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814|回复: 15

版本比较---马勒 第二交响曲 复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29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勒  第二交响曲

20120229094840481.jpg
马勒完成第一交响曲后,即动手写作第二《复活》交响曲,费了六年,到一八九四年七月二十五日完成,时年三十四岁。一八九五年五月四日,在理察斯特劳斯指挥下,于柏林首演了前三个乐章,但反应不佳,乐评几乎全是抨击和谩骂。十二月十三日,才由马勒亲自指挥下演奏全曲五个乐章,这次演出票房极差,不少乐评人亦拒不出席,马勒演出当天又不适,演出后便晕倒,但反应却很成功。
事实上,马勒费了很长的时间和精力,为终章寻找适当的歌词,思考它的音乐和结构,他曾博览群书,细读整本圣经,后来他崇拜的指挥家毕罗去世,马勒前往汉堡参加葬礼,在安息礼拜中聆听到克罗斯托克(KLOPSTOCK)作词的《复活颂歌》(AUFERSTEHEN/RESURRECTION ODE),深受感动,并决定拿这诗篇写作第二交响曲的终乐章。至于第二、三、四等三个乐章,则以间奏曲的感觉创作,因此,全曲的重心也就在前后两个乐章上。

第一乐章的马勒曾这样解说:“如果你想知道的话,我所送葬的是我的《第一交响曲》的主角,我能从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到他的整个一生仿佛在洁净无瑕的镜面中反映出来。司时它又提出至关重要的问题: 你生存的目的何在? 你受苦是为了什么? 这是否全都只是一个可怖而巨大的恶作剧呢? 我们全都必须以某种方式来回答这些问题。而我的答复就在最后乐章中。”

第二乐章:马勒把第二与第三乐章当作跟在葬礼后的间奏,回忆和幻想。他说:“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参加了一个你所亲近的人的葬礼,然后,也许在归途中,你的脑海里突然浮现出一幅很久以前的欢乐时刻的画面,就像一线明媚的阳光,没有任何云遮雾障,于是你可能把刚才发生的事几乎忘掉,这就是第二乐章。”这一乐章如舒伯特兰德勒舞曲般明朗,用了两次中段。第一个中段,圆号与小提琴对应细微的动态,升G小调。回到降A大调后,轻快的主题再现,第二中段更活泼而富色彩。然后主题以第三次弦乐拨奏再现,木管接替。

第三乐章,C小调,缓缓流动的动态,三段体的谐谑曲。运用了马勒的歌曲集《少年的魔角》中的《圣安东尼向鱼儿说教》的旋律。此歌曲描写帕图亚的圣安东尼在湖岸上长时间耐心地向鱼儿布道,劝说它们改变贪馋的本性。鱼儿愉快地聆听布道,但过后重又各自追逐自己的猎物果腹。

这个乐章是幽默中带有讥讽。马勒这样解说:“当你从怀念的白日梦中醒来而必须回到浑浑噩噩的现实生活中时,那无穷无尽的运动,无休无止的日常活动,没有意义的喧嚣奔忙,可能会使你感到不寒而栗,仿佛你在注视着灯火通明的舞厅中旋风般起舞的人群——而且是在外面的黑暗中看着他们,离开那么远,因此听不到那里的音乐。这时,人生似乎是没有意义的,只是一个可怖的鬼域世界,对它,你将发出一声憎恶的喊声而退避三舍!”整个乐章以三段体作成,由定音鼓和低音乐器的四度动机开始,但立即出现第一小提琴流动的明快的主题,中段主题由法国号和小号高奏出来,由低音弦乐以断奏的动态开始,表现出明朗的旋律。两种旋律以发展风格作立体性进行,经对比后,自由地再现第一段,以片断性再现主题而结束,然后空洞且了无生气地静静终止。

第四乐章,降D大调,整个乐章根据歌词可分为两段,首段有圣咏般的伴奏,次段则有纤细而流动的感觉,但最后又返回开始时的气氛,安宁、镇定而平静地结束。这个乐章记有“原光”的标题,马勒说明:“传来了单纯信仰的歌,我变得像神一样,也许我将回到神的身边。“

第五乐章:谐谑曲的速度,降E大调,扩大的奏鸣曲式,3/8拍子(复活颂歌)。
马勒对这个乐章的解说是:“在荒野中传来如下声音:人类的末日已经到来,最后的审判日已经临近。大地震动,巨石裂开,僵尸挺立,人世间伟大的与渺小的,帝王与乞丐,正直之士与不法之人都一齐走来。伟大的声音传来,启示的小号在呼唤。于是在可怕的静寂中,尘世生活显示出最后颤栗的姿态。夜莺之声远远传来,圣人与神合唱‘复活吧,复活吧,你可能被宽容。’然后出现神的荣光,奇异而柔和的光慢慢渗透我们内心。所有的一切归于沉默而幸福。在那里没有任何审判,也没有罪人,没有正直的人;没有强权,也没有卑贱,没有惩罚也没有报应。爱的万能的感情,净化了我们走向幸福的极致。”
马勒在创作这首交响曲达到末乐章高潮时,曾苦于找不到理想的结尾。著名指挥家彪罗去世,他参加他的葬礼,听到在管风琴旁的合唱团唱起《复活颂》,他说,当时“我所感到的心情,想到的死亡,与我所作的作品精神完全一致。听到克洛普施托克的复活合唱,像是受到电击一样,我受到了感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jize 于 2014-9-20 15:16 编辑

01. 卡普兰 维也纳爱乐  DG  2003

以这个版本作为参考版本可真是绝了。卡普兰并不是音乐专业人士,而是典型的半途出家。先作金融,然后创办杂志,等当上百万富翁后再自已玩马勒,不仅出钱自学,还买乐谱公开免费效证、出版,并自费请维也纳爱乐一起排练并演出。这种精神恐怕要让全世界所有马勒票友都自愧不如。
正因为这种精神,加上他只玩马二,所以他的马二据称无比忠实原谱和马勒精神。从而让他的录音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Cover.jpg
这个版本录音时间如下:
第一乐章:23‘17“,第二乐章:11’09”,第三乐章:10’52“,第四乐章:5‘29”,第五乐章:35’02“,总长:85‘19” 左右

作为一位业余票友,卡普兰的马勒具有无比的奉献精神,这使得这个版本相当的动人,并具有极大的感染力。马二本是我认为非常感人的交响曲,在他的指挥棒下,更显得虔诚和感人了。第一乐章其中很多带有歌唱性的乐句,甚至有点过于抒情的感觉了。
第二乐章开始部分的节奏很正确,也没有流于煽情,抒情的味还是很浓,但马二的第二乐章本身就是比较抒情的,总体听下来这个乐章是比较让人舒服的,把握得非常好,除了不够劲,几乎没有其它缺点。
第三乐章的圆舞曲部分让我想起了瓦尔特的录音,很相似的感受。不过我有很多年没有听瓦尔特的马二,等听他的马二时作为对比吧。
第四乐章人声开场相当好,圣洁而感人。整个乐章很短,维持这种状态是没有问题的。
第五乐章的乐队部分维持了相当高的水准,开始的主题的神秘感极佳。人声出现后,总体为讲也不错,不过感觉像是唱歌剧而非宗教性质的复活唱段。

对一位票友能指挥成这样,可真是让人无比佩服。如果说演绎有什么问题就是对乐队的控制没有到得心应手的程度,速度似乎不是特别稳定; 第五乐章的人声有唱歌剧的感觉,而非演唱这首宗教味十足的交响曲。
录音极好,动态巨大,音场非常好,细节清晰。那巨大而惊人的动态让我总担心我的小音箱有没有可能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1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卡普兰,无忌上的大侠jdai兄有一篇精彩的译文,转过来欣赏欣赏。
转:【一个富翁的马勒梦】

人生的追梦,往往充满戏剧悬念,惟其过程的曲折,使最终的胜利之果倍加甘甜。这个星期,经过了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岁月,我终于见证了一个人的梦想成真。

早在1981年,我就听说,有个美国阔佬,花钱雇了伦敦某个交响乐团跟他一起排练马勒第二交响乐,亦即名叫《复活》的那部曲子。据说他的目的并不是要举办什么音乐会,而完全是出于他本人对这部著名交响乐的强烈兴趣。

前英国首相爱德华·希斯也是一位交响乐发烧友,他对此事颇为关注。听到传闻不久,希斯告诉我,这位美国富翁名叫吉尔伯特·卡普兰,是一位经营财经杂志的商人。彼时他刚刚在纽约林肯中心指挥演奏了一场纯粹私人性质的音乐会,音乐会请柬仅仅送给了一些刚在纽约参加了世界货币组织首脑峰会的政界和金融大佬们。《复活》交响乐的演出需要动用一个编制逾百人的管弦乐队,以及两倍其人数的合唱团。出席音乐会的听众只有2700人,全都是些交游广阔的政客和银行家,因此该音乐会的消息很快便不胫而走。于是我先找几个乐手打听了一番,又听了演奏会的录音带,随后决定飞去纽约,拜访这位卡普兰先生。由此见识了一个奇人,以及他那不可思议的梦想。

他对我讲了他的故事:早在1965年,他还只是一个在华尔街混饭吃的毛头小伙子。有一次,一位铁哥们拽着他去听了一场斯托科夫斯基指挥的《复活》排练。那一夜他竟然辗转不能入眠。第二天他又去听了音乐会,音乐狠狠地触动了他的某个神经,他情不自禁就流了眼泪。

他这人跟一般多愁善感的音乐发烧友似乎不太一样。27岁的时候,卡普兰萌生了一个创办财经杂志的念头。这份杂志针对的读者群是那些掌管大笔资金的银行家,养老基金,以及工业公司和政府部门里的财神爷们。他把这份月刊取名叫做《金融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杂志的定位相当成功,不出几年,卡普兰竟然成了百万富翁。通过摆弄五花八门的数据图表,再加上一些政治分析和内幕报道,财富便滚滚而来。

然而,马勒音乐已经唤醒了他心中长久潜伏着的另一个自我。这个神秘的灵魂似乎随时要破空而出。他和未婚妻莱娜的第一次约会,就是去皇家节日大厅听《复活》交响乐。而她,眼睁睁看着卡普兰在这部马勒交响乐中身不由己地沉溺和纠结,于是建议他尽快做一个决断:要么把这部作品的精髓参透,要么把它抛到脑后。仅凭着他儿时在新泽西的钢琴课上所学的那点儿可怜的乐理,他花钱请了教师来给自己上课,专门学乐队指挥。又花了一年半时间,他满世界参加各种音乐会,找机会请著名指挥家吃饭并借机讨教。那些指挥刚巧也为个人理财的事情烦恼着,当然就乐得奉陪啦。

1982年9月,他决定孤注一掷,要亲自体验一下指挥演奏《复活》交响乐的滋味。于是便有了上述那场骇世惊俗的音乐会。那天晚上,他的做法甚至让专业人士感到震惊。譬如,怎样跟那些坐在幕布后边的铜管乐手们沟通信息呢?由于乐队规模太大,有些乐手的座位太远,根本看不清指挥的动作。另外,从《复活》交响乐的要求看,铜管乐最好产生一种遥远的效果。所以他们不得不坐在幕布后面。此前别的指挥的做法是,安排一个助手,躲在一扇虚掩的门边,专门给铜管乐手传达指令。卡普兰却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在铜管乐手的上方架设电视机。台下的听众们伸长了脖子眺望,却怎么也不明白那些轻盈飘渺的乐音究竟来自何方。这场《复活》演奏会真正是空前绝后的演出。

卡普兰的梦想故事中,渐渐有了一些不可思议的宿命色彩。马勒《复活》交响乐的原稿本来一直由某个荷兰基金会掌管,偏巧这个基金会遇到了财务危机,于是决定将手稿秘密出售。卡普兰不但买下了手稿,而且将其免费出版,从而让全世界的乐团受惠。此外,他又买下了当年马勒送给妻子阿尔玛的那枚婚戒,并把它戴在了莱娜的手上,以表达对她历来无私支持的感激。

1986年,卡普兰终于登上了皇家节日大厅指挥马勒《复活》。次年又在卡蒂夫,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录音。我听到某乐手招呼妻子道,“快过来听听,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曾经有些顽固的乐手死不相信这个动作生硬的业余玩家确实能够驾驭乐队演奏这部马勒交响乐并搞出什么新名堂。但是卡普兰确实今非昔比,他已将这部马勒作品的14个不同版本的总谱研究得一清二楚,哪些音符曾经做过修改,早都滚瓜烂熟了。甘愿花这么大心思在琐屑细节上,这种事儿远不是常人能够理解的。

卡普兰的录音创下了马勒唱片的销售记录。18 万张!而且数字还在上升。1995年,卡普兰率领爱乐乐团将这部《复活》交响乐首次带到了中国大陆的音乐厅,并作为当年萨尔茨堡音乐节的开幕演出。他利用对《复活》交响乐的详尽知识推动了环球版乐谱做出了400处勘误修订。当他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录制新版《复活》时,我惊喜地注意到,小号声部拼足老命吹出了一段十一小节的过门而不是以前惯用的十小节。这样,音乐听起来更为严谨合理了。

不觉间,日子过去了二十多年。他已经在马勒音乐上倾注了如此巨大的心血。我相信,卡普兰改变了我们对马勒《复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他的实践揭开了长期蒙在乐队指挥身上的神秘外衣,证明了业余人士也能让人刮目相看。他确实把大师从神坛上请回了人间。

我问他,如何评价他在音乐方面的成就?对此他避而不答。我又问他,音乐对他的生活产生了多大影响?他笑了起来,“你是知道的,每个人每天早上睡醒时,都会暗暗问自己,今天我该干点儿什么呢?我也不例外。只不过我想的事情跟别人不完全一样罢了。”

他现在已经67岁了。担任着卡内基音乐厅的总管。此前他在伦敦南岸做了十多年总管。人活到了这个份上,应该轻松一点,去享享清福了吧?但是他不。他仍然觉得任重道远。

马勒1908年12月8日来美国首演,至今恰好是100周年。卡普兰又站到了林肯中心的指挥台上。他面前是纽约爱乐乐团和伦敦西敏寺合唱团。他们正要举行一场百年纪念演出。音乐会门票早在一个月前便预售一空。这是在金融危机的萧条中挣扎的美国,人们宁愿忘却现实的严峻,暂时沉浸到美国梦的曙光中。

演出前,卡普兰用电脑文件举办了一个小时的讲座,然后才穿上燕尾服走到乐队前。演奏开始了。音乐渐渐变得紧张。两个合唱声部的进入预示着复活的到来。第一个声部像常规的古典音乐一样平和柔软,而第二个声部突然呈现爆炸式的力度,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整个音乐厅仿佛即将坍塌。音乐结束了。又一个100年开始了。
卡普兰的故事是一个很特殊的范例。但其中依然揭示了某些道理。这场100周年纪念演出让我意识到,每个人其实都需要另外一种动力。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每一种内心欲望和情感纠结都是正常的。让它复活吗?没错儿。

马勒第二交响乐《复活》的推荐版本
拉特尔那套获奖唱片还不错,可惜歌唱部分不太好。克伦佩勒版本录音太粗糙。阿巴多版本太过于华丽。我推荐的如下:

卡普兰 (Conifer,1987);
斯托科夫斯基 (BMG,1974);
夏伊(Decca,2002)。

译自A Mahler dream come true for Kaplan
By Norman Lebrecht / December 10, 2008

[jdai 编辑于 2008-12-30 04: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9-2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克伦佩勒版本录音太粗糙,这点我不敢苟同;说拉特尔版本的歌唱部分不太好,我也没感觉到;阿巴多版本太华丽?不知其指的是哪个版本,至少和琉森乐队的那套蓝光BD我没有感觉到,反而觉得这套马勒无论演录都是我听过的最佳马勒,而且有高清图像带来无与伦比的视听享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lqdxy 发表于 2014-9-2 16:45
说克伦佩勒版本录音太粗糙,这点我不敢苟同;说拉特尔版本的歌唱部分不太好,我也没感觉到;阿巴多版本太华 ...

我也同样认为克伦佩勒的版本太粗是扯。不过,阿巴多的马二没有找到,只拿到了他的四、五、六,先将就听听。
前段时间拿到了切氏指挥柏林的布七,那个感人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0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jize 于 2014-9-21 14:22 编辑

02. 拉特尔  伯明翰城市交响  EMI 1987

这个版本的时间如下:
第一乐章:23‘55“;第二乐章:10’14”;第三乐章:11‘28“;第四乐章:5’12” 第五乐章:34‘51“  总计:85‘40”

这个版本第一乐章相对卡普兰而言更严谨,而非抒情;乐队速度控制更精准,沉稳。不过,仍是比较透明而非凝重。这让这个录音总让我赶脚比较薄,实际上应该不是这样。相对来说,动态小多了。
马二的慢板乐章是所有交响曲中我最喜欢的慢板乐章之一(大家别信,因为我听到自己喜欢的慢板都会这样说),极美、抒情而动人的乐章,在卡普兰的演绎下都有点接近歌曲了。不过,拉特尔稍收敛些,没有让乐队完全陷入抒情中去,而是更精准的控制住了乐队。
第三乐章听感对比卡普兰和前两章也比较一致,拉特尔的马二更为理性,但厚度的感觉也不如卡普兰的维也纳。
第四乐章我似乎总听不出来什么区别,都是让人感动不已的人声,而且整个乐章又很短。如果说有什么区别,卡普兰的更为圣洁,而拉特尔的更食人间烟火些。
第五乐章马二和马一 一样,都是从乐队大动态的齐奏开始的,但伯明翰感觉还是不是维也纳来得猛,当然要是换爱乐乐团或柏林那更是不得了。马二的未乐章比很多交响乐一部都长,每次听完都累得不行,热天基本是全身出汗!整部乐章庄严、肃静,充满宗教的虔诚!人声出来后,也没有变成唱歌剧!
英国伯明翰交响在拉特尔之前名气很小,在拉特尔的调教下能把马二整成这样,拉特尔真不是盖的。

录音没有卡普兰动态大,而且乐队织体更透明,纯洁,也有薄的赶脚。但实际听感并没有剌,因此是乐队的整体风格。

比较马二的版本真是疯了,一个版本八十多分钟,累死人!我错了!
调整大小 Box.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1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03.  阿巴多指挥芝加哥  DG 1976

这个版本的录音时间如下:
第一乐章  20‘47“;第二乐章:10’03”;第三乐章:10‘33“;第四乐章:5’08”;第五乐章:34‘31“ 总计:81‘00

好像马二很多录音都喜欢把一个乐章折开分段,像拉特尔那个版本最后一个乐章都折成了5段左右;而阿巴多这个更过份,首未乐章都分成了无数段,害得我一段一段的加时间。
这个录音和卡普兰的录音类似(不愧都是DG的录音师的杰作),录音宏大、动态巨大,厚度、解析及声场均极佳。
相对而言,阿巴多这个录音乐队就比拉特尔版本更厚、气势也更磅礴,第一乐章一开始就能听出。虽然时间快了不少,但感觉却不明显。乐队速度控制很精准,相对于卡普兰也没有流于抒情,但比拉特尔稍微热情一些。第一乐章最后面一部分没有第一部分精彩,有点流于应付了,让人不禁有走神的冲动。
第二乐章虽然没有比拉特尔和卡普兰快多少,但味道差别很大。阿卡多这个录音基本不抒情,而是歌唱。没有让我感动的冲动,平淡了些。但也非常不错!
第三乐章非常好,开始的定音鼓后面的乐曲稳重,乐队的进行非常到位。每一个细节都清楚无比,整体也相当清楚!后面动态大时吵耳了,当然,我这对小音箱放马二能放,还能听,不浑成一团就很牛了!
未乐章比卡普兰的更为圣洁,在人声出现前仍和第一乐章一样,有点流于应付而不够吸引人了。不知道是芝加哥的原因还是阿巴多的原因,个人更倾向于第一个。
人声非常棒!乐队状态也起来了!比卡普兰的”歌剧“好太多了,甚至比拉特尔给我的感受更好!不过,我喜欢第五乐章乐队动态稍小些,人声起来后就应该让位了。后面的合唱较为靠前,各声部也录得得清晰,但对马二来讲不合适,因为应该有教堂的混在一起,虚缥缈的感觉才好!
整部听下来,总体非常不错!录音极好,细节丰富,动态大。乐队厚度合适,速度及控制都很好。不过,乐队有点过于流于外表,会比较让人容易走神。后面的合唱录音过于清晰。
调整大小 IMG_000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9-26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04. 瓦尔特指挥哥伦比亚交响  sony  1960
cover.jpg

这个版本是我最熟悉的马二,我就是听着瓦尔特的马二的磁带走进马勒的圣堂的。
这个版本的录音时间如下:
第一乐章:21‘37“;第二乐章:10’36”;第三乐章:10‘45“;第四乐章:4'11”;第五乐章:32’35“ 总时间:79'44"
作为马勒的学生、朋友兼好几部交响曲的首演指挥,瓦尔特对马勒说他是第二,还真没有人敢随便说第一。
多少年没有听这个版本了,再次听到这个熟悉的声音,感触真的好深!瓦尔特的马勒,各方面的控制到了一种神的地步。哥伦比亚的编制并不算大,瓦尔特又是比较喜欢抒情的。在这个马勒中,乐队的织体宏大、宽广!即有雄壮、冷静的一面,也有温柔、抒情的一面。后面的人声介入后,则变得圣洁而充满宗教的感染力,人声的表现力也可以用无以伦比来形容。
sony出版的很多录音都被我形容成蒙嚓嚓,味道好,但解析力不够。但哥伦比亚的录音是非常棒的,怪只怪后期的处理。这张录音一扫那种蒙嚓嚓的感觉,背景极清静,织体透明却不失厚度,各乐器极其清晰、明白,声场极佳,动态极为惊人(那怕只是在MC12上),解析绝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jize 于 2014-10-2 22:17 编辑

05. 祖宾.梅塔 指挥 维也纳 1975

这个版本的时间如下:
第一乐章:21‘03“;第二乐章:10’12”;第三乐章:10‘28“;第四乐章:5’30”;第五乐章:34‘06“;总计:81’55”
Image1_副本.jpg

这个版本开始很不错,乐队错落有致,各声部也理想,进行的速度也有条不绦,但过了10分钟后,乐队就开始陷入喋喋不休的无聊中去了,让人忍不住想快进。一些比较柔性的片段了似乎没有,乐手也似乎失去感觉而变成了交差。
第二乐章开始又正常了,乐队也感觉像维也纳爱乐的了,弦乐如丝一般动人,速度控制也较好。整个第二章虽然没有太多惊喜,不过能听下去。
第三乐章开始也不错,但后面还是有点平辅直述了。
第四乐章本来应该很有神秘感的唱段,却像唱歌剧一样过于抑杨顿挫了些,感觉不是特别好。
未乐章和第一乐章一样,开始还不错,中间部分交差,后面合唱部分能接受,很有神秘感!
录音还好,不失不过,层次清晰,声场也不错!只是可惜了,总体不让人满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10-3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zjize 于 2014-10-3 23:26 编辑

06. 克伦佩勒  维也纳爱乐 1951

这个Testament的历史版本时间如下:
第一乐章:19‘01“;第二乐章:10’14”;第三乐章:11‘01;第四乐章:3’57“;第五乐章:30‘52”  总计:75’12“
这个时间版本有点短,这也许能看出当年的马勒有多么的不“成熟”。开始的提琴响我一大跳,录音非常低沉、真实可信,宽阔的声场让我以为我会听到贝三的单声道。整个听下来觉得还是快了些,乐队稍微有些赶,有此较快的地方乐队稍有些乱。小提琴录音有发尖,泛音不足。低音录音非常棒,乐队的声场也好,但弦乐组的发尖感觉破坏了整体的一些感觉;
第三乐章的打击乐器不够明显,快的乐句某些乐手有乱的情况,这种情况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一持有持续;高潮部分过载了;
第四乐章是我见过的最快的唱段,但居然听感还不错;
第五章一开始的高潮又过载,后面的乐句也过快,结果到了快的乐句又赶了。人声进来后,速度也慢了,感觉也上来了。大哥,你开始就这样不好吗?
总体来讲,虽然是51年的录音,但听感还能接受,但Testament的电平有点高,导致高潮时有过载,弦乐有点尖。关键是过快的速度导致乐队混乱,赶脚是训练不足导致的(这可是维也纳爱乐,训练不足也好象不行)。

音你而声-音频馆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4-3-29 19:07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