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Email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成为基民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智能检测中
快捷导航
古典音乐合集
中文音乐合集
外文音乐合集
个人上传合集
黑胶转录音乐合集
MC系列
交响曲
协奏曲
管弦乐
室内乐
弦乐独奏
键盘独奏
舞曲
歌剧
声乐作品
宗教音乐
改编曲及其他
J.S.巴赫作品集
贝多芬作品集
莫扎特作品集
纪念富特文格勒
海菲兹全集
勃拉姆斯作品集
古典音乐合集
中文歌曲合集
中国声乐合集
中国器乐合集
原创音乐合集
JAZZ音乐合集
外文歌曲合集
新纪元音乐合集
世界音乐合集
跨界音乐合集
轻音乐合集
电子音乐合集
舞曲音乐合集
外国民歌合集
试音碟/影视音乐/其他
基点音乐版本比较
竹子音乐合集
lqdxy 推荐精品目录
lqdxy 的古典合集
easyman 推荐的音乐
Dr.PAN 音乐合集
audio 张宇合集
luoluo 保罗莫里哀合集
SEGA 古典合集一
SEGA 音乐合集二
chopinter 音乐合集
Dinu 音乐合集
立春改编歌曲合集
lvzhou 音乐及文章
wpskyo 古典吉他合集
yah 音乐合集
TOM 音乐合集
Dawn555 音乐集
今天没货音乐集
YY音乐集
Jtkll音乐集
Aimo音乐集
yah上传管乐曲目录
MC12
MC13
MC14
MC18
MC2
帖子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基点俱乐部
»
论坛主页
›
..::〖特色交流〗::..
›
灌水唠叨
›
【转帖】读书的回忆
返回列表
查看:
5006
|
回复:
3
【转帖】读书的回忆
[复制链接]
kathy
kathy
当前离线
积分
138266
发表于 2005-6-21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读书的回忆
陈从周
《语文学习》杂志的编辑要我谈谈治学之道,惭愧得很。“起舞不辞无气力,爱君吹玉笛。”编辑先生的盛情我何能恳辞呢?说经过也罢,算陈述也罢,“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不过在我将近七十年的逝去年华中,来谈谈我的读书与自学罢了。 我是五岁破蒙,读的是私塾,又名蒙馆,人数不过七八人,从早到晚就是读书背书,中午后习字,隔三天要学造句。没有暑假、寒假、星期天,只有节日是休息的,到年终要背年书,就是将一年所读的书全部背出来方可放年学。当时的生活是枯寂的,塾师对学生的责任感是强的,真是一丝不苟。 家庭教育也是培养孩子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八岁丧父,母亲对我这个幼子,既尽慈母爱子之心,又兼负起父责,她要我每晚灯下记账,清晨临帖练习书法,寒暑不辍。 记得我幼年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千家诗》,至今篇篇都很熟悉,那是得益于当年的背诵。当时有些篇章也一知半解,但我都背出来,等以后再理解。比如《幼学琼林》这本书,就是我在私塾中由老姑丈亲授的,书中有许多人物传略、历史、地理常识等。那时我虽然不完全懂得其中的内容,但总觉得音节很美,上口容易,我就天天背诵,长大后就豁然贯通了。想不到就是这本《幼学琼林》对我后来研究建筑史及园林艺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是一本最概括的索引。要不是我孩提时代背熟了这本书,长大后需要检索类书就十分不方便了。 少年时的博闻与强记,是增加、丰富知识的最好时光。我记得那时旧式人家有门联、厅堂联、书房联、字屏及匾额。写的都是名句、格言等,朝夕相对,自然成诵。有时还了解了这些文人学者的成就及身世。至今老家的许多联屏,我还能背得一字不差。一处乡土有一处的历史,父老们在茶余酒后的清谈,使我得到很多的乡土历史知识,有时我还结合自己的学习,做点小考证。初中时,我已能参考点地方文献,写些传闻掌故之类的文章,开始投稿,赢得老师的好评,今日看来这些文章当然是相当幼稚的。 我中学时所读的语文课本,大多是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出版的教科书,所选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古文、语体文。古文中有经书的片段,有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晚明小品以及诗词等。语体文有梁启超的、鲁迅的、胡适的、陈衡哲的、朱自清的、徐志摩的。总之,从篇目中已能看出中国文学史上的缩影。我早年一度做过浅薄的文学史研究工作,回想起来是得益于中学语文教师的严格训练与教育。他们不但讲解课文深入透彻,而且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求学生把课文背出来,所以文学史上的一些精彩篇章全在我肚中了。例如《礼记·礼适篇》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梁启超的《志未酬》:“但有勤奋不有止,言志未酬便无志”等佳句就起了指导学生怎样做人的作用。而那些琅琅上口的唐诗宋词,读起来比今天的“流行歌曲”不知要感人多少倍。那时的老师讲得透,学生背得熟,一辈子受用无穷。 今天大家学外文的劲头是大了,应该说是好现象。然而对祖国的语文,去背的人相对地差劲一些。我曾向中央反映过,考研究生,语文应是主试内容之一。不论哪种专业,大学一年级还是要读语文的,如果没有祖国文字的表达能力,亦就是说,怀才无口,终等于零。 如今电脑发展了,但不能使人脑退化。尤其是中小学生,学语文不读不背是不行的,作文光写点体会也是不行的。 也许我调查得不够全面,有些语文教师不识繁体字,不辨平仄声,不知韵脚,一教韵文,但解文字,不知音节。个别大学中文系的教师也还存在这些现象,中小学语文教师就更不用说。中国的文字,有形、有义、有声,是世界上特殊而俊秀的一种文字,做老师的应该理解它。我是理工科教师,不少日本的大学教师到中国来进修时带了汉诗,这些汉诗当然都是与建筑有关的,他们请教于我,如果我一无所知,怎么办呢?“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倘能边教边学,还算得好的,最怕的是说一声:“嗨,这是些老东西,封建的东西,落后的东西,淘汰的东西,不现代化了,过时了”,把祖国的文化拒之于门外。 中国的文章重“气”,这是与绘画、建筑、园林、戏剧、医学等一样的,要重“气”。因此文章要朗诵,要背,得其气势。谚语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里说的是重在“熟读”两字。学语文,不读不背不理解,要想做好文章,凭你的语法学得再好,也如缘木求鱼。 几千年传下来的传统学习语文的方法,它培养了无数的文人学士,我们不能轻易地抛弃啊!
回复
举报
衫儿
衫儿
当前离线
积分
35254
发表于 2005-6-22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当碰到困难,心情浮躁时候,惟独读书能够让我淡忘眼前,让我心意平静。
回复
举报
闲闲
闲闲
当前离线
积分
72443
发表于 2005-7-4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偶有个同学大学毕业 说话还颠三倒四的 不过就理科好的了不得 。。
回复
举报
罗幂
罗幂
当前离线
积分
12071
发表于 2005-7-10 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个月跟同学去上选修~~ 看王财贵的讲座录像~~ 怀疑自己是不是个合格的汉人~~ 觉得自己就像他说的那样~~ “一所无有”外加“没救了”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
滑块验证:
加载失败,
请点击重试
! (img)
loading...
请
拖动
左侧滑块将图片还原
验证成功
验证未通过
加载失败,
请点击重试
!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客户端
|
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7-6 20:01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