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这幅画是1960年4月在江苏省南京市西善桥南朝墓葬出土的砖印壁画。它位于墓葬主室后部上方,两壁对称,每壁各半幅作四人。
“竹林七贤”是指生活在东晋时代常游于竹林之下的七位名士,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和阮咸。
嵇康为“七贤”之首,他是一个非常豁达而有文采的人物,文献中记载他“博综伎艺,于丝竹特妙”且常“弹琴咏诗,自足于怀”。阮籍则是一个不拘小节,活得很潇洒滋润的人,他好饮酒,且“嗜酒能啸”,这个“啸”,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把手指放在嘴里吹口哨。《世说新语》说他酒后纵兴“长啸”,且“韵响嘹亮”,所以,在“七贤”之中,有“嵇琴阮啸”之说。山涛也极能饮酒,《山涛传》中有其“饮酒至入斗方醉”的记录。王戎则是一位为人任率,不修威仪,善发谈端的人物。向秀文儒,文献记其“雅好老庄之学,庄周著内外数十篇……秀乃为之隐解,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看来是个十足的道学家。
刘伶也好酒,且嗜酒如命,“止则*卮执觚,动则契盍提壶”,大杯小盅,来者不辞。
阮咸通音律,善弹琵琶,当然,这里的“琵琶”不是我们现在所见的琵琶,而是一种被称为“阮”的弹拨乐器,相传这种乐器就是由阮咸发明,在许多地方剧种的演出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乐器。
由于“七贤”在当时热衷于清谈和玄学,崇尚空灵之道,而玄学中又掺杂了许多“怡悦情性”“自我陶冶”“洗心养身”“自喻适志”的道教因素,颇受知识分子的喜好,“七贤”谈吐不俗,洒脱倜傥的人生观亦博得了知识分子的赞赏,久之,便形成了所谓的“魏晋风度”,“七贤”成了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荣启期则是早于“七贤”许多年的春秋时期人物,由于荣启期的性格和“七贤”极为相似,又被时人誉为“高士”,所以,砖画中安排荣启期和“七贤”在一起,除了绘画构图上对称的需要外,荣启期更有为“七贤”之楷模的寓意。魏晋以来的士人对荣启期甚为推崇,许多人甚至起名字,也要取意于荣启期。比如当时有个文人姓裴,名启,字荣期。又有叫范启的,也字荣期。魏晋时期的绘画创作中也多以荣启期为题材,东晋的著名画家顾恺之、陆探微都曾画过荣启期的像。
关于这幅画的作者是谁,美术史学界一直推测是顾恺之或者是陆探微。这两位画家在画史上都享有盛誉,他们和当时的另一著名画家张僧繇并称为南北朝画界的“三杰”,陆探微和张僧繇的作品已经失传,顾恺之有《女史箴图卷》,《洛神赋图卷》,《列女仁智图卷》三件作品传世,但经过鉴定认为,这三件作品都为唐、宋时的摹本,虽然不为真迹,但摹本还是忠实地保留了原作的风貌。因此,南朝墓中出土的模印砖画作者是谁,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风格上看,砖画中人物的衣褶线圆润挺动,造型严谨准确,绝非一般画工所为,拿它和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中的人物形象和用笔习性去比较,显得十分接近。砖画的背景缀以银杏树和垂柳,其形象和表现手法几乎又和顾画《洛神赋》图中的背景相同,和魏晋时期稚拙的山水画时代风格完全吻合。加之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就称:顾恺之曾画阮咸与“古贤”荣启期像,从文献中看,顾恺之生平中也和“七贤”一类的人物有较多的接触,熟悉他们,所以,这幅《荣启期和竹林七贤图》从笔性和个人风格上去研究推断,原稿有可能出自顾恺之之手。有学者研究认为,这幅砖画稿本有可能是陆探微所为。从文献上看,陆探微的人物多“瘦骨清像”,砖画中的人物形象有近似之处,但陆氏毕竟没有留下画作真迹或摹本,从鉴定的角度去认识,没有形象的比较是很难鉴别的,所以,我认为这幅砖画技法贴近顾恺之风格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但是,这幅南朝模印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的作者不论是顾恺之或是陆探微,都是了不起的发现,因为它为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提供了可靠而详实的资料,在美术史研究中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也是这件被誉为国宝级文物定级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