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Email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成为基民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智能检测中
快捷导航
古典音乐合集
中文音乐合集
外文音乐合集
个人上传合集
黑胶转录音乐合集
MC系列
交响曲
协奏曲
管弦乐
室内乐
弦乐独奏
键盘独奏
舞曲
歌剧
声乐作品
宗教音乐
改编曲及其他
J.S.巴赫作品集
贝多芬作品集
莫扎特作品集
纪念富特文格勒
海菲兹全集
勃拉姆斯作品集
古典音乐合集
中文歌曲合集
中国声乐合集
中国器乐合集
原创音乐合集
JAZZ音乐合集
外文歌曲合集
新纪元音乐合集
世界音乐合集
跨界音乐合集
轻音乐合集
电子音乐合集
舞曲音乐合集
外国民歌合集
试音碟/影视音乐/其他
基点音乐版本比较
竹子音乐合集
lqdxy 推荐精品目录
lqdxy 的古典合集
easyman 推荐的音乐
Dr.PAN 音乐合集
audio 张宇合集
luoluo 保罗莫里哀合集
SEGA 古典合集一
SEGA 音乐合集二
chopinter 音乐合集
Dinu 音乐合集
立春改编歌曲合集
lvzhou 音乐及文章
wpskyo 古典吉他合集
yah 音乐合集
TOM 音乐合集
Dawn555 音乐集
今天没货音乐集
YY音乐集
Jtkll音乐集
Aimo音乐集
yah上传管乐曲目录
MC12
MC13
MC14
MC18
MC2
帖子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基点俱乐部
»
论坛主页
›
..::〖特色交流〗::..
›
灌水唠叨
›
【推荐】偷闲练瑜伽
1
2
3
4
5
6
7
8
9
10
/ 10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楼主:
望穿秋水
【推荐】偷闲练瑜伽
[复制链接]
南宫水
南宫水
当前离线
积分
20870
发表于 2004-5-15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跟俺大学体育课上的热身运动几乎毫无差别。那些动作俺自己没事也做做,因为觉得那些姿势让人感觉比较舒服。原来这些就是愈加啊呵呵~
回复
举报
四夕二王今
四夕二王今
当前离线
积分
2691
发表于 2004-5-16 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只是坚持不了,呵呵和
回复
举报
淡忘忧伤
淡忘忧伤
当前离线
积分
19665
发表于 2004-5-19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蕙兰瑜珈功 的《简易功系列》有三张光碟,很不错的,一般书店都可以买得到。 它包括有三套独立的功法,分别是《简易入门功法》、《简易强健功法》、《简易舒展功法》。三套功法可轮流练习,每天练习不同的功法,可使练习者每天都有不同感受。且每套功法末尾都以静神、宁和的瑜伽冥想来结束,这可使您练习功法后有安泰愉悦、精力弃沛的感觉。
回复
举报
闲闲
闲闲
当前离线
积分
72443
发表于 2004-6-3 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是瑜伽有一定的危险性呢?
回复
举报
Aha
Aha
当前离线
积分
67656
发表于 2004-6-4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望穿秋水君何不配首曲子?如果各位觉得这些动作复杂,记不住,可以练习站桩或盘坐。除了手印,多数功法讲求神定——“心静自然凉”、“心远地自偏”就是这个道理。诸位一定有过看书时专注得出神的情形,其实那正是养生功修炼达到的境界,差异仅在后者是身心俱超脱。
回复
举报
小诺
小诺
当前离线
积分
14210
发表于 2004-6-5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和我们上形体课做的拉伸运动没太大区别呀,可能我们老师就是根据瑜珈编的。 不过,配的却是莎拉布莱蔓的音乐,呵呵:)很舒缓,老师会让我们闭上眼睛,用很轻柔的语气提示我们: 吸气~~~~吐气~~~~~~远伸,长长地,长长地~~~~~~ 转身~~~~~好,很好~~~~~闻到花的芬芳了吗~~~~~~~听到小鸟歌唱了吗~~~~~~ 等等,等等 的确很舒展,一套下来,身心俱静 可是我每次都得半道上抬眼偷看,因为记不住动作,嘻嘻*&*
回复
举报
Aha
Aha
当前离线
积分
67656
发表于 2004-6-6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谈到瑜伽(Yoga),不妨来看看印度宗教哲学。印度的宗教哲学,由《吠陀》经典到《净行书》,再变而为《奥义书》,探讨宇宙人生的态度与方法,愈来愈加严密,内容也逐渐充实而包含广博,但《奥义书》的思想,矛盾百出,仍然不能摆脱婆罗门教的范围。求真的精神,也是人类潜在的根性,于是从宗教哲学脱颖而出、自求真谛的各派哲学,当释迦牟尼创建佛教的先后期间,纷纷独立,都自有它的哲学系统,和思想组织的体系。依照一般研究印度哲学的习惯,都叫它为正统六派,异宗三派。所谓“正统六派”,指数论(Samkhya)、瑜伽(Yoga)、胜论(Vaisesika)、正理(Myaya or Naiyayaka)、弥曼差(Puarra Mimansa)、吠檀多派(Vedanta)。这六派仍然承认《吠陀》以来哲学的权威,可以说是婆罗门教的“正统派”。所谓“异宗三派”:指佛教、耆那教、顺世派。这三宗是“反正统”,不承认吠陀思想的权威。数论派的世界观是二元论,说宇宙的根元,有物质原理的自性,与精神原理的神我,由这两种的发展,而用大我慢、五知根、五作根、心根、五唯、五大、二十三谛等来说明群象。瑜伽派依数论派思想,成立瑜伽哲学。胜论派对于现实世界,立足于多元论,主张物理的世界观,用实、德、业、同异、和合、根本六句义的六种范畴,说明一切。正理派以胜论思想作背景,发展因明的正理,确定认识的价值。弥曼差派,继绍《净行书》的仪式。吠檀多派,祖述《奥义书》的哲学。实质上,都是祖述《吠陀》,稍加修整,另换一番新的面目。 1、数论派:印度所有宗教的特点,哲学睿智的研究,往往超过绝对信仰的主观,数论派的哲学,首先便是确定这个现实世界,纯苦无乐,要求解脱,必须先了解苦因,但认为生天、祭祀、祈祷等方法,井非究竟解脱。这个世间,为三苦所逼:(1)依内苦,包括病苦(风、热、痰等)和心苦(可爱别离、怨憎聚会、所求不得、有生就苦)。(2)依外苦,不能摆脱物质世界的迫害等。(3)依天苦,不能脱离自然界的束缚等。 他们建立因中有果论,立自性神我二元的根本原理。同时又建立二十五谛为宇宙人生的真谛。立三种量论:(1)证量(又名现量,不含推比的直觉经验)。 (2)比量(由推理而得的知识)。(3)圣言量(以圣者的教说为依据量知事物)。正理派在这三种量以外,又加比喻量。因此认为神的存在,不能证明,就是不可知数,所以接近于无神论者。 数论派的哲学思想,显然由婆罗门的宗教意识脱颖而出,倾向于理性的探讨和生命的研究,要求解脱轮回而证道果。中国《大藏经》中数论派的典籍,有真谛所译的《金七十论》,可资研究。但整个思想系统,和理论的条理,仍然缺点很多,不能自圆其说。 2、瑜伽派:瑜伽派的哲学思想,本来与数论派如出一辙。只是数论的宗旨,大有倾向无神论的成分;瑜伽派却建立超然一尊的神“大自在天”。瑜伽(Yoga)的意思,有冥想观行,天人相应的作用,所以有的译为“相应”,有的意译为禅、禅思、禅观。《瑜伽经》立为四品:一、三昧品(禅定中的觉受Samadhi ada),阐述三昧的本质。二、方法品(Sadhana Pada),阐述人三昧的修炼方法。三、神通品(Vibhuti Pada),阐述神通的原理和它的种类。四、独存品(Kaiva1yaPada),阐述最高的目的,达到无系缚,绝对自在的神我境界。 瑜伽派的哲学,大体与数论派相似,只把“自性”改作第二十四谛,把“神我”作第二十五谛,立大自在天(伊湿伐罗Mahlsvara)为第二十六谛。自在天是无情、无想、无业,不受业果,超然于苦乐业报以外,扩展至超时空的大神我。 它是一切大人师,它的表记密语是梵文的唵(嗡Om)字,念诵它就可以得到相应。但瑜伽派所立的神,与人我的身心,又是不可分开的,所以他们的修炼方法和原理,又都从心理与生理入手,绝欲清心,自求解脱。 瑜伽的修炼方法,由八支行法而达到神通解脱的境界。所谓八支行法,便是禁制、劝制、坐法、调息、制感、执持、静虑、等持。 (1)禁制,就是行为的戒律,要守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贪的五戒。(2)劝制,就是清净的行为,要知足、苦行、学习念诵和记诵,虔敬大神的五事。以上两支,无论修道与在俗,都应共同遵守。自第三坐法以下,就只宜修炼瑜伽行者的特别修行。(3)坐法,共有八十四种至九十六种之多,有莲花坐、狮子坐、鸡坐、拜坐等等。还有双手十指结成的手印(有许多种),这些都是达到神通成就的秘密表记。 (4)调息,练习呼吸气功的各种方法。(5)制感,控制身体的感觉,有收摄六根的龟缩法等,可以达到如动物冬眠的状态。(6)执持,使令此心不动,断绝一“切妄想,制心一处。(7)静虑,由持心不动,可使境与心冥,得浑然合一的禅定。(8)等持(即三昧,或称为三摩地),终使心如虚空,境照万象。 由执持到静虑和等持三支,是瑜伽的中心行法。由此而获得不可思议的神通和智慧。换言之,最后达到启发自我不可思议的潜在力量,从自性而获得解脱,进入智慧的境界。但三摩地也有深浅的不同,大体分有想(有心)、无想(无心)两种。无想就是无想定的最高境界,由有心到达无心的妙境,可以使神我超然独照。 修习瑜伽,能够成就神通。据《方便心论》所记载,瑜伽外道有“八微”和“八自在”说法。“八微”就是四大(生理变异)和空、意、明、无明,“八自在”就是能小、能大、轻举、到远、随心所欲、分身、尊胜、隐没(隐身)。 瑜伽派的哲学,与其说它是学术思想,毋宁说它是实证主义,它的理论,也由于上古以来《奥义书》的层层蜕变,尤其注重禅思与观行,用身心求证宗教哲学的真谛,所用的方法,是近于科学的。印度任何宗教与学派,求证的方法,都离不开瑜伽的禅观,佛教也不例外,只是求证所得的,有程度深浅,与见地正确与否的差别。 3、胜论派:梵语“吠世史迦”(Vaisesika),又译作“卫世师”,有差异、特性等意义。初以六句义立宗,后又演为十句义。中国《大藏经》中收藏有玄奖法师译、慧月论师著的《胜宗十句义》,约如: (1)实,梵语“陀罗标”的意译,说宇宙万有实体的本质包括时间和空间(体)。 (2)德,梵语“求那”的意译,说宇宙万有的现象(相)。 (3)业,梵语“羯磨”的意译,说万有的作用(用)。 (4)同,说万有群象不同中有共同的原则。 (5)异,说万有同中有各各差异的特性。 (6)和合,说实德、能所等,全体与部份等类之间的关系。 (7)有能,说万有实德业本身的功能。 (8)无能,说自果自生,不涉他果。 (9)俱分,说同体中互通,例如人和人。非同体中互异,例如人非禽兽。 (10)无说,说万有群象毕竟的不存在。 十句义的胜论派的总纲,由十句演绎分析,内容包含心理、生理、物理、精神、时、空等理论。对于物质世界,他们认为是客观的存在。同时建立极微的学说,分析物质大种,相似于现在通行的微细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以及素粒子物理学等等的学说。认为极微无数而常住,由不可见力,集合离散。分析到无可分处,就是极微,并无别有所造的主宰。极微不可见,不可再分析,它永恒不变不灭,无始无终,它的形状是圆体的。它如光尘(日光中的飞尘)的六分之一大小。但是地水火风四大极微,又各自不同,它们有色、味、触,犹如液体。极微互相拥抱,成二重极微,名为“子微”。三个二重极微相合,成三重极微,名为“孙微”,它的大小 就和光尘相同了。四个三重极微相合,成四重极微等等,这样辗转相依,形成三千大千世界。这与希腊初期哲学的原子论、唯物论、与中国《易经》的阴阳之说,有些地方有异曲同功之妙,近于自然科学。但这种学说因发生在印度,而印度文化的传统精神,最后的宗旨,都是要求超脱人间世界,所以胜论派最终的目的,仍然力求精神的解脱,并不向物的方面去研究发展。胜论派的特点,便是因中无果论,而且趋向解脱之道是求真知的见,等于是纯粹的知识论。理论大多,裁定到此为止,姑且略作论介。《大藏经》中,有《百论疏》、《唯识述记》等可资参考。 4、正理派:梵语“尼夜那”(Nvaya),有推理和标准的意思,通常译成“正理”,就是印度因明学的宗祖学派。正理派开创的目的,仍然在求真知,达到智慧的解脱,后来演变成为因明,有五支因明的宗、因、喻、合、结。及三支因明的宗、因、喻。严谨的推理体系,都只是正理派求知的一种方法论,并非正理派的大目的。有人认为西方逻辑(Logic)的发展,与印度因明大有耐人寻味之处,此是题外之事,暂不置论。 5、弥曼差派:梵语“弥曼差”(Mimamsa)有思维考察和研究的意思。弥曼差的哲学,可以说是研究婆罗门教仪的教义,阐扬吠陀思想的宗教哲学。他们发挥阐扬《吠陀》的祭祀和教法的正统解释,思维考察《净行书》的内义。因此创立“声常住论”,认为《吠陀》经典的文字语言,除了“语意”以外,它的文字“语性”,还是永恒、共同、常存而不变的。《吠陀》的文字,就是大启的经典,不容否认就是真理,而字声都有极神秘的力量,《吠陀》为最高无上的原理,所以梵文字声,也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这种哲学的基础,启后期佛教——密教咒语的理论根据,非常有力。至于建立理论的方法,并不是法定的盲目迷信,它也以因明论理方法为依据,建立量论。有经验实证的现量,推测而知的比量,还有比喻量和义准量。它完全维持古典的婆罗门教思想,反对佛教的非仪式主义。 但却不能建立唯神存在的理论,所以才有吠檀多派的兴起,来补救这个缺憾。 6、吠檀多派:继弥曼差派之后兴起,也反对佛教哲学,极力维护《吠陀》和《奥义书》的真理,以建立一个一元论的梵为究竟。顾名思义,就是《吠陀》的演绎。这两派虽然时代较后,但因为它是印度宗教哲学的大系,学说影响人心很大,所以通常都与前述四大派相提并论。二、佛教的产生与外道的异同由以上的简介,对于印度上古以来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思想,以及各个哲学学派,先后林立的形态,已略有认识。从我们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恰如东周末期,百家争鸣,流派繁兴,思想的紊乱,和信仰的意念,因冲突而生动摇,加上政治因素,社会经济贫乏,和种族诸侯间的战争和矛盾,所谓“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于时代的要求,就有澄清天下或解救世人的非常人物应运而生了。但历史昭示我们,这种非常人物,必然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路是寻求武力解决,实行统一天下,安定民生,这是英雄的行径;一条路是传播文化思想,实行其言教与身教而作圣人,使其教化行之于天下,传之于万代。英雄是征服一切人,使天下人臣服于自己,但不能征服自己的烦恼和痛苦,以及生前死后的悲哀。圣人是征服自己,有替天下人负担起长期烦恼,解除别人痛苦的勇气。释迦牟尼的佛教在印度当时的环境中应运而生,自然是有它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因素。至于佛教的哲学,和行持的成果,留待后面专章论断,这里只在举出释迦牟尼出现前后,以及与其同时存在,而且对立以行教化的,并非绝无其人,用以认知释迦牟尼佛教的真义和精神之所在。 1、顺世派:这一派的学说,相似于近代的唯物论,又近于现代新兴的存在主义。因为他们的主张,都是依循现实世问,执着情想而建立理论,所以叫做顺世派。 顺世派否定一切宗教的权威,认为除了直接感觉以外,没有可以相信的东西,用推理所得的结论,也是靠不住的。这个世界,除了可以看得见,触得着的地、水、火、风四大物质以外,没有一物是真实的存在。四大互相集合,构成一切生物和人们的身体生命,产生感觉和知识,像发酵的物体,自相变化一样,精神的 现状,也是物理的作用。总之,离开物质,就没有什么叫做精神的存在。所以人们只须凭自己的感觉所欲,猎取快乐。在有此身体存在的期间,满足自己的欲望,便是人类究竟的目的。快乐世界以外,不会另有什么理想世界。他们充满着浪漫情调,和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消极主义等思想很相同。他们主张自然无因论, 唯其无因,所以无果。他们歌唱说:无天堂,无解脱,无精神存在,无他界此方,因此也没有业果报应。其实,这种思想,在人类的矛盾心理中,永恒而普遍的存在着,众生常在梦夜中,虽有晨钟暮鼓,又奈之何!可是在释迦牟尼传教的当时,这个学派,也是很有力量的。因此,可以想见印度当时社会不安,趋向没落的情势。凡在动荡的社会,悲凉的时代里,或文化历史趋向下坡路时,不产生积极奋发的作为,便走向消极而沉醉在现实的享受,这种思想和主张,纵使不成其为学派,也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人们普遍的意识中,何况一经人提倡,言之成理,见之于行事之间,当然会变成一派的力量了。 2、耆那派:耆那派的开创祖师,是伐弹摩那大雄(Vardhamana Mahaviry),他和释迎牟尼同一时代,出生在吠舍离近郊的刹帝利族,二十八岁出家求道,修行十二年,自认为已大彻大悟,得胜者就为“耆那”等称号。在他后半生的二、三十年间,便组织沙门群众,游化摩揭陀、吠舍离两国之间,最后死在摩揭陀的波婆村。死后不久,他的弟子们分为两大派,一白衣派;二裸形派(大体派),或名为空衣派。佛经中称他为尼乾子。当摩揭陀国有大饥馑,僧统婆陀罗(Bhadrabahu)率领他的一派,移往南印度。其余留在摩揭陀的一派,结集经典。但另一派,不承认这个结集,而且认为南方主张裸形(天体)派的才是正行。摩揭陀派穿白衣,因此就酝酿白衣派和裸形派分裂的运动,到了公元一世纪时,实际分裂。后来更又分出许多支派,直到现在,南印度若干修道的人,还是如此。 耆那教的哲学思想,大抵和数论“心物对立”说相同,认为精神性的生命,是有命有灵魂的。物质性的生命,是无命非灵魂的。他们是纯粹的二元论,但又认为精神性的生命,也不外乎物质。他们又立七谛的学说,就是生命、非生命、漏(非生命漏入)、系缚、制御、寂静、解脱,再加善、恶二谛,又成为九谛了。 在哲学的基本立场上,是二元,或多元说,始终自相矛盾的。他们以生命和非生命二谛,作为生死业果与解脱的要素,其余都是由此二谛划分。他们认为生命是本来自性清净的实体,因被非生命(物质)所掩蔽,才丧失它本来的光明。一切生活行为就是业(羯磨),有业渗透到生命里去,便叫做漏入。所谓业,又是微 细的物质,身体运动时,便流出微细的物质,所以这个身体,就是业身。业身又系缚生命,和非生命结合,轮回诸道,受苦受乐。要脱离轮回,便需修苦行,制止业流进入生命,就是制御。制御达到旧业灭了,新业不生,就是寂静。再进而灭了一切业,生命和物质分离,上升到超越世间,才是解脱:另一方面,他们又有类似现在物理学的磁场说法,非常有趣。那就是把生命分做虚空、法、非法、物质四种。四种生命统一,叫做实在体,构成宇宙全体的便是它。虚空,是大空处,是万有群象成立和活动的场所。这个场所给予一切以 原理,虚空本身是唯一、无限、常住、无作。但又说虚空,是概念上的空间。法,是运动的条件,也就是运动可能的空间。非法,是静止的条件,也就是静止可能的空间。法和非法,都是常住、唯一、无作的独立实体。物质,便是色、香、味、触、声等组合或分离的粗细形状,包括暗影和光热的物体。细物质就是微,微就是原子;粗物质便是复合物。原子不一定是不可分割的,然而它微细地占有空间当中的一点,运动极速,好像干和湿的互相结合,便成复合物,因此就构成事物了。生命、法、非法、物质,并存在虚空中的,就是世间现象。超过这个虚空(物质虚空),就是出世间。他们认为涅槃是流转的解脱。佛教有佛、法、僧三 宝,他们也说有三宝,那就是正信、正智、正行。他们赞成修苦行,承认四姓的阶级,有的教法和婆罗门教一样。但排斥《吠陀》,禁止祭祀,戒除杀生,这些精神又和佛教相同。 3、六师外道与其他:其次与释迎牟尼同时并存的六师外道,虽然各持异说,互相争鸣,但当时与后世,仍然各有他们的影响力量,都拥有部分的信众。在佛教经典中,随时都有提到他们,加以批判。但除了尼乾子一系还有文献可徵外,其余各系,都只有一鳞半爪,隐约可以窥见他们学说的内容,虽然存留无多,而 立义又偏向荒谬,不过,能自成一家之说的,当然也具有部分足以自圆其荒谬的理由,约述如次: 一、富兰那迦叶说:一切没有善恶,也没有罪福的果报,也没有上下等业力的分别,这种思想,似乎因顺世派的观念而来。 二、末伽梨拘舍梨说:一切众生,身有七分,即地、水、火、风、苦、乐、寿命。这七分法,是不可能毁害,永恒安住不动的,所以投之利刃,也无伤害,因为没有受害者及能死者的原因。这种思想,近于唯物观念,似乎因胜论派的极微论的观念而演变。 三、珊阇那毗胝罗说:有两个要点,第一推崇世间现实的权力。第二存有宿命的观念。他们认为王者所作自在,物死又可重生,人死也可重生,犹如草木的秋杀冬藏,春来还自重生,所以人死命终,还来生此世间。至于一切苦乐等级,并不由于现在世的造业而来,都因为过去的关系。现在是无因的,未来是无果的。 但现在的行为,若持戒勤修,努力精进,遮盖现世的恶果,可以得到无漏。因得到无漏,可以尽了过去的业力,能够使音都尽,众苦尽了,便是解脱。这种思想,似乎因数论的因中有果论而来。 四、阿眷多翅舍钦婆罗说:也是认为无善恶,无祸福,否认因果报应的理论,似乎是由顽空的观念而来。 五、迦罗鸠驮迦旃延说:认为人若杀生,心理如果无惭愧,结果就不会堕在恶道,犹如虚空,不受半点尘水一样。如果有惭愧,就入地狱,犹如大水,渗透滋润大地一样。一切众生的生命,都是自在天所造作。所以人没有罪福可言,人类的行动,都是机械的,造就这个机械的巧匠,便是自在大。这种思想,似乎因瑜伽派的理论而来,每况愈下,愈来愈偏差了。 六、尼键陀若提子(尼乾子)说:认为无布施、无善、无父无母、无今世后世、无阿罗汉,无修无道。一切众生,经八万劫,于生死轮,自然得脱。有罪无罪,悉亦如是。如四大河(印度大河流),所谓信渡、恒河、博叉、利陀,悉入大海,无有差别。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得解脱时,悉无差别。这种思想完全是 偏空的理论,佛教善于说空,但空并非如唯物观念的断灭思想,研究佛学,如果没有彻底弄清楚,所说之空,往往近于外道的空见,这也是屡见不鲜的事,毫厘之差,千里之失,对此应该有所警惕。 又,据《维摩经注》所传:一、富兰那迦叶,说一“切法无所有,如虚空,不生灭。二、末迦梨拘舍梨,说众生罪垢,无因无缘。三、删阇那毗胝罗,说道不须求,经生死劫数,苦尽自得。如缚缕丸于高山,缕尽自止。四、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说今生受苦,后身常乐。五、迦罗鸠驮迦旃延,说亦有亦无,随问而答, 其人应物起见。若人问言有耶?即答言有。问言无那?答言无也。六、尼键陀若提子,说罪福苦乐,尽由前世,要当必偿,今虽行道,不能中断。此六师尽起邪见,裸形苦行,自称一切智。
回复
举报
大盗贼
大盗贼
当前离线
积分
21511
发表于 2004-6-7 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哟 蓝尘MM象是大盗贼肚子里的蛔虫 Aha君的文章看着上瘾 并且还需要细细品味方能领悟 可受不了的是你象个高产的兔子 能否均匀的发 偶而也有轻松的话题 让大盗贼不在疲惫.. 要求是过分的点 不考虑拉倒 可如领悟错了你文章的本意 断不能全赖大盗贼不是 ------ 完美的强盗逻辑 哈
回复
举报
五味子
五味子
当前离线
积分
225
发表于 2004-6-9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move][/move] 刚看了关于YOGA的帖子,有几句提醒: 1.瑜伽的练习是一种相对的静态的运动,首先不要有宗教色彩,任何教派,任何人都可以练,它和任何运动一样,要坚持,坚持,再坚持!每个人都会有成效! 2.YOGA原则上只要遵循练习指导不能乱来,应该没有什么危险性. 3.有个好的负责任的YOGA老师很重要,不要一开始就练歪了,就白搭了 !
回复
举报
五味子
五味子
当前离线
积分
225
发表于 2004-6-9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练习YOGA对身体的变化:.有便秘的、有胀气的、失眠的,经过2-3月坚持练习会有明显改善; 身心慢慢平和,精神状态的调整也会好于以前。
回复
举报
下一页 »
1
2
3
4
5
6
7
8
9
10
/ 10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
滑块验证:
加载失败,
请点击重试
! (img)
loading...
请
拖动
左侧滑块将图片还原
验证成功
验证未通过
加载失败,
请点击重试
!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客户端
|
基点俱乐部
(
粤ICP备16117437号-1
)
GMT+8, 2025-7-14 21:45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