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1087|回复: 21

[合集] 【音乐导航】宗教音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4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籍著音乐来赞美上帝是宗教信仰的固有传统。早期基督教一直采取犹太教的礼拜仪式,如犹太教的宗教仪式中音乐就占主导地位。及至基督教传遍欧洲,有来自希腊、罗马的影响力与犹太教的影响力相抗衡后,因此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拉丁圣歌体系,但在宗教内部各派系之间所使用的又各不相同。到第6世纪末,教皇Gregory选定了3000余首圣歌,成为罗马礼拜仪式的基础,称为《Gregorian圣歌》,沿用至今。
后来从巴黎圣母院的作曲家们开始,拓展了将几个声部联合在一起进行的可能性。Guillaume de Machaut(约1300-77年)完成了第一首多声部的弥撒曲。他的《Messe de Notre Dame》是明显中世纪风格的例子。到了16世纪,多声风格更加精练与发展,成为精巧和有表现力的音乐语言,而且能够表达强烈的感情,像在Josquin des pres(约1440-1521年)的音乐中所集中表现的那样。但是它却被传遍欧洲的宗教改革浪潮所阻挡,未能进一步发展下去。
在英国,圣歌中的英语歌词取代了传统的拉丁语。而在Cromwell共和政体时期,教堂更完全禁止演奏音乐。不过查理二世复辟后,立即弥补这种缺陷,他在皇家小教堂成立了弦乐团为演唱家伴奏,并请当时最优秀的作曲家如Purcell等人到宫廷服务。
在意大利, 1545年Trent会议后,作曲家们不得不回归较精简的表现手法,例如Palestrina那种清澈的弥撒曲。但是在几年后,威尼斯的圣马克教堂又产生了气势恢宏的新音乐传统。
在德国南部的各侯国仍以信奉天主教为主,继续追随意大利的音乐风格。而在德国北部路德派的教堂建立起他们自己的传统,基本上是咏唱简单的圣咏曲-- 与英国的赞美诗曲调相似。
Bach正是在路德教教堂的岗位上度大部分的岁月,而且比起任何作曲家,他为教堂音乐所做的贡献最为纯粹,他所创作的乐曲至今仍是路德派的传统中最主要的财产。
Bach最大的贡献是为一个时代画下了句点。环顾整个音乐历史发展的轨迹,他既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者,也是另一个新时代的开创者。在他大规模的教堂音乐中,他的B小调弥撒曲既是精心制作又是篇幅巨大的。结果,它成为一种新的体裁的创始作品,于19世纪时不再在教堂的宗教仪式出现,而改为在音乐会大厅内演奏。Haydn和Mozart的弥撒曲虽然都是为他们的贵族雇主的宗教仪式而写,却过于装饰。这种风格对他们所写的交响曲和歌剧影响颇大。而在Beethoven作的《Missa Solemnis》中,交响曲的手法占了极大比重,而迈入19世纪音乐会弥撒的新领域。在浪漫主义思潮的时期里,许多作曲家将他们的宗教热情透过大规模的弥撒配乐,或其他宗教仪式的歌词配乐来表达。Berlioz的安魂曲《GrandMesse des Morts》(纪念亡灵大弥撒曲)中配置有八对定音鼓。在他的Te Deum》(感恩赞)中要有 600人的童声合唱;而Rossini的《Stabat Mater》(圣母悼歌)和Verdi的《Requiem》(安魂曲)中,则充满了世俗的喜悦和歌剧的抒情风格。
20世纪,宗教作品大量地出现在音乐会上:Kodaly、Stravinsky、Poulenc和Vaughan Willians的安魂曲都有着迷人的美,而Messiaen许多各式各样的作品,都使管风琴曲目的宝库更加丰富。
以上仅以欧洲主题宗教为例,在其它重要的宗教中,乐曲也占有重要地位。对佛乐感兴趣的乐友可以一些佛乐的网站(如千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5-7 18:12:2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1-4 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是天主教为亡灵举行的宗教仪式上所用的弥撒曲,现存最早的安魂曲是1470年前后Ockeghen所写的。在音乐史上,许多大作曲家所写的安魂曲已经远远超出宗教仪式音乐的范畴,Mozart、Berlioz、Brahms、Dvorak、Verdi等人创作的安魂曲,至今仍是音乐会经常上演的曲目。 传统的安魂曲唱词是拉丁语的经文,一般包括安息经(Requiem)、慈悲经(Kyrie Eleison)、末日经(Dies Irae)、圣哉经(Santus)和羔羊经(Agnus Dei)五个标准段落,后来逐渐增加了奉献经(Offertorio)、恒光经(Lux Aeterna)、救赎经(Libre Me)等。每段经文的内容也大致固定,如末日经必定包括"愤怒的日子" (Dies irae)、"神奇的号角"(Tuba mirum)、"至尊之王"(Rex tremendae)、"求主救赎"(Recordare)、"天谴之时" (Confutatis)、“泪光曲”(Lacrimosa)等,不过在不同作曲家创作的安魂曲中所引经文的数目与次序会稍有不同。 传统的安魂曲音乐的内容包括对死者的哀悼、对末日审判的畏惧与死者遗嘱向上帝祈求拯救亡灵三个方面。在大多数的安魂曲中,对末日审判的描写占中心的篇幅。比如,Berlioz的《安魂曲》首演时,教堂穹顶下的四个方位布置了6支圆号、4支小号、16支长号、2支大号、2个小鼓、16个定音鼓、4个大鼓和4面铜钹的乐队,在唱到"神奇的号角"时,末日审判的号角响起,先是齐奏,继而从四方以每一次比前次高三度的音程彼此响应,所有乐器以最强音演奏,鼓声犹如奔雷,巨大的音墙从四面压向听众,它们与在祭坛两边300人的主乐队和25个合唱队员一起,把世界末日的恐怖表现到空前的程度,致使一些合唱队员精神崩溃。在Requiem之后,Verdi在他的《安魂曲》中更进一步把末日的混乱情景与对末日审判的恐惧情绪推到戏剧性的高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客户端|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4-3-29 13:04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