才指挥圆熟的表现力,将贝多芬第九的图像以另一种笔调,鲜明的刻画出来,相当异质。 Oskar Fried   原盘Ploydor,Fried的贝多芬第九完成于1928年,费时61分37秒,(SP速度为65分47秒)这个录音年代,19世纪末浪漫主义的影响力犹存,Fried的诠释在今天写实主义盛行的年代,不但是过时,而且变得不易被接受?不过这个录音还是有其价值,至少许多地方都为后来的演奏预示了一些可能性,Fried的诠释有相当的自由度,第一乐章表现戏剧化,驱迫力人,诙谐曲的速度设定颇快,不过结构结实稳固,第三乐章Fried速度相当中庸,他没有过多的弹性设定以及太多的情感投注,纯粹以一种直取作曲家核心的态度面对,自始至终节奏都很稳定自然相当难得。终乐章合唱团的表现是这个录音的卖点,声乐部相当厚实,合唱的魄力十足,不愧是优异的Bruno Kittel Choir。CD化后,录音忠实呈现,效果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Weingartner   Weingartner留下两次录音,分别是20年代与30年代,时间差10年。1926年EMI原盘,费时61分15秒,这个录音据说以英语演唱,可能是基于英国发行?当时很多最早期的录音,声乐的语言选择都是英语。这个录音具资料记载,声乐阵容极差,歌词以英语表现,结果该有的气势没了,味道也不对。不过Weingartner的诠释倒是差异不大,演奏明快自然。   1935年EMI原盘,费时62分14秒Weingartner为贝多芬交响曲写下重要里程碑,这个演出可说是二次世界大战前,贝多芬演奏的基石,他摒除当时浪漫派所形塑的夸张矫揉风格,以一种当时新鲜的写实派来诠释,他将VPO的优异音色充分展现,乐曲流动没有虚伪的娇饰,造型典雅,品味高尚,合唱部分也为后来立下标准。 Horenstein   录音年代未定,原盘为美国Vox,历时64分55秒,这个录音整体而言相当坚实,前两乐章表现平凡普通,但第三乐章为终乐章的热烈祭典仪式作了预示,后两乐章热力十足,大概是经过前面的加温,在后来乐章里爆发出来?男高音唱得很绝妙,不过正因热力四射,也造成若干不稳定,不知道是否是演奏本身的关系?录音听来有些混浊? Karajan   Karajan贝多芬第九,包括影像部分,一共留下10次的纪录。   1947年Karajan39岁的壮年期录音,EMI原盘,历时66分44秒,这个录音不同于往后的诠释,Krajan在此的霸气十足,呈现出的音响也相当厚重,不过,因为他因循当时传统的样式,在表情上的变化相当贫乏,声乐以及合唱部也是这个录音的缺点。值得一提的是,终乐章有很即兴的加速。   1955年EMI原盘,费时64分52秒爱乐的表现还算不错,音乐端正,演出中庸,表情也较前者来得自然明快,此外,这个录音有着当时最好的声乐阵容,值得大书特书。   1957年义大利WEA原盘,费时67分28秒,这恐怕是最早期与BPO合作的录音,而且是现场演出,这个年代Karajan刚接手BPO意气风发,音乐的表情也有不同于前者的弹性变化,比他往后的录音都来得有个性。   1962年德国Grammophon原盘,费时66分19秒,Karajan第三次的录音室录音,在这个录音,Karajan开始脱离传统的样式,将他特殊的美学风格注入,绝妙的弦乐音色,丰厚的音响,与BPO洗炼的默契,树立了现代演奏一个新典范。   1968年以及1970年分别和BPO有两次现场录音,未曾听过?演奏情形不明?   1976年阔别14年,Karajan又回到贝多芬的录音,历时66分39秒。在这个录音,可以看到一位艺术家的变化,随年龄环境的成长,人生观的转移。音乐更为洗炼,更立体化,对细部的钻研比以前更多,可以说Karajan开始尝试他美学的极限,也是他与BPO至高的精华。   1977年的录影和前者差异不大。   1983年Karajan最晚年的录音,CD初期的出版,合奏更精致,Karajan完美主义的极致,但修饰得过美,在此,Karajn比贝多芬更醒目。 E.Kleiber   1952年录音,历时66分05秒,英国Decca原盘,当代最富人气指挥卡洛斯之父,他的速度设定偏向Toscanini,在他的棒下,VP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22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指挥家华尔特(B. Walter)的两句名言:「声历声的立体音响能使我们感觉到不同的乐器群,但它只是一种听觉的感受、一种适应,音乐在两者之间,但二者都非音乐!」与「我们不应让声音所引起的愉快介入音乐之中,声音只是音乐的一部份!」,或可用来作为重新思考我们是否过度重视音响特性而轻忽了音乐内涵的最佳名言。 建议基点喜欢讨论音响和发烧的朋友仔细看看这段话,好好品味其中的道理。毕竟,基点到目前为止仍然是音乐论坛,而不是音响论坛或发烧论坛。更请那些以音效定版本优劣的朋友保持宽容之心,认可那些或许音效不怎么样但却演绎精彩的版本(最明显的是一些拿索斯的版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3-22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文中关于富特文格勒1951年贝九的评论也很得当,我一直不主张大家听这个版,而是推荐1942年版就是这个道理。关于富特文格勒EMI贝交全集,我也赞同文中的观点,确实不好,但对文中提到富特文格勒战前或战时录音必买持否定意见,我推测作者是没怎么听过富特文格勒战后传奇录音集,其中的贝三、贝五、贝六、贝九均超过战前或战时水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6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收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6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又看了一遍!贝交真够人捉摸一辈子的。 文中对切利比达彻贝九的高度评价深得我心,的确是个极好的版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6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基点到目前为止仍然是音乐论坛,而不是音响论坛或发烧论坛。更请那些以音效定版本优劣的朋友保持宽容之心,认可那些或许音效不怎么样但却演绎精彩的版本(最明显的是一些拿索斯的版本)!
我和明月兄有同感,现在基点是有一些朋友以音效定优劣,我很有点痛心。那些久违了的,而且是难得的历史录音。甚至有些版本很难找到,已不再版。特别是一些(拿索斯的版本)还是相当不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5-16 04:31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