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点俱乐部

 找回密码
 成为基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yabarudai

[分享][转帖]音乐家简介:莫扎特、海顿、贝多芬、巴赫。。。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肖邦,F.F.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生平 181031日,肖邦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父亲原籍法国,是华沙一所中学的法语教师,后来开办了一所为来华沙学习的外省贵族子弟的寄宿学校。母亲是波兰人,曾在一个贵族亲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肖邦幼年时向一位捷克音乐家W.日夫尼学习钢琴,8岁时开始公开演奏。1824年师从德国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J.A.F.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1826年中学毕业后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他的早期创作活动,1829年毕业于该院。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运动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18303月肖邦在华沙演出了自己的早期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f小调),同年10月在告别华沙的音乐会上演奏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钢琴协奏曲》(e小调),均获得成功。112日肖邦携带一抔朋友们赠送的波兰泥土离开华沙,出国深造,从此永远离开了祖国。12月初在维也纳逗留期间得知华沙爆发起义的消息,他为未能参加这次起义而焦急。当时曾想返回波兰参加斗争,被友人劝阻,未能实现。次年初在赴巴黎途经斯图加特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撼,这些,都在他当时的创作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抵巴黎后,他放弃了去伦敦的计划,在巴黎定居,从事钢琴演奏教学和创作活动。在这里他除了与流亡巴黎的波兰侨民密切交往之外,还结识了西欧文艺界许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波兰流亡诗人A.密茨凯维奇,德国诗人H.海涅,法国画家E.德拉克洛瓦,意大利音乐家V.贝利尼,匈牙利音乐家F.李斯特等人。这些交往对肖邦精神生活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特别是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关系,对肖邦的思想、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从1838年同居到1846年关系破裂,前后共生活了8年。从30年代初抵巴黎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成熟,在创作上获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从184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晚期(18461849 这一时期肖邦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幻想波洛奈兹舞曲》(1846)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虽然在这里已经听不到像《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那样高昂、豪迈的声音,但它的那些由于对祖国、民族未来的某种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极富于感染力的。《g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f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是肖邦最后的两部作品。前者是一首亲切、温存的歌,表达了对生活的最后一点眷恋;后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倾诉着对故国和亲人的最后思念。

 

评价 肖邦音乐的高度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19世纪304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总潮流的一个侧面,喊出了受压迫受奴役的波兰民族愤怒、反抗的声音。肖邦的音乐具有浓厚的波兰民族风格。他对民族民间音乐的态度非常严肃,反对猎奇,同时又不被它所束缚,总是努力体会它的特质加以重新创造。这样,他既提高了民间音乐体裁的艺术水平,又保持了它纯净的风格,从不丧失其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他对当时西欧在音乐创作手段方面获得的经验和成果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并将它作为自己创作的起点,从而使自己的音乐具有同古典传统有深刻联系的严谨完整的艺术形式。但是肖邦又从来不受传统的束缚,敢于大胆突破传统,进行创新。这特别表现在他深入地挖掘和丰富了诸如前奏曲、练习曲、叙事曲、夜曲、即兴曲、谐谑曲等一系列音乐体裁的潜在的艺术表现力,赋予它们以新的社会内容。他的旋律有高度的感情表现力,极富于个性,他的和声语言新颖大胆,钢琴织体细腻而富于色彩。这一切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颖的独特的“肖邦风格”,为欧洲音乐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鲁宾斯坦 []

俄国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和教育家。18291128日生于波多利斯克省维赫瓦蒂涅茨村,18941120日卒于圣彼得堡。1834年随家庭迁居莫斯科。5岁起学钢琴,10岁在莫斯科举行首次公开音乐会。18401843年在母亲陪伴下到法国,英国、德国等国演出,获得声誉,并受到F.F.肖邦等名家的赞赏。此时还出版了他最初的作品钢琴练习曲《水妖》等。18441846年在柏林跟S.德恩学作曲,会见过F.门德尔松和F.李斯特,后者对他创作个性的形成有一定影响。1848年回国,定居圣彼得堡,以钢琴家和指挥家身份经常开音乐会,主要演出自己的作品。18541858年再次去西欧各国旅行演出,被誉为世界著名钢琴家之一。1859年倡议组织了俄国音乐协会,促进了音乐演出活动和音乐普及工作。1862年创办了俄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圣彼得堡音乐学院。18621867年和18871891年间担任该院院长并教授钢琴、乐队、合唱、重奏、配器等课程。他教过的学生中有П.И.柴科夫斯基。18721873年与小提琴家H.维尼亚夫斯基联袂赴美国旅行演出,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彪西,C

法国作曲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

生平 1862822日,德彪西生于巴黎附近的圣日耳曼昂莱。双亲经营一家小陶瓷店,后破产倒闭。父亲又因参加巴黎公社起义而被监禁,这使德彪西的幼年生活动荡不安。少年时从莫泰夫人学钢琴,187210月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事A.F.马蒙泰尔、A.拉维尼亚克、E迪朗等。1880年底转入E.吉罗的作曲班,并开始了初期的创作活动。18801881年两次利用暑假去俄国任富孀梅克夫人的家庭教师,并随她去意大利、奥地利旅行,接触到俄罗斯音乐。他对П.И.柴科夫斯基兴趣不大,但深受М.П.穆索尔斯基的影响。1884年德彪西以康塔塔《浪子》获罗马大奖,1885年去罗马进修,1887年返回巴黎。80年代末接受了多方面的影响,如两次去拜罗伊特观看R.瓦格纳的歌剧,聆听巴黎世界博览会上爪哇佳美兰乐队的演奏,以及与象征派诗人和印象派画家们交往等等,使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理想,产生了一系列印象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同时,还为《蓝色评论》《音乐评论》《法国水星》《里昂音乐评论》等报刊写作颇有见地的文章,表露了他的音乐美学观。1907年开始,德彪西不停地到国外旅行,先后在布鲁塞尔、伦敦维也纳、罗马、布达佩斯、阿姆斯特丹等城市,监督上演他的歌剧,亲自指挥和演奏他的作品。也是在这时,他开始患了致命的直肠癌,创作量大大减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憎恨战争,表示要创造音乐美去代替被敌人破坏的美,决定写作6首不同乐器及各种组合的奏鸣曲,以体现他对法国文化传统的热爱。但仅完成3首,在备受疾病折磨之后,于1918325日逝世于巴黎。

 

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晚期(19101918)由于健康和战争的原因,德彪西晚期的创作量减少,并有好几部作品由友人A.卡普莱C.科什兰配器完成。主要作品有神秘剧《圣塞巴斯蒂安的殉难》(1911),3部芭蕾音乐《卡玛》(1912)、《游戏》(1913)、《玩具箱》(1913)、歌曲《马拉梅的三首诗》(1913)、《十二首钢琴练习曲》(1915)以及3首室内乐奏鸣曲等。这些作品体现出两种倾向:一种是音乐语言的继续复杂化,突破了传统的和声与形式的约束,出现了多调式因素,另一种是回复到法兰西古典器乐曲的传统道路,两者都预示了20世纪音乐的发展方向。

 

德彪西是法国最富于创造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独特的、被称之为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是:音乐较少激情,避免文学性的叙事,它借助标题和丰富的色调变化引起联想,暗示多于直率的表达。在音乐语言方面,德彪西的曲调多以片断零碎的短句作自由的不对称的发展。和声常用带色彩效果的不协和音(附加音、七度音、九度音等)及平行和弦,尽量减弱功能,增强色彩。德彪西的音乐虽然以调性为基础,但是大大扩展了调域的范围,除大、小调外,还常用各种中古调式、五声音阶和全音音阶。节奏不规则地细分,使音乐显得模糊朦胧,但在有的作品中则形成一种宽广而富于生气的律动。他的管弦乐音响细腻,配器精致,爱用未经搀杂的原色,音量总是节制的,呈现出闪烁透明的色彩。结构上,故意使句子的轮廓和形式的各部分界线不清,但结构的内部发展仍有一定的逻辑,许多乐曲都可看出传统的三段式结构。

 

德彪西的创作视野比较狭窄,对自然景物画面的描绘,引起人们遐想的声音,对早已消逝的梦境的回忆以及某些生活场景的再现等,是他作品内容的主要领域。在这一范畴中德彪西达到了那一时代的最高成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门德尔松 []

德国作曲家。180923日生于汉堡一个富裕而有文化的家庭。父亲是精明能干的银行家,十分关心子女的教育。母亲多才多艺,熟悉钢琴、唱歌和绘画。1812年因法军入侵,全家从汉堡迁居柏林。门德尔松从4岁开始由母亲教以钢琴,后又从作曲家C.F.策尔特学习和声。9岁时初次作为钢琴家公开演出。10岁入柏林歌唱学院唱女低音声部,并从事作曲。到第2年已写成了50余首作品。1821年,策尔特带他到魏玛会见诗人J.W.von歌德,在诗人家里住了16天。12岁的门德尔松为72岁的歌德弹奏了各家各派的音乐,并为他作了解说。歌德将此称之为“每日的音乐课”。从18211830年,门德尔松5次访问歌德。他和诗人之间日益加深的关系,使他的创作活动和德国古典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821年门德尔松写了5部弦乐的交响曲、两部歌剧和许多其他作品。1824年,当时最负盛名的钢琴家I.莫谢勒斯访问柏林,给门德尔松和他的姐姐芳妮上钢琴课,从此和门德尔松结成了终生的友谊。门德尔松在1825年所写的两幕喜歌剧《卡马霍的婚事》,还是一部稚气十足的作品,而1826年的《仲夏夜之梦》序曲,已是成熟的传世之作。同年,入柏林大学,1829年读完大学3年的课程后,决定以音乐为终身职业。他认真研宄J.S.巴赫的作品,并不顾策尔特的反对,在柏林歌唱学院亲自指挥演出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这部作品在巴赫死后79年间没有再演出过,这次重演引起了热烈的反应和对巴赫作品价值的重新认识。1829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帕格尼尼.

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17821027日生于热那亚,1840527日卒于法国尼斯。父亲是港口装卸工和海运记帐员,音乐爱好者,立志把儿子培养成音乐家。他5岁时父亲教他曼陀林,两年后改教他小提琴,要求十分严格。不久送他到当地剧院乐队的小提琴手A.切尔韦托门下学习。由于他还表现出作曲才能,父亲又让他从F.涅科(歌剧作曲家)学习和声。涅科介绍他跟热那亚首屈一指的小提琴家G.科斯塔学习小提琴。他12岁时首次公开演出,演奏了自己根据法国革命歌曲的旋律写的《卡马尼奥拉变奏曲》。这时波兰小提琴家A.杜兰诺夫斯基访问热那亚,他精湛的演奏技艺启发了帕格尼尼向技巧和效果方面发展。由于他的琴艺进展神速,教师们都认为他应该到帕尔马找乐队指挥、著名小提琴家A.罗拉学习。罗拉听了帕格尼尼视奏自己刚写成的一首协奏曲以后,认为他在小提琴演奏方面技艺已经十分精湛,应该进一步学习作曲。帕格尼尼先从G.吉雷蒂学对位(作有24首赋格曲),后从F.帕埃尔学习作曲。他于1796年回热那亚,发现了几乎被人遗忘的P.A.洛卡泰利的《小提琴艺术》一书,其中的24首随想曲在创作思想和技巧上给他以启迪,使他后来也写了《24首随想曲》(约1805),其中的第1首引用了洛卡泰利的第7首随想曲,以表示对先辈的敬意。他18岁那年,脱离了父亲的监护,到卢卡开演奏会,后任国家乐队指挥,并从事教学和作曲(作有12首小提琴和吉他的奏鸣曲)。1805年任拿破仑的妹妹埃莉莎·巴乔基公爵夫人的宫廷乐师。在一次宫廷音乐会上,他只用两根弦即兴演奏《爱的情景》:E弦代表女性,G弦代表男性。后受命为庆贺拿破仑生日创作了只用1根弦的《拿破仑奏鸣曲》。从这时起他坚持练习,最后终于完全掌握了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5-13 1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显示了作者艰深的演奏技巧,但是并没有包括他所掌握的全部技巧,其中就没有人工泛音,而左手拨弦只出现在第24首内。他写的曲调优美如歌,转调大胆,有些乐曲,如随想曲第21首采用了新的曲调发展原则,预示了李斯特、R.瓦格纳的写法。他写的小提琴协奏曲形式雄伟,曲调丰富,配器色彩鲜明,追求戏剧性对比和歌剧的气势、色彩缤纷的效果。据说他共写了10首,但至今只发现6首(分别写于181718261826183018301815年,第6首实为他最早的协奏曲,但于1973年才“发掘”出来)。此外,帕格尼尼还为小提琴创作过一系列奏鸣曲、变奏曲、舞曲以及若干室内乐作品。帕格尼尼对19世纪30年代器乐艺术的转变有巨大影响。李斯特听了他的演奏后震动很大,闭门索居,进一步完善他那已经惊人的钢琴技术,而成为“钢琴界的帕格尼尼”,F.F.肖邦学习他的《24首随想曲》,把技巧性与音乐构思相结合,写出钢琴练习曲作品第10和第25号。李斯特、R.舒曼、J.勃拉姆斯、C.B.拉赫玛尼诺夫等人曾采用他的主题或将他的作品改编成钢琴曲或管弦乐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3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5-14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基民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1-2021, 基点俱乐部.