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TOM

【发烧中乐】《阳关三叠》(埙/古琴 二重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7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又翻到这个,才发现原来有人后来发了那么一拉长,谈谈无妨。

这个曲子是早失传了,现在的谱是明人后作的,这本不错。但明人所作,也是根据王诗演绎而来,就你所引的那几段歌词来说,悲凉但决不是什么悲壮,包括那个“盼征旌。盼征旌。未审何日归程。”,也没什么悲壮的地方在,不要以为看到一个“旌”字就可以说是壮了。倒是“未审何日归程”中的“未审”才是这句的主题,我不敢说我理解的就是一定的,只不过觉得您的理解似乎太肤浅了。你引了这么多词,用以说明每个人的不同理解,那些词是不如王诗含蓄了,但照样还是含蓄,层次不同而已,哪个词都比现在弹的这个曲子含蓄吧。他们的确加入了很多复杂的感情,但是并不是说平淡之中就没有复杂的感情了,我的意思就是,平淡之中,才能蕴涵更多复杂的感情,什么叫落花无言,落花无言并不是你看到花落了不说话那么简单,落花无言是因为看到落花感触太多至于无可言说。还有,是人淡如菊而不是平淡如菊,这是古典诗词美学中很著名的一个理论,为什么要说平淡如菊,这么一改意境大别您不觉得吗?歌词是为了配合琴曲歌唱,原诗四句你觉得够吗?加了那么多词并不说明他们就不含蓄了,含蓄也不是看词多词少,请你仔细体会一下歌词,跟明人收集的竹枝词比比,看看什么叫含蓄。另外你引的几个歌词还漏了一种,我在我发的那个张子谦版里边有。那个词很好。

至于你说我引的两个一个出于儒家,一个出于道家,首先说名一下,中国的儒、道两家,本有相通的地方,再次说明一下,落花无言的原始出处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受了什么的影响和出于什么是两个概念,请别搅混了。至于说到孔子的那个理论害了中国音乐,那我实在不敢苟同,看看音乐史就能知道,孔子的理论,从来都是古代艺术的一枝而已,唐人音乐那么发达,没被孔子害吧。孔子的理论的确被正统所提倡,但是并非人人就如此遵循,而且正统也是在某些方面提倡这个理论而已,儒道释三家都对中国音乐影响甚深,那么是不是中国音乐的今天他们都要负责。中国音乐其实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一直没有一种好的记谱方法,声音是留不住的。至于理论,各派各有所宗,谈不上谁害了谁。而且什么乐器一般采用什么理论,也是各取所需,你要京胡乐而不淫,当然不可能,但古琴不同,古琴在我的概念里,就是文人音乐,在宋代以前,文人古琴是古琴里的一大支,宋代以后,文人古琴差不多是古琴的全部,请去看看历代所存的古琴资料。而且古琴的音色本身也给人这样的感觉。

哦,你说的是孔子害了一大批文艺方面的创作。呵呵,就愚陋如我读过的几本书来看,也是需要孔子这种理论的就遵循了这种理论,而不需要这种理论的,实在并未受其害。相反,倒是这种理论,给中国的文艺输入了一种与其他文明都不同的气质。

还有一点请注意,就你用论语证诗经,这本身也有问题。论语是什么,论语是孔子弟子记录的一些言语,难道孔子一辈子就说了论语上的那么一些话?孔子说了这个,被记录下来了,还有更多孔子没说的,我们只能说后人看了论语受了他什么影响,凭什么去判定孔子当时的感想就如你说的那么简单,孔子删诗三百,本身就说明了他的文艺观,如果他都觉得没有价值,何必去整理?另外就从论语来说,兴、观、群、怨这些都是形式,这里的怨也是形式,而乐、淫、哀、伤是情感,是形而上的,两者并不能混为一谈,特别是孔子并没有自己系统的阐述过。你要说哪一首是含蓄,难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不是了吗?而且这首恰恰就是诗经中最好的诗!司马迁说悲愤出诗人,是指诗人悲愤之后能做诗,但悲愤之后做出的诗是否含蓄,我想读过一些诗的人都知道。

其实你对我最大的误解,就是以为我什么都要含蓄或者沉郁,所以能说出什么杜甫很符合我的审美,而言下之意又是什么我不能理解嵇阮李白。麻烦搞清楚,我是针对这首曲子而言。我当然不敢说我的理解就是唯一的,我只能说从王维的诗到神奇秘谱的歌词,我只觉得张子谦弹的此曲更符合传统的审美,儒家有个道统说,张子谦就合了这首曲子的这个道统,也就是一个“像”不“像”的问题,张子谦就“像”。这个“像”的解释,请去看今传的王瑶卿对四大名旦的两种评价的分歧解释。什么曲子按原诗去理解就该弹成什么样,这就是我的取舍标准。比如酒狂,我就不喜欢龚一那种四平八稳的弹法,而喜欢刘少春跌荡错落的快弹,那你看了我对酒狂的评论是不是又要说我喜欢李白不喜欢杜甫了?我说的平淡,是针对这首曲子而言,悲凉寓于平淡,余韵更足。请不要盲目的去抓住一点就把范围阔到天上去。另外,我看您的意思,好象一直在说含蓄就是简单,那您就太简单了。

至于我上面说只有中国人才敢随便说创新云云,那是有点弦外之音的。听古典音乐,大部分爱乐的人都喜欢原味的,比如贝多芬,喜欢德奥系的指挥家,要不然富、旺也不会这么红。我的感觉是,一个民族的艺术,传统和创新的都存在,才是正常的。而中国的传统音乐呢?还有传统吗?只有创新,而这种创新正是没有传统的根基了才那么不入赏。当然,这跟演奏者和观众也有问题,文革以后,也没多少人还知道什么传统了,不要说昆曲古琴这些东西,就是读旧诗,也不过是看看字面意思而已。

至于说这个弹的人怎么样,恕我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不敢评价。我只能说他弹这个曲子,从技法上来说,把古琴的技法全丢了,用琴去学筝,这是逼良为娼。从意境上来说,也是浅薄无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7 10:05:2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7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上次发完那个帖子以后,我就不打算再跟谁多说这个了,多说也无益,听音乐这种东西,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说再多也是多余,而且各人听各人的,各人审美理解不同,也说不到一起去。今天偶尔翻到,才发现有朋友谈了那么多,而且诗啊论语啊都上来了,为不负指教之情,也不妨谈谈我之所想。子曰,不可与言而语之言,失言。因为大家对一些东西的理解不同,所以不拟再多讨论了,其实要说的也都说尽了。大家该干吗干吗去吧,以后不拟再对这个东西做什么答复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9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详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7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埙和古筝,决不是埙/古琴。

古琴有其最具特色的音色,就是左手“绰”“注”等技法产生的“走手音”,如人声吟哦,其余音绵长不绝。这是区别古琴和其它乐器最好的方法。

不论是古筝还是古琴,一样感谢楼主的音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3-17 21:41:16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4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很详细啊

我深深地记得,还有一首《阳关三叠》的声乐曲,用的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词

当时老师让我找到,关于《阳关三叠》的器乐,声乐的所有资料,才让我唱

当时就是没有找到楼主传的试听。

呵呵~~~~~~~~~今天补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6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29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韵味十足,真好听!感谢创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4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中味道堪几分??

http://www.qinse.cn/c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89&Itemid=76 (摘自《琴瑟乐坊》)

《阳关三叠》是唐代蓍名琴歌,以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因诗中有“阳关”、“谓城”两地名,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阳关”也成为送友酬唱的代名词。三叠指的是全曲三段基本上是一个曲调变化反复三次。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元二”是人的名字,“安西”是地名,指唐代的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境内。“渭城”指的是咸阳旧城,在长安(今西安)渭水北岸。汉高祖时改咸阳为新城,汉武帝时又改为渭城。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自古与玉门关同为我国由中原赴西北之路。因在玉门关南,故称阳关。从诗中可知,元二走阳关。
  唐朝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交往。由长安一直向西出玉门关或阳关,经新疆横贯中亚到达地中海沿岸国家的道路——丝绸之路是我国联系中亚和欧洲的重要交通要道。西北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那里随时有十几万驻军,军士很多源自长安。人们时常在长安西的咸阳——渭城送人西征。送行人要折下杨柳枝给行人表示惜别之情。王维的诗中虽没有明说折枝赠柳,但“客舍青青柳色新”已点明了送别之物。色新叶嫩的柳枝象送行人的心情一样明白而充满爱意,柔软弯曲的柳枝象送行人和行人的离情别绪一样娇柔、委婉,绵绵不尽。王维的诗和曲调配合在一起,珠联璧和,寓意深长。一经弹唱,在离别之人的心中激起强烈的共鸣,广为流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15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heh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23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挖,太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4-4-21 00:03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